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加格勒改名争议
伏尔加格勒是俄罗斯第四大城市,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伏尔加格勒旧称察里津,建于1589年,见证了莫斯科公国、俄罗斯帝国、苏联以及俄罗斯联邦的许多重要历史事件。由于1918年斯大林在察里津保卫战中立下卓越功勋,苏共中央于1925年决定将察里津改名为斯大林格勒。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成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转折点,因此后来被授予“英雄城市”称号。1961年,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斯大林格勒改名为伏尔加格勒。近年来,有关伏尔加格勒恢复原名斯大林格勒的争议引人瞩目。2014年6月,普京表示,应当由伏尔加格勒居民自行投票决定是否改名。其后,俄国内又掀起了新一轮关于改名的争议。
一 官方对改名的态度
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为了彻底清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并抹去斯大林在历史上的痕迹,苏联政府决定把斯大林格勒改名为伏尔加格勒。但是1964年勃列日涅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苏共党内对斯大林的评价逐渐发生了变化:刚开始是简单的试探,后来实际上为斯大林“正名”。1965年二战胜利20周年之际,第一次出现了将伏尔加格勒重新改名为斯大林格勒的提议[1]。
苏联解体后,改名问题依然争议不断,经常引起俄罗斯社会的巨大反响。官方第一个提出改名的是叶利钦。1996年总统大选前,叶利钦提出这个建议,唯一条件是举行地方公投来决定,不过后来公投并没有举行[2]。
伏尔加格勒州政府对改名的态度一直比较积极。2001年时任州长尼古拉·马克秀塔表示,在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60周年时,城市可能恢复原来的名字。
2003年州政府做出恢复原名的决议,但是并没有实现。2013年1月,伏尔加格勒市杜马新闻局发布消息称,伏尔加格勒每年有6天使用“英雄城市斯大林格勒”之名。2013年12月,伏尔加格勒的杜马议员同意另外增加3天使用该名,这样一年中共有9天可以在大型群众活动及正式的演讲和报告中使用斯大林格勒的名称[3]。由于2013年是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70周年,伏尔加格勒当地居民征集了10万多人签名,并致函总统普京要求更名。
普京对改名的态度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从2002年起,左派占优势的伏尔加格勒州杜马几次提议恢复斯大林格勒之名,普京都明确反对。但是后来普京对改名的态度有所松动。2004年普京签署命令,把莫斯科无名烈士墓旁纪念碑上镌刻的“伏尔加格勒”字样,改为“斯大林格勒”。2011年普京表示,“没有斯大林格勒怎么能取得胜利?”2013年2月2日普京在参加纪念活动讲话时14次提到斯大林格勒。2014年6月普京又重提改名事宜,表示不排除重新更名为斯大林格勒的可能。
二 各方对改名的争议
支持改名的人以俄共为主。2011年,俄共收集了600多万人支持改名的签名。2014年6月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表示,“应当恢复历史的公正”,俄共就此问题已经收集了1 000万人的签名。他认为普京在慕尼黑、克里米亚及塞瓦斯托波尔的发言已经清楚地表明了解决这一历史问题的应有态度[4]。俄共上诉俄最高法院,要求认定1961年将斯大林格勒更名为伏尔加格勒的决定是不合法的。
一些政府官员也支持改名。副总理罗戈津称,“任何时候不要怀疑改回斯大林格勒的必要性,这不是为了斯大林,而是为了斯大林格勒市的人民。”联邦委员会主席马特维年科和中央选举委员会主席丘罗夫多次在不同场合呼吁将伏尔加格勒改名为斯大林格勒。另外,二战老兵的态度也很积极(老兵内部也有分歧)。2014年6月6日,一名老兵直接向普京提出改名的要求。
对于改名,俄罗斯各界人士也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俄全球化问题研究所所长米哈伊尔·杰利亚金说:“世人都知道‘斯大林格勒’。在国内,这一名称代表着自豪;在国外,它象征着尊敬……它已经成为一个品牌、一种形象,存在于世界多国的语言当中。‘伏尔加格勒’是什么意思?这一点并不明确,它是赫鲁晓夫时代人为的产物。”
反对改回斯大林格勒的意见也很多,原因和对斯大林的评价有关。此外,有人担心,如果恢复斯大林格勒名字,可能会挑起全俄大规模更名运动[5]。据《论据与事实》报道,俄罗斯目前有11个城市可能被改名[6];俄共同时也提出了对圣彼得堡改名的议案。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尤里·皮沃瓦洛夫认为,把伏尔加格勒改名为斯大林格勒是对人民的犯罪,因为这是以斯大林的名字命名的,而斯大林对俄罗斯来说意味着悲剧和死亡。克塞尼娅·索布恰克同样表示质疑:“改名考虑到斯大林时期被镇压者的感受了吗,考虑了那个时期蒙难者家属的感受吗?”
俄罗斯作家德米特里·贝科夫反对改名。他认为政府此举是为了分裂民众,把民众的注意力从现实的复杂问题上引开,让民众内讧,从而没有精力反对现任政府。
也有些人建议效仿圣彼得堡,把伏尔加格勒直接改回革命前的名字察里津。这部分人主要是一些保守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
根据列瓦达中心的调查,大多数的俄罗斯人把斯大林的统治和大规模的镇压联系在一起,认为斯大林时期是恐怖的。据该中心统计,55%的俄罗斯人反对把伏尔加格勒改名为斯大林格勒,23%的人赞成改名,6%的人要求把伏尔加格勒改名为察里津。列瓦达中心的民调同时显示,40%的人认为政府提出改名有政治目的[7]。
从经济角度看,是否改名也存在两派观点。一派认为,更名从经济上来讲是毫无意义的,更名后更改所有文件需要花费约7亿卢布(约合人民币1.5亿元);伏尔加格勒是俄罗斯最贫穷的城市之一,200万居民中一半人有债务,改名花费多,得到少,改名对伏尔加格勒居民没有好处[8]。另一派观点认为“斯大林格勒”的名字在国际上很大的知名度,有利于当地商品的出口,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消息报》说,“斯大林格勒不是斯大林的城市,它只是记述了人民的英雄主义、改变了历史进程的战斗。”[9]《共青团真理报》认为,“只有在我们国家,地名的更替是试图抹去过去的记忆,然后又被要求恢复。历史应当以真实的面貌被记住,而不是以粗鲁的方式试图取消或者忘记特定的篇章。”[10]毫无疑义的是,俄罗斯近些年对伏尔加格勒改名的争议,一方面与重新评价斯大林有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唤起民族自豪感,宣扬爱国主义,实现普京的大国梦。
三 城市改名的意义
首先,维护俄罗斯(苏联)历史,捍卫苏联历史功绩。
俄罗斯政府希望通过对改名的争论唤起俄社会的历史记忆,引导俄罗斯人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历史。近年来西方对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提出质疑,甚至有人认为苏联和希特勒德国一起发动了二战,波罗的海及东欧国家也认为苏联是侵略者。普京希望普及苏联历史、为苏联正名,同时从历史的角度证明俄罗斯一直是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奠定了整个二战胜利的基础,这是俄罗斯人民为世界和平事业所做出的不朽贡献。
其次,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抵御各种威胁。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陷入了意识形态的真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明和价值观不断向俄罗斯渗透。俄罗斯社会急需建立起能够凝聚国家、社会和民众的统一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2012年普京重新执政后倡导“新型爱国主义”,奉行以俄罗斯传统价值为核心的保守主义观,爱国主义因此被重新列为国家教育的核心任务。普京表示,爱国主义教育对增强俄国家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应确保像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这样有意义的历史事件永远不被俄罗斯人淡忘,应把这些事件作为对公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的范例”。
乌克兰危机后,普京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更加严峻。除了应付国内的反对派、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分子外,俄罗斯在国际上被进一步孤立,同时还经受着严厉的经济制裁。俄罗斯有政治家认为,普京在乌克兰危机后重提伏尔加格勒的改名问题,是为了分散公众的注意力,同时希望俄罗斯人在危机前充分发扬爱国主义、增强凝聚力,以顺利渡过难关。
注释:
[1]Как относятся к идее переименовать города Волгограда в Сталинград Лимонов, Войнович, Познер, Кураев. http://svib.ru/Mart_2011/Kak_otnosyatsya_k_idee_pereimenova.html
[2]Именем Сталина. http://lenta.ru/articles/2014/06/13/stalin/
[3]Волгоград хотят переименовать в Сталинград еще на три дня в году. http://www.vlg.aif.ru/society/details/1037861
[4]Владимир Путин предложил провести референдум о переименовании Волгограда в Сталинград. http://www.kp.ru/online/news/1756022/
[5]Волгоград не поддержал идею переименования в Сталинград. http://izvestia.ru/news/544405#comments
[6]11 городов России, которые могут быть переименованы. http://www.kuban.aif.ru/society/details/1192426
[7]Именем Сталина.
[8]Все в долгах. Почему Волгоград признан самым бедным миллионником. http://www.vlg.aif.ru/society/details/1310472
[9]Православные считают, что Сталинград перерос Сталина. http://izvestia.ru/news/544359#comments
[10]ХХ век: игра в города,http://www.kp.ru/daily/26029/2947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