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据中心
搜索

迪拜“金融沙尘暴”警示全球

2009年11月25日,中东阿联酋迪拜政府宣布重组旗下的主权投资公司迪拜世界,并寻求延迟6个月偿还债款。穆迪和标普两大评级机构警告,迪拜世界推迟偿债的行为可能会被视为违约。事件引发全球股市动荡,并有市场人士担忧由此引发新一轮全球危机。
  迪拜的这场“沙尘暴”向全球发出了警示,评论和分析不少。
  
  
  半月谈:缺乏实业基础的发展模式风险大
  
  《半月谈》发表明金维的文章说,分析迪拜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展开。
  首先,这场危机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副产品之一。国际金融危机一度在全球范围内引发流动性短缺,并戳破了多个资产泡沫,迪拜的楼市泡沫也未能幸免。据统计,过去一年多,迪拜房价下跌超过50%。这使迪拜世界公司众多项目难以收回资金,陷入财务困境。
  其次,迪拜债务危机源自迪拜的发展模式。阿联酋是由七个高度独立的酋长国组成,阿布扎比和迪拜是其中两个最大的酋长国。阿布扎比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财大气粗,而迪拜则资源匮乏。正是因为如此,迪拜政府另辟蹊径,通过引入高度西化的发展模式,努力将迪拜打造成中东的金融、旅游和投资中心。但这种缺乏实业基础的发展模式,存在巨大风险。一旦资金运转不畅,迪拜世界公司就面临严重困难。
  第三,迪拜债务危机的根源还是过度投机问题。在2001年前后,美国高技术泡沫破裂,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为摆脱经济衰退,将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即联邦基金利率最低降至1%,为40年来的最低点。利率超低,引发了流动性泛滥。在美国,2007年下半年,住房市场泡沫破裂,最终引发了次贷危机,并在2008年9月中旬演变为一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在阿联酋,泡沫破裂,终于显现严重后果。迪拜世界公司在过去几年大量举债,存在明显的过度投机问题,如今已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金岩石:迪拜或将再度辉煌
  
  《华夏时报》报道,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认为,迪拜这次危机过后,或将再度辉煌, 与泡沫共同成长。
  在债务危机爆发之后,酋长谢赫又像当初推销资产泡沫一样,四处推销债务危机,被套牢的投资人和债权人只能在认赔和减债之间选择,而选择了减债(或延期)的人就要继续投入,从此与迪拜经济同舟共济,至此,梦幻迪拜的故事终于梦想成真了。为什么呢?第一,迪拜已经扬名天下,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积累了巨大的无形资产;第二,迪拜已经不再是迪拜酋长的迪拜了,它变成了国际投资人的迪拜和阿拉伯世界的象征,所以其他酋长也必须为了阿拉伯的信誉而施以援手;第三,迪拜的资产和负债共同构成了今日迪拜的总资产,其存量资产和预期价值已经远远超过当年的沙漠小镇,变成了阿拉伯世界最开放的富人区;第四,迪拜的债务危机一旦化解,梦幻迪拜将再度生辉,今天消逝的辉煌还将在下一次泡沫升腾之际再次点燃新的梦想。
  梦幻迪拜,是一个现代版的古老神话,也是一次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从当初推销资产泡沫,到今日推销债务危机,迪拜完成了一个经济周期。换句话说,一个注定失败的狂野计划,却在失败中奠定了未来的成功。今天人们会说:不在泡沫中疯狂,就在泡沫中死亡!但是有朝一日,当新一轮资产泡沫在迪拜升腾之际,人们就会说:曾经在泡沫中疯狂,却没在泡沫中死亡,如今我振翅飞翔,与泡沫共同成长。
  
  
  左小蕾:和经济危机的准备阶段非常像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表示,迪拜事件对全球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警告。靠举债来发展经济的做法非常危险,全球要提高警惕。
  左小蕾称,迪拜虽然只是小国家,但是对全球的影响都很剧烈。全球的联动非常密切,迪拜的事情出现也更加说明,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出现连带的影响。迪拜的这种模式显然有巨大的风险,向世界的各大银行借债,出现问题无法如期偿还。这种情况会导致各大银行坏账增加,必然会将风暴波及到全球。
  她强调,全球发了很多钱,资产泡沫都在涨,大宗商品的价格都已经非常的高,甚至可以说和经济危机的准备阶段非常的像。如果不愿意把危机变成一种常态,还是要提高警惕。
  
  戴维森:迪拜再次成功要等很多年
  《东方早报》报道,英国杜伦大学海湾政治专家克里斯托弗・戴维森早在2008年出版的《迪拜:成功的脆弱》(Dubai: The Vulnerability of Success)一书中就预言了这次危机。
  戴维森对迪拜酋长谢赫提出了尖锐批评,认为迪拜不可能迅速转变发展道路,迎来下一个成功。“迪拜不会很快改变自己的发展道路,因为领导层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提高自己的透明度。缺乏透明度,投资者将来在迪拜将遭受损失。”他说。
  戴维森分析称,迪拜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不是一天之内出现的,它未能让其产业多元化,经济发展速度太快,而导致各个产业发展不够充分,仅仅发展一些高新技术产业等。
  此外,在崛起的过程中,谢赫允许一些天才企业家们经营,鼓励他们竞争。这些企业家则不断修建高楼和取悦这位领导人。但是,“商业和政府毕竟不同,生意出现问题了,倒闭了,企业的总裁要负责任,但没有人愿意出来担这个责。走上坡路时,一切问题都不成问题了,但一旦走上下坡路,则没有人出来担责。”他说,“问题就在于缺乏民主,缺乏透明性。比如迪拜领导层幕后的透明性缺失等。 ”
  如果迪拜要再次创造成功,“会用很多很多年。现在的负债将使迪拜的经济在未来2-3年之内瘫痪。”戴维森说。
  
  第一财经:危机频现复苏依旧脆弱
  《第一财经日报》的一篇文章说,继“迪拜债务危机”引发全球市场恐慌后,希腊主权信用评级又被调降,再次动摇市场信心。
  正如迪拜不是房地产泡沫的孤立样本,希腊也不是唯一出现政府债务危机的欧洲国家。目前,标准普尔已将西班牙的评级展望下调至负面,并警告称,如果西班牙政府不采取强硬举措,该国在未来两年内将面临债信评级被调降的风险。除此之外,意大利、英国、爱尔兰及葡萄牙等国财政状况前景亦非常严峻,信用风险正在不断攀升。
  可以认为,迪拜危机、希腊事件等一系列问题,是全球金融危机的滞后影响,尽管这些经济体规模偏小,但小事件也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是否会对全球经济复苏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还有待观察。
  必须清醒认识的是,各国政府都应努力避免危机重现。毕竟在危机的冲击下,许多国家的财政状况堪忧,在削减巨额公共债务方面面临重重困难。尽管美国经济已经出现较为强劲的复苏,但其主权评级也遭到了评级机构的质疑。
  穆迪根据最悲观的情形假设认为,如果经济增长最终乏力、利率上行且政府未能缩减赤字或恢复多数金融业救助措施,那么美国将于2013年失去AAA评级。一旦象征全球最高信用等级的美国出现主权违约征兆,将给投资者本已脆弱的信心又压上一根稻草。希腊主权信用评级与西班牙的评级展望遭下调本身并不可怕,但这一事件无疑说明全球经济复苏依旧非常脆弱,也点明了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中存在的一个大隐患――倘若不解决政府债务问题,全球经济很难迎来持续的、良性的复苏。
  
  丁志杰:迪拜危机是一个被延迟的调整
  《人民日报》发表丁志杰的文章。文章说,如果没有金融危机,迪拜辉煌也许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危机迟早会出现,因为其经济发展方式存在一些致命的缺陷。
  过度开发。迪拜依赖房地产开发带动经济转型,大举借债投资基础设施。短短几年,迪拜就拥有了很多世界第一:第一家七星级酒店,最大的购物中心,最大的室内滑雪场,最高的建筑物,最大的人造海岛。由于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作支撑,脱离实际盲目扩张,繁荣的背后泡沫滋生。
  过度金融化。金融危机前,华尔街和伦敦金融城是财富的象征,许多国家都渴望有一条街叫华尔街,都梦想有一个小镇叫伦敦金融城。迪拜也不例外,借中东战乱确立金融中心地位。殊不知,华尔街和伦敦金融城是从全世界攫取财富,不具有普遍意义。金融崇拜导致金融的作用被高估,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的需要自我膨胀。
  过度举债。不考虑承受能力和风险,为发展经济大肆借债。迪拜的债务高达880亿美元,超过其GDP,占整个阿联酋债务的48%。其中,迪拜世界的负债就达590亿美元。
  跳出迪拜看迪拜,可以说这次迪拜危机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延续。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世界各国都推出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刺激计划,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世界经济出现了复苏迹象。经济刺激计划止住了经济下滑,但也阻碍了经济结构调整,有人甚至认为是用一个新的泡沫覆盖旧的泡沫。
  然而,问题依然存在,调整迟早会发生。从这个意义上说,迪拜危机是一个被延迟的调整。
  
  马光远:楼市过度依赖负债酿危机
  《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一篇文章说,华尔街有一句俚语:Shanghai,Dubai,Mumbai,orgoodbye?(上海、迪拜、孟买,谁先玩完?)新兴市场势头最猛的时候,这句话被视为华尔街的诅咒,首先在奢华之都迪拜应验。
  迪拜的崩溃与其政府支持下的高负债,大规模基建模式不无关系。虽然中国市场已经从震惊和恐慌中逐步回复稳定,股市已重回3200点,但是,迪拜以自己的现身说法,警示我们:任何一个过于倚重房地产的经济体都必然走向崩溃。
  在我国此轮经济刺激计划中,基建和房地产正在制造着巨大的金融杠杆。资深评论员马光远博士认为,迪拜最主要的投资手段就是通过政府行为过度地投资房地产,过度地负债,而中国也正在“把经济复苏的很大一部分希望寄托在房地产投资上,寄托在它带动其它领域的复苏上。”他认为,“我们这轮经济复苏的特征,是包括股市、楼市这类的虚拟经济先于实体经济复苏,而且房地产可以说是非理性的复苏。迪拜事件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双刃剑,如果运用不好的话,不仅不能带动经济的增长,反而会对经济带来很大的伤害。”
  另一位房地产公司战略研究人员认为,中国目前的模式,与迪拜有着相似之处,“中国也是借银行的钱大量地盖房,金融杠杆非常大,迪拜事件为中国敲响了警钟”。他认为,这也告诉中国投资者,房价不会下降的神话是不可信的,中国的房价也会有调整。
  中国房地产业也严重依赖负债。而庞大的刺激经济计划中,对房地产投资更为惊人。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9年第二季度)》,详细解释了今年上半年7.4万亿元天量信贷的具体流向。上半年,基础设施行业中长期贷款新增1.6万亿元,同比多增1.1万亿元,占全部中长期贷款的51.6%。
  日前在上海出席“中欧陆家嘴金融家沙龙”的上海银监局局长阎庆民表示,银行的信贷有四个方面问题值得高度关注,特别是金融危机以后信用风险的形成。这四个方面中房地产贷款占其二,包括房地产贷款占比以及个人住房贷款占比。

Copyright©2020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据中心版权所有沪ICP备10019589号-16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389号
开启辅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