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
廷布,英文拼写为Thimphu。该城市的原名为扎什曲(Tashichho),意为“天府”,源于当地的一座著名的宗堡(Dzong)——扎什曲宗堡。1955年,不丹王国决定将首都从普那卡(Punakha)迁至扎什曲,并将其改名为廷布。关于廷布之名的由来,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认为它与河名有关;另一说认为它原为一位神祇的名字。
区位
廷布地处不丹中西部,位于不丹第三大河——旺河(WangChhu)的上游谷地。廷布是不丹王国的首都和最大城市,是廷布宗的首府,也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和军事中心。它所在的廷布宗,东北与加萨宗相连,东接普那卡宗,东南与达加纳宗和旺度波德朗宗相邻,西南与楚卡宗接壤,西临帕罗宗,北接中国边境。
历史
早在13世纪时,现代不丹人的宗教信仰之父帕角·达冈·斯普戈喇嘛就在廷布修建了一座较小的寺院,即蓝石城堡。这座寺院的修建,可视为廷布城市历史的开端。
1616年,藏传佛教竺巴噶举派(DrukpaKagyu)的高僧阿旺·纳姆加尔(NgawangNamgyal,1594-1651年)从西藏来到不丹,先后战胜了不丹境内的其他教派。1629年,他在廷布谷地南端的山坡上建立了不丹历史上的第一座宗堡——辛托卡宗堡,据守在不丹两大要塞地区(普那卡谷地和廷布谷地)之间的交通要道上,作为自己驻锡弘法的寺庙以及政权中心。1637年,阿旺·纳姆加尔首次统一了不丹,创立了中央集权下的神权统治,成为不丹历史上第一次同时拥有宗教和世俗权力的国家领袖,史称沙布东一世(ZhabdrungI),即政教合一的最高统治者。1638年,随着普那卡宗堡的建成,沙布东一世将政权中心迁至地势较低的普那卡,而地势较高的廷布则成为不丹统治者的夏都。1641年,沙布东一世下令将蓝石城堡扩建为一座规模较大的宗堡,改名为扎什曲宗堡。宗堡建成后,它一直是基堪布以及中央寺院众喇嘛的“夏宫”所在地。在之后的几百年间,扎什曲宗堡历经多次大火及地震的破坏,又进行了数次重修和扩建。
1885年,在今廷布市的查里米谭体育场上发生了一场重要的战役,乌颜·旺楚克(UgyenWangchuck,1862—1926年)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场战役的胜利,为乌颜·旺楚克最终实现对全国的统治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1907年,由大喇嘛、高级官员以及人民代表组成的议会,一致推选乌颜·旺楚克为不丹王国的第一位世袭国王,旺楚克王朝从此建立,不丹逐渐走向了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1952年,吉格梅·多尔吉·旺楚克(JigmeDorjiWangchuck,1929-1972年)继位,成为不丹王国的第三位国王。这位被誉为“现代不丹之父”的国王,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改革。1961年,由于普那卡城内经常发生疟疾,于是国王宣布将首都迁至廷布,并下令对扎什曲宗堡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将其作为国家的行政中心和宗教中心。
廷布成为首都之后,城市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居民人数也迅速增加。目前,廷布是不丹国内现代化程度最高、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也是国内人口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城市。
地理
廷布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地势很高,平均海拔高度为2320米,是亚洲地势最高的首都,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首都之一。城市周围森林密布,空气清新,旺河自北向南从城中穿过,将城市一分为二。
廷布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因海拔较高,全年凉爽宜人,年平均气温在13.6℃左右,年降水量为1430毫米左右。一年四季分明,每年的3-4月为春季,平均气温为11.9℃,昼夜温差较大,可达13℃左右。5-9月为夏季,平均气温为19.5℃,8月气温最高,平均气温为20.4℃左右;夏季降雨较多,整个夏季的降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7%。左右,其中7月、8月降雨量最多,均在350毫米左右。10-11月为秋季,平均气温为13.9℃左右,是旅游的黄金季节。每年的12月至次年的2月为冬季,平均气温为6℃,1月气温最低,平均气温为-2.6℃。
经济
廷布地处河谷地带,土地肥沃,盛产稻米、玉米、土豆、小麦、小米、青稞、棉花、蔬菜、水果、花卉等。这里没有现代工业,工业部门主要为林木加工、水果加工、手工艺品制作、酿酒、造纸、水力发电等。
近年来,廷布的旅游业发展较为迅速,是不丹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与普那卡、帕罗(Paro)构成不丹的三大旅游城市。
文化
2016年,廷布的人口数量为9.87万,居民主要为不丹族。使用的语言多为宗卡语,英语的使用也较为普遍。在宗教信仰方面,绝大多数居民信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廷布居民笃信喇嘛教,每户人家中至少有一个男子终生出家为僧,朝气蓬勃的小喇嘛在廷布街头随处可见,格外醒目。
廷布居民的住宅颇具民族特色,住宅多分布在旺河两侧,多为两三层的土砌楼房,描红绘绿,色彩鲜艳,底层用来饲养家禽或储存工具、粮食等物品,上层用来居住。
廷布居民的服饰与我国藏族服装较为相近。男人所穿服饰称为帼(Gho),是一种用厚棉布或毛织品制成的过膝长袍,腰间系一条细腰带,宽松的衣服袖口向上拘着,胸前的衣服褶层成口袋状,可装很多东西。妇女所穿服饰称为旗拉(Kira),是一种长至脚踝的长袍,用一块床单大小、织有五彩条纹的土布像裙子一样裹在身上,在肩部用一银饰别住,腰间束一条色泽鲜艳的宽腰带,长袍外面再配一件外衣。
廷布的节庆活动较为丰富,其中最著名的节庆活动为戒楚节。戒楚节于每年的9月或10月在扎什曲宗堡举行,为期四天。节日的最大特色便是一连串的民族传统舞蹈表演——查姆舞(Cham),许多头戴各式面具、身着五颜六色服装的僧人载歌载舞,以纪念公元8世纪时来不丹传播佛教的莲花生大师。除戒楚节外,著名的节庆活动还包括不丹新年、国庆日、多楚节等。
廷布是不丹的教育中心,拥有不丹国内的第一所大学,即成立于2003年的不丹良家大学。此外,还拥有许多专门学校。如国家手工艺学院、鱼家表演艺术学校、传统医学专科学校等。
廷布较为重视与国外城市的交流与合作,与印度尼西亚的马诺夸里(Manokwari)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
旅游
廷布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其中以扎什曲宗堡、辛托卡宗堡和国家纪念碑最为著名。扎什曲宗堡矗立于旺河西岸,具有典型的不丹建筑风格,它既是不丹久负盛名的佛教寺院,同时也是首都廷布的政府中心,不丹国王办公室、国民议会、中央寺院等政治和宗教最高权力机构均设于此。辛托卡宗堡是不丹最古老的宗堡,它曾是不丹的社会、宗教和教育中心,现为僧众研究佛教的文化学院。建于1974年的国家纪念碑,是为纪念已故第三任国王吉格梅·多尔吉·旺楚克而修建的,同时它又是一座佛塔,是廷布人每日转塔最集中的地方,当地人认为转塔可以洗清先前犯下的罪孽。此外,廷布的著名景点还包括德钦曲林宗堡(不丹王宫所在地)、多楚拉山口、昌岗卡拉康寺庙、国家邮政总局等。
廷布的文化娱乐项目相当丰富,游客可到国家纺织博物馆欣赏不丹的民族编织工艺,或到国家手工艺学院欣赏不丹13种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或到查里米谭体育场观看射箭比赛,或到莫提塘羚牛保护区观赏不丹国兽羚牛,或者在此从事徒步探险、游泳、骑车、攀岩等体验项目。
廷布的特色商品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民族服饰、手工编织品、剌绣、木雕、唐卡(佛教绘画)面具、邮票、金银首饰、金属器具、珠宝、藏红花、香草茶、辣椒等。购物场所较多,既有大型的集贸市场,也有各式各样的特色商店,其中百年农贸市场(又称周末市场)是不丹国内规模最大、商品最丰富的集市。
在廷布,游客可以品尝到天然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和不丹的传统美食。这里没有任何环境污染,当地种植的粮食和蔬菜几乎不使用农药。不丹的传统饮食主要包括牛肉、猪肉、蔬菜(以辣椒为最)、稻米、奶茶、青稞酒等。此外,游客在廷布也可以品尝到印度菜、中国菜、泰国菜、日本菜、墨西哥菜等各国风味美食。
廷布是不丹国内住宿设施最为齐全的城市,既有五星级的豪华酒店,也有条件相对简陋的经济型酒店。世界知名的酒店品牌中,仅有阿曼一家在此设立连锁酒店。虽然高星级酒店、世界知名品牌酒店的数量较少,但绝大多数酒店环境优美,服务质量优良。
相对于国内其他城市,廷布的交通较为便利。位于廷布以西65千米的帕罗国际机场是不丹境内唯一一座机场,可为廷布提供航空服务。公路可通达普那卡、帕罗、塔希冈(Trashigang)等国内主要城市以及印度的甘托克(Gangtok)等城市。市内交通方式主要为出租车、公交车、步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