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据中心
搜索

伊斯法罕社会文化

旅游资源:

该市为游览胜地,气候温和宜人。主要古迹有:

1、伊玛姆广场:位于市中心,革命前称国王广场,长510米,宽165米,面积80000多平方米,始建于1612年萨法维王朝的阿巴斯皇帝时期,当时是马球场。

2、伊玛目清真寺:位于广场的南端。始建于1612年阿巴斯一世时期,1630年竣工,占地面积17000平方米,是伊斯法罕最大的双层(层距15米)拱顶清真寺。清真寺里外均由精美的瓷砖镶嵌而成,清真寺的大门是镀银的,门上写有许多诗文,由当时著名书法家用美丽的波斯文纳斯塔利克体书写。墙壁上还有反映当时文化艺术最高水准的壁画和装潢。建筑宏伟,设计精美。清真寺拱顶上的尖塔正对着麦加圣地。位于寺院南侧的大拱顶高54米,主要部分均为镀金或镀银,辉煌夺目,光彩照人。若站在正对着拱顶的回音石上拍手,即可听到多次洪亮的回音。离拱顶中心越远,回音越弱。在大拱顶的两侧,有两个尖塔,高43米。寺内还有一个三角形的日晷,是当时人们用来测算时间的。在17世纪建寺时,该寺西侧有讲授神学的教室和讲堂。现仍保留多处作礼拜和祈祷的地方。

3、四十柱宫:总面积约6.7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1113平方米。该宫始建于阿巴斯一世,阿巴斯二世时建成,是当时接待贵宾和外国使节的地方。宫殿的基石高出地面约1米。宫殿前半部是三面开放的宽敞的平台,台上有二十根高大的松木柱子。正中的四根大柱子中间有一大理石水池。水由这四根柱子下方的石雕狮子的嘴里喷出。宫殿前面为长方形大水池,长110米,宽16米,水池四周有喷泉和石雕。站在池边朝宫殿望去,二十根柱子与辉映在水中清晰的倒影浑然一体,“四十柱宫”由此得名。与平台相接的大殿有三个拱顶。入门处有一玻璃镶嵌的镜厅,为1657年阿巴斯皇帝时代所建,萨法维二世时重新修饰。

4、阿里加普宫:位于伊玛姆广场西侧的6层建筑,建于17世纪初,是萨法维王朝的皇帝们用来招待外国使节的宫殿,看台是皇帝和王室客人观看马球和焰火以及检阅军队的地方。殿有三个拱顶。入门处有一玻璃镶嵌的镜厅,为1657年阿巴斯皇帝时代所建,萨法维二世时,重新修饰。大殿内墙上有数幅宏大的壁画和精致的雕刻艺术,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劳动和征战场面。大殿辟为展厅,陈列着当时的器皿、古币、书法等文物珍品。

5、哈朱桥:建于萨法维二世时期,是当时人们游玩和乘凉的场所。

6、三十三孔桥:建于阿巴斯皇帝时期,因有三十三个桥孔而得名,是ZAYANDEH河上一座颇有特色的建筑。

7、万克教堂:亚美尼亚人的教堂,在萨法维皇帝统治的早期,亚美尼亚人根据皇帝的命令从卓勒法迁移至此,后在皇帝的鼓励下建起这座教堂。

8、摇晃塔:伊斯法罕市的一个独特古迹,是一座陵墓建筑,当你登上塔顶摇动一根木柱时,整个塔随之晃动。因年久已有损坏,经常进行修缮和加固,不常开放。
伊斯法罕有许多接待游客的饭店和旅馆,“沙赫阿巴斯饭店”是最豪华的一家,保持了伊朗古代的建筑特色。“加兹糖”是伊斯法罕有名的特产,类似我国的麦芽糖加开心果仁。手工锤盘也是该市远负盛名的工艺品。

伊斯法罕不仅风景优美,拥有11世纪~19世纪的各种伊斯兰风格建筑,而且它作为“丝绸之路”的南路要站,更是东西方商贸的集中地。南来北往的商客都汇集于此,各种商品也琳琅满目,伊斯法罕一时富甲天下,所以民间有“伊斯法罕半天下”的美称。

教育:伊斯法罕大学(波斯语:دانشگاه اصفهان)是伊朗朗排名前10的综合性国立大学之一,是当地最富盛名的大学。创立于1946年。是伊朗科学、人文学科及工程领域的主流大学之一。学校临近伊斯法罕自由广场。

伊斯法罕大学有超过500位全职教职员。学生方面,本科生有12000人,研究生有4500人,来自全国30个省份。本科生只录取科学及高等教育部每年举办的全国入学试成绩最好的10%考生。伊斯法罕大学设有多所研究中心。

伊斯法罕大学开设70个学科的本科生课程及55个领域的研究生课程,学生可以全读或兼读各个学士、硕士及博士课程。大学有12个学系、42个部门。

Copyright©2020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据中心版权所有沪ICP备10019589号-16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389号
开启辅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