克罗地亚与欧洲一体化
克罗地亚与欧洲一体化
左娅 来源:《欧洲研究》2006年第4期 2011年02月08日
[内容提要]欧盟东扩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不仅对欧盟和中东欧国家意义重大,对21世纪的欧洲乃至世界格局的变动也将产生重大影响。随着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入盟时间的确定,西巴尔干成为欧盟东扩进程中的最后一环。而它作为一个西巴尔干国家,既有着与其他西巴尔干国家相似的历史背景,又有着与中欧国家相同的文化传统。而它在地理、历史和文化上的特殊性使其在加入欧洲一体化的过程中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独特之处。本文系统梳理了克罗地亚与欧盟关系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其入盟的文化、经济、政治和安全因素,并通过同其他西巴尔干国家“达标”情况的对比,阐释了克罗地亚领先于这些国家 的原因。
[关键词]克罗地亚 欧洲一体化 西巴尔干
[作者简介]左娅,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克罗地亚是一个政治稳定的现代欧洲国家,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它既是一个地中海国家、多瑙河国家,又是一个巴尔干国家。如今,欧洲一体化进程又赋予了克罗地亚新的地缘政治价值。成为欧盟的成员国是克罗地亚政策的优先战略目标,毫无疑问,克罗地亚实现这一目标的愿望是源于和欧盟成员国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与合作。克罗地亚希望基于自由选举和自由市场经济的民主 秩序的巩固,能够在以欧盟为中心的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得以实现。
克罗地亚与欧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克罗地亚和欧洲共同体(欧盟)之间最初的联系始于南斯拉夫联邦时期。1970年,欧共体同南斯拉夫联邦签订了贸易协定,给予南联邦最惠国待遇,并建立了欧共体—南斯拉夫联邦联合委员会。1971年,欧共体同南联邦签订了第二个贸易协定,向南斯拉夫提供了更多的关税减免。1980年,欧共体同南联邦签订新的合作协定,给予南联邦新的关税优惠,并且扩大了双方合作的范围。在这一阶段,克罗地亚与欧盟没有直接的协议关系,而是作为南联邦的一个共和国参加了南联邦和欧共体的合作协定,开始同欧共体建立了制度上的联系。
在1991年南斯拉夫联邦的分裂过程中,欧共体是最早承认克罗地亚的国际组织。在此基础上,克罗地亚同欧共体/欧盟开始发展正式的外交关系。
由于波黑战争的爆发,克罗地亚同欧盟的关系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而这期间,其他中东欧国家已大踏步地向欧盟靠拢。为了规范相互间的关系,欧共体/欧盟同部分中东欧国家签订了“欧洲协定”,给予其联系国地位,以此作为对它们政治和经济转轨的支持。“欧洲协定”取代了原有的东西欧贸易协定,鼓励欧共体(欧盟)同中东欧国家开展更广泛的合作。克罗地亚也非常期待签订类似的双边协定,但事与愿违,欧盟对此一再拖延。
事实上,在《代顿协议》签订之前,欧盟方面并没有专门的“巴尔干政策”,直到该地区的冲突和动荡威胁到欧盟成员国自身的利益时,欧盟才开始较为系统地制定对巴尔干国家的政策。1997年,欧盟提出所谓的“地区立场”,要求除斯洛文尼亚以外的原南斯拉夫联邦的四个共和国和阿尔巴尼亚首先实现地区一体化,然后再与欧盟实现一体化。该方案引起克罗地亚的强烈抵制。克罗地亚认为,本国的历史和文化属于中欧和欧洲地中海区域,欧盟的立场是试图阻止克罗地亚进入欧洲而将其留在巴尔干,因而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南斯拉夫、巴尔干或东南欧的一体化,但愿意与这一地区的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1999年克罗地亚外长在谈及外交政策时说,尽管克罗地亚努力接近欧盟和北约但却无济于事,因为欧盟认为克罗地亚收复塞族区的战争行动应该受到惩罚,因此不仅拒绝与克罗地亚就经济合作协定进行谈判,并继续停止对克罗地亚的“法尔计划”[1]援助,而且倾向于让克罗地亚与原南斯拉夫联邦各国留在《代顿协议》的框架内并使之一体化。克罗地亚是该地区最发达的国家,却要等待其他国家一起加入欧盟,这是不能接受的。[2]
1999年对于克罗地亚及整个巴尔干地区(尤其是西巴尔干地区[3])都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是年,独掌克罗地亚权力十年之久的图季曼总统逝世。2000年1月,克罗地亚举行议会选举,亲欧洲的中左翼六党联盟赢得了胜利。同年2月,梅西奇当选为国家总统,这一系列政治事件被欧美大国视为“翻开了克罗地亚历史的新篇章”。新政府的施政纲领之一就是深化同欧盟的关系,从而使克罗地亚逐步回归欧洲大家庭。该政府在解决一系列重要政治问题,如尊重人权和少数民族权利、媒体民主化、完全遵守《代顿协议》和《埃尔杜特协议》、同前南国际法庭合作、改善同邻国关系等方面取得了快速而重要的进展。
同样, 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对该地区所有国家的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因此,战争一结束,经济重建就成了这些国家急迫而又艰难的任务。而经济复苏的前提是和平与稳定。欧盟此时也认识到,东南欧稳定与否对欧洲一体化进程具有直接关系,因而有必要制定一个一揽子计划,综合解决东南欧地区的稳定(安全)问题。在此背景下,欧盟于1999年5月决定,在1997年欧盟通过的“地区立场”文件的基础上,与西巴尔干五国签订《稳定和联系协定》,和这些国家建立一种协议关系,帮助恢复该地区的稳定和经济发展。
2000年11月24日,欧盟国家和东南欧五国首脑在萨格勒布举行高峰会议,此次会议成为“稳定和联系进程”签署国的转折点和新开端,对克罗地亚则标志着《稳定和联系协定》的谈判正式启动,同时开始享受欧盟单方面对“稳定和联系进程”签约国批准的独立贸易措施的特别优待。[4]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与协调之后,双方于2001年5月14日在布鲁塞尔草签了《稳定和联系协定》,同年10月29日举行了正式签字仪式。[5]
在签署《稳定和联系协定》的同时,克罗地亚还与欧盟签订了关于贸易及其相关问题的临时协议。该协议于2002年3月1日生效。临时协议包括《稳定和联系协定》中有关商品贸易、市场竞争的条款。根据临时协议在协议各方之间建立了自由贸易区。据此,从2000年11月起欧盟开始对克罗地亚采用单独的贸易标准,从而保证克罗地亚的几乎所有产品都能自由进入欧盟市场。临时协议是一项不对称协议,[6]主要向克罗地亚倾斜,由此克罗地亚可以逐步放开从欧盟的进口。到2007年1月1日,克罗地亚将取消所有进口工业品、某些农产品和水产品的关税,同时保持某些敏感农产品和水产品关税和限额。
2003年2月21日,克罗地亚正式提出了入盟申请。欧盟理事会根据《欧盟条约》第49条[7]有关规定,于同年4月14日决定接受克罗地亚的申请。2005年10月3日,欧盟在对克罗地亚进行认真考察并听取海牙法庭意见后决定开始同克罗地亚的入盟谈判,但并未确定克罗地亚入盟的时间表。截止至2006年4月,克罗地亚同欧盟的谈判进展顺利,已完成总共35章中18章的谈判内容。克罗地亚方面乐观地表示,将于2009年加入欧盟。
克罗地亚“回归欧洲”的原因
加入欧洲一体化进程一直是克罗地亚的战略目标。自宣布国家独立和获得国际承认以来,克罗地亚一直强调其历史、文化和地理的欧洲属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克罗地亚提出加入欧盟的战略目标,体现了冷战后欧洲地缘政治结构的 变化,“回归欧洲”成为所有中东欧国家的必然选择,不融入这一潮流就意味着孤立,而孤立对于像克罗地亚这样的小国来说是致命的威胁。对克罗地亚而言,加入欧盟具有双重意义。从传统文明方面来看,克罗地亚人认为自己从来就是西方的一部分,其文明具有西方文明的一切特征,并视欧盟为其共担命运的欧洲大家庭。从国家发展的现实意义上讲,克罗地亚接近和加入欧盟能够得到多方面的援助,特别是经济资助,从而有助于转轨的成功。
(一)文明价值的认同与回归
欧盟不仅是一个经济、政治联盟,同时也是一个价值联盟。随着欧洲一体化 不断深化,文化和政治文化因素在欧盟内外政策中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变量。[8]就欧洲一体化而言,起主导作用的是欧洲观念。欧洲观念的认同是欧洲一体化的文化基础,而文化上的认同感有时比由经济或政治利益为纽带联结起来的一体化更深远、更持久。[9]欧洲各民族人民共享的文化传统和遗产,如古希腊文化、罗马法、国家意识和基督教文化等等构成了欧洲的共同精神纽带。
首先,西方文明最重要的特征是天主教和新教,及其以它们为核心的价值观。[10]长达两千多年的基督教文化至今仍是欧洲人的精神纽带。克罗地亚的主 要宗教是天主教(信教人数占总人口的76.6% )。公元800年左右,克罗地亚人从宗主国法兰克帝国那儿接受了基督教。1054年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16世纪又分裂出了新教)后,克罗地亚人皈依天主教。随后,克罗地亚人接受了天主教正式用语并改用拉丁文字。拉丁语不仅是罗马教会的正式语言,而且是西欧文化富有表达力的共同手段。除在一些地区用斯拉夫语举行宗教仪式外,克罗地亚一切典礼、神学和教典著作均使用拉丁文,其行政公文、公务往来书函以及法律记录也是如此。所以从文化根基看,克罗地亚属于拉丁语基督教世界,克罗地亚人的宗教信仰也反映了这一欧洲文化归属。
其次,从历史文化上看,克罗地亚人本是欧洲古老的民族,从12世纪起从属于匈牙利。15世纪中期,克罗地亚领土亚德里亚海沿岸的绝大部分地区落入威尼斯之手,所以沿岸诸城市及其岛屿都呈现出意大利风貌,同时意大利人也纷纷迁居此处,从而使克罗地亚的传统文化及风俗习惯(如服装、饮食等)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意大利文化的影响。冷战期间,欧洲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左右,“铁幕”成为东西欧的分界线。冷战结束,“铁幕”也成为历史,左右欧洲界线的社会和政治意识形态逐渐由欧洲文化认同意识所取代。
第三, 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将“自由、民主、尊重人权、基本权和法治原则”确定为欧共体(欧盟)各成员国遵循的基本价值标准,此后又成为欧盟扩大的框架原则,以此来保证欧盟的一致性与“纯洁性”,这是欧洲政治文化的价值取向的体现。冷战结束后,克罗地亚实现了制度转轨,政治上实行多党议会制,并在宪法中写入了基本人权、法治、三权分立等原则;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建立了市场经济;在法律上接受了一系列国际条约,如欧洲人权条约、保护少数民族框架条约、欧洲社会宪章等,全盘认同西方民主的价值观,并以此为标准进行社会的全方面改革。
可见,克罗地亚在文化属性上本就属于欧洲文明,即基督教文明,它同塞黑、马其顿、波黑和阿尔巴尼亚等属于拜占庭和伊斯兰文明的巴尔干国家在文明范畴上就有本质的区别。所以,加入欧盟、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对于克罗地亚而言是理所当然的选择。
(二)“回归欧洲”的经济因素
如果说回归欧洲是克罗地亚历史和文化特性使然,那么,对于21世纪的克罗地亚来说,欧盟还意味着繁荣与发展的美好前景。从现实意义上考虑,克罗地亚选择加入欧盟的战略更多是出于经济方面的原因。
首先,欧盟是克罗地亚最重要的外贸伙伴。在经济转轨前,克罗地亚60%的出口面向欧盟成员国,南斯拉夫联邦分裂后这一比例下降到50%,但欧盟仍是克罗地亚最大的出口对象。另一方面,从欧盟国家的进口几乎占克罗地亚进口总额的60%。随着第一批候选国加入欧盟,克罗地亚同欧盟的贸易额将上升到其总贸易额的3/4。[11]
其次,加入欧洲一体化对克罗地亚的公司和企业来说是改善贸易环境的惟一出路,因为借此它们可以实现长期稳定的经济发展,提高国内外的投资水平,进一步融入国际贸易潮流和欧盟的内部市场,通过降低和免除关税来提高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更好地吸收国际先进技术。此外,一体化可以把欧盟的法律 框架引入克罗地亚,国内外的投资者届时能在克罗地亚更为稳定和协调的法规框架内活动。低风险和更合理的商业法律环境将会吸引更多的投资,特别是外国直接投资。外国直接投资通常会带来新的技术、新的市场、新的有效的管理经验和高标准,这将促使克罗地亚国内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提高效率和更富有竞争力。同时,外国直接投资的增加将提升克罗地亚在世界范围内的信誉度,从而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在通往欧洲一体化的道路上,克罗地亚能够获得欧盟的财政援助、财政补贴和投资,这将在完善国内产业结构、改善就业条件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20世纪90年代,欧盟对克罗地亚提供的财政援助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波黑战争时期,二是战后重建和民主巩固时期,三是稳定时期,其目的是帮助克罗地亚加入欧洲一体化,按照欧洲民主标准建立现代国家、加强法治、发展经济和建立社会公正。克罗地亚成为欧盟候选国后,还可享受三项入盟前财政资助项目:法尔计划(用于制度建设、经济和社会发展)、ISPA(援助目标是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大部分是道路交通建设)和SAPARD(农业和农村发展计划)。欧盟决定, 2005年向克罗地亚提供1.05亿欧元援助(其中法尔计划拨款8000万欧元、ISPA2500万欧元); 2006年提供1.4亿欧元援助(其中法尔计划8000万欧元、ISPA3500万欧元、SAPARD2500万欧元)。2004年10月,欧盟委员会向理事会建议启动新的入盟前援助手段(Instrument for pre-accession assistance, IPA),从2007年开始克罗地亚可以享受此项目援助,届时IPA将代替现有的援助手段(法尔计划、ISPA、SAPARD和CARDS)。[12]
总之,克罗地亚指望通过加入欧盟实现贸易扩展和资本引进,并通过外来的竞争压力迫使本国企业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缩短与西欧国家的经济差距,从而保证国内的政治稳定和实现经济繁荣。[13]
(三)政治及安全因素
克罗地亚政府确信,加入欧盟一体化不仅会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包括创造一个稳定的法制环境和更有效的市场,同时也将对加强政治稳定和安全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克罗地亚独立后彻底否定和抛弃了社会主义制度,对国家的前途进行了重新选择,决心以西欧式的现代资本主义制度为榜样,即在政治上实行以三权分立为基础的多党议会民主制,在经济上实行全盘私有化,建立自由市场经济。此时提出“回归欧洲”更像是一句政治口号,以其昭示同旧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决裂和对新价值观(西方价值观)的认同。克罗地亚认为,既然已经结束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始以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为榜样,彼此就不再存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对立和分歧,更没有理由再孤立于欧洲大家庭之外,而是应该争取和西方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力求早日融入西方世界。同时,克罗地亚希望利用入盟的条件,对国内改革的反对势力施加压力,促使改革进一步深化,从而彻底地改变计划经济留下的机制、观念和习惯。入盟还可以使国家能够参与欧盟的事务,彻底结束冷战时处于中间地带的地位,将自身的安全与繁荣托付给日益强大的欧盟。[14]在克罗地亚看来,欧盟是北约之外预防新的安全风险的另一种机制选择。
克罗地亚入盟目标实现的有利因素
随着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入盟时间的确定,西巴尔干成为欧盟东南扩中遗留的最后角落,欧盟委员会在2003年5月的一份公报里已经重申,西巴尔干国家的一体化是欧盟政策的优先考虑。但是除克罗地亚之外,其他西巴尔干国家在通往欧洲一体化的道路上依然步履蹒跚。马其顿于2005年底获得欧盟候选国地位。阿尔巴尼亚在2006年2月与欧盟草签了《稳定和联系协定》。波黑和塞黑刚刚开始关于《稳定和联系协定》的谈判。[15]克罗地亚之所以能够成为第一个开始入盟谈判的西巴尔干国家,有其重要原因。
(一)稳定的宏观经济
“哥本哈根标准”将是否具有正常的市场经济和足够的国家竞争力作为考察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克罗地亚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宏观经济持续稳定,目前的经济形势和所实行的结构改革可以保证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转,其竞争力在中东欧地区属于中等水平。
克罗地亚的经济基础较好,在原南斯拉夫联邦内,克罗地亚经济发展水平仅次于斯洛文尼亚。但在1990年自由选举之后,克罗地亚的经济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真正的复苏是从2000年开始。这六年来,克罗地亚宏观经济(通货膨胀、利率、国际储备)保持稳定,减少了预算赤字和财政支出在GDP中的比重,同时经济呈匀速增长趋势。克罗地亚经济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国内需求的增加,尤其是投资和个人消费的提高。在人均GDP方面,克罗地亚已达到6600美元,为欧盟平均水平的50%,高于波兰,略低于匈牙利和捷克,基本上与斯洛伐克处于同一水平;在人均收入方面,克罗地亚比捷克低30%,比斯洛文尼亚低130%,高于斯洛伐克25%。[16]因此,根据发展的基本指标来看,克罗地亚同这些国家的差距并不大,从宏观经济的总体情况而言,克罗地亚已经接近于欧盟中较不发达国家的水平,在地区范围内属于中等发展水平。
相比较而言,其他西巴尔干国家受南联邦解体、地区战争(波黑战争、科索沃战争和马其顿内战)、国际孤立和制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尽管2000年以来,西巴尔干国家的经济形势不断好转,但其经济增长主要是恢复性增长,经济基础非常薄弱,而且国际社会对这些国家提供的重建援助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一旦失去这些外力支持,西巴尔干国家将难以依靠自身的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复苏和繁荣。目前除克罗地亚以外的四个西巴尔干国家普遍存在失业率居高不下(塞黑为27%,马其顿为33%,波黑为38%,阿尔巴尼亚为37% ),[17]贫困人口多,外贸逆差不断扩大,腐败横行,灰色经济泛滥等许多困难,与“哥本哈根标准”相距甚远。
(二)成熟的议会民主制
“哥本哈根标准”中的政治标准要求申请国必须是稳定的、多元化的民主国家,至少拥有独立的政党、定期进行选举、依法治国、尊重人权和保护少数民族权益。
克罗地亚的议会民主制是在1990年春的选举之后开始建立的。1990年12月克罗地亚通过了新宪法。宪法规定了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由于当时被称为“国父”的图季曼总统拥有极高的威望和极大的权力,因此,尽管克罗地亚名义上实行的是议会民主制,但实际上总统的权限很大,而由图季曼一手创办的克罗地亚民主共同体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一直是执政党,政府重要官员也都是图季曼的亲信。学术界认为,克罗地亚的政治体制是在“多党议会民主与总统制相结合”[18]的基础上建立的,或者可以称为“半总统制”。[19]
1999年底图季曼去世后,克罗地亚进行了总统选举,随后又进行了议会选举,结果执政长达11年的克罗地亚民主共同体下台。新政府上台后马上着手进行宪法的修改。2000年11月,通过了宪法修正案。修改后的宪法削弱了总统权力,加强了议会的作用。例如,在国防和安全方面,取消了关于总统任命国防和安全委员会成员并担任委员会主席的规定,改由议会制定国家安全和防务战略,行使公民对军队和安全机构的监督权力;总统和总理共同任命安全部门领导人、共同指导安全部门工作,在危机时共同决定动用军队和签署命令;宪法修正案取消了总统任免政府总理、副总理和部长的权力,改为在大选后,由总统委任人员组阁,经议会投票通过、总统和议长共同签字后,政府宣誓就职;政府对总统和议会负责改为政府对议会负责,等等。[20]这次修宪在总统、议会和政府之间实现了权力再分配,改半总统制为议会内阁制,逐步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议会民主制,国家的基本职能得以发挥作用。总的来说,进入21世纪后,克罗地亚在法治和民主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宪法原则得到尊重,政府机构运转正常。欧盟委员会对克罗地亚的评价是:有稳定的民主机制,各权力部门能够各司其职并相互合作;选举自由公正,反对派可以正常参与行政机构的工作。[21]
反观其他西巴尔干国家,塞黑、波黑、马其顿、阿尔巴尼亚四国还存在很多变数,民族矛盾仍未根除,波黑宪政问题、科索沃地位问题、黑山独立问题成为制约这些地区发展的痼疾。在波黑,三个主体民族(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和波黑穆斯林)之间的关系依旧紧张。穆克联邦(占领土的51% )和塞族共和国(占领土的49% )两个政治实体各自拥有自己的政府、议会、军队和警察部队;联邦一级由三大主体民族各派一名代表组成三人轮流坐庄的主席团,下设部长会议(政府)和议会。政府机构中各族的制衡造成办事效率低下,严重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解进步。在科索沃,关于科索沃未来地位问题的国际谈判于2005年10月24日启动。谈判的主题是目前处于联合国托管下的科索沃最终是实行“高度自治”还是走向“完全独立”。实际上,科索沃目前已成为一个“国中之国”,塞尔维亚对科索沃已经没有多少控制权了,而科索沃的最终地位一天不确定,塞尔维亚同欧盟的关系就无法取得实质进展。相比之下,黑山问题已逐渐明朗。2006年5月,黑山就独立问题举行全民公决,结果主独派的得票率超过55%,从而宣告脱离同塞尔维亚的联盟关系,实现独立。黑山独立意味着塞尔维亚和黑山将重新确立自己的国际定位和入盟规划,这将会加速抑或阻碍各自的入盟速度,尚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国家普遍存在政府执政能力低下、腐败严重,对洗钱、走私打击不力等问题,这将使他们加入欧盟的前景非常暗淡。
(三)同海牙法庭充分合作
与海牙法庭充分合作是欧盟向巴尔干国家提出的重要的入盟条件之一,也是克罗地亚申请入盟过程中比较敏感的问题。2000年10月,时任南斯拉夫联盟总统的米洛舍维奇下台后,海牙法庭加大了对克罗地亚的压力,要求追究克军将领在1991年至1995年内战期间犯下的战争罪行。由于海牙法庭提出调查和起诉的一些克罗地亚高级军官在内战期间被认为是“为克罗地亚主权和独立奋斗的英雄”,因此海牙法庭的要求在克罗地亚政坛引起了强烈震动。
其实早在1996年4月,克罗地亚就通过了《关于同海牙联合国国际前南斯拉夫罪犯法庭合作》的宪法性法律,并成立了同国际法庭合作的政府办公室。到目前为止,海牙法庭共起诉了五名克罗地亚人和27名波黑克族人。这五名克罗地亚人分别是:拉希姆·阿代米、安特·戈托维纳、扬科·博拜特科、伊万·切尔马克和姆拉丹·马尔卡奇。在克罗地亚政府的协助下,阿代米、切尔马克和马尔卡奇已先后向海牙法庭自首,而博拜特科已于2003年4月29日去世,戈托维纳于2005年底在西班牙被捕。27名被通缉的波黑克族人,有四名已在克罗地亚被捕并移交海牙法庭, 18人向海牙法庭自首,其余的克族人在别国被捕。克罗地亚的合作因此得到海牙法庭的认可。海牙法庭首席检察官卡拉·德尔蓬特女士表示,克罗地亚现在已经与海牙法庭充分合作。
塞黑和波黑在入盟问题上也必须满足同海牙法庭充分合作的要求,但两国并未像克罗地亚一样采取积极的措施,如塞尔维亚就因没有逮捕被国际法庭通缉的战犯嫌疑人、波黑塞族军队前总司令姆拉迪奇,而使欧盟中断了《稳定和联系协定》的谈判。
结语
加入欧盟是克罗地亚国家政策的战略目标。欧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政治经济跨国组织,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主导力量。自克罗地亚1991年取得独立,1992年获得国际承认以来,与欧盟建立紧密的联系就成为克罗地亚外交政策的中心。
与其他中东欧国家一样,克罗地亚也把加入欧洲一体化作为国家的战略目标,这一方面是基于克罗地亚对欧洲文明的认同,“回归欧洲”具有历史文化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加入欧盟,在欧盟大量基金支持和援助下,克罗地亚可以更快地摆脱经济上的落后局面,尽快缩短与欧盟现有成员国之间的差距。入盟还将给克罗地亚提供市场准入的完全可能性,这就意味着获得进入欧洲单一市场的机会,进一步扩大出口和吸引外资。从安全意义上讲,克罗地亚把欧盟看作北约之外预防新的安全风险的另一种安全机制,可以通过欧盟机制(如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等)解决由民族主义、恐怖主义、毒品走私、有组织的跨国犯罪、核武器和生化武器扩散引发的新的安全问题。
在向欧盟靠拢的过程中克罗地亚落后于中欧国家(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而领先于其他西巴尔干国家,其主要原因不在于经济方面。从目前的宏观经济情况来看,克罗地亚已经接近于欧盟中较不发达国家的水平,在地区范围内属于中等发展水平,与斯洛伐克水平相当,而高于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但在保护少数民族、同海牙法庭合作和处理邻国关系等政治领域,克罗地亚面临着比中欧国家更多的难题,这些问题解决之后,同欧盟的关系马上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从而成为第一个获得候选国资格的西巴尔干国家。可见,其他西巴尔干国家要想在入盟道路上更进一步,在政治方面达标是当务之急。
(责任编辑:宋晓敏)
注释:
[1]法尔计划原为“协助波兰及匈牙利经济复兴”计划的简称(Poland and Hungary Assistance for the Reconstruction the Economy, PHARE),最初是由西方24国提供支持中东欧国家经济改革的援助行动,委托欧共体/欧盟执委会负责协调与实施。“法尔计划”的援助范围不仅涵盖整个中东欧地区,还包括波罗的海三国。尽管如此,克罗地亚仍是极少数几个在20世纪90年代未能从这一资助中受益的国家之一。
[2]汪丽敏:“1999年的克罗地亚——图季曼时代的终结”,张森主编:《俄罗斯和东欧中亚国家年鉴1999》,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版,第207页。
[3]指塞尔维亚和黑山、波黑、克罗地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五国。2006年6月3日,黑山正式宣布独立,成为一个主权国家。
[4]“Hrvatska na putu kaEvropskojUniji”, http://www.evropskiforum.net/monthly/januar/Tojagic.htm.
[5]同时开始为期两年的克罗地亚及欧盟所有成员国对《稳定和联系协定》的批准过程,之后协议才能正式生效。
[6]根据临时协议规定,克罗地亚对从欧盟进口的大部分工业品逐步实施关税减让,最终至2008年1月1日过渡期结束前取消一切关税壁垒;对于从欧盟进口的“敏感工业品”,如纺织品、钢铁制品,克罗地亚将在2-5年内分阶段放开;对从欧盟进口的农产品、鱼和鱼制品,实行六年保护期,但除小牛肉、葡萄酒和鱼制品三种产品受关税配额限制外,克罗地亚所有农产品均可享受零关税并向欧盟自由出口的待遇。
[7]《欧盟条约》第49条规定,“每一个遵守《条约》第6条第1款的欧洲国家都可提出加入欧盟的申请。理事会收到申请后应向欧盟委员会征询意见,方能作出决定。”《条约》第6条第1款规定,“欧盟建立的基础是自由、民主、尊重人权、基本自由和法治,这些是所有成员国的共同原则。”参见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European Commission Opin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Croatia formembership of the European Union”, Brussels, 20 April 2004,p·4。
[8]王志强、戴启秀:“欧盟东扩的文化基础及其战略意义”,《国际政治》(人大复印资料)2004年第1期,第115页。
[9]董小燕:“试论欧洲认同及其与民族意识的张力”,《国际政治》(人大复印资料)2004年第5期,第149页。
[10]朱晓中:《中东欧与欧洲一体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页。
[11]Europska Komisija,Mi ljenje o zahtjevu Republike Hrvatske zaˇclanstvo u Europskojuniji,Brussels, 20 travnja 2004, str.8.
[12]“Priopéenje Komisije Vijeée I Europskom Parlamentu”,Strate ki dokument Europske komisije o napretku u procesu pro irenja,Bruxelles, 6.10.2004.
[13]崔宏伟、姚勤华:“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进程:战略选择与政策调整”,《东欧中亚研究》2002年第2期。
[14]周弘:“东扩:欧盟的既定战略方针”,《人民论坛》2002年第12期。
[15]2006年5月,由于塞尔维亚没有逮捕被国际法庭通缉的战犯嫌疑人、波黑塞族军队前总司令姆拉迪奇,欧盟中断了与塞黑达成《稳定和联系协定》的谈判。
[16]Nacionalni Program Republike Hrvatske Za Pridru ivanje Europskojunji, Godina, 2006.
[17]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Chapter 3: Building Institutions”, September 2005, http://www.im.f org.
[18]D·Vojnié,Ekonomija iPolitika u Tranziciji,Zagreb, 1993, str.118.
[19]R·Petkovié,Balkan 97,Beograd, 1997, str.28.
[20]张森主编:《俄罗斯和东欧中亚国家年鉴2000年》,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188页。
[21]Misljenje o zahtjevu RepublikeHrvatske za clanstvo u Europskojuniji,str.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