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据中心
搜索

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论坛2017:“一带一路”智力支撑亟待提升

智库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代表,其国际影响力的建设成为建构、提升国际话语权的有效路径。近日,参加“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论坛2017”的专家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智库建设率先发力,但“多而不强、有库无智”的问题在“一带一路”领域依然突显,甚至有加重的趋势。参会人士建议,中国智库应着眼于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和发展战略,对接高标准,加强国际合作和沟通,通过加强能力建设,更好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

多数观点认为,中国智库正迎来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从世界历史上看,一个国家的崛起基础是经济实力的增加,但根本是以思想文化、发展模式和国际影响力为代表的软实力的崛起。”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在论坛致辞时表示,随着我国对国际经济秩序的塑造力和影响力增大,特别是2017年,在主场外交上,中国将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等重要国际峰会,这必然要求促进智库的整体崛起,更多地抢夺国际话语权,提升中国思想的国际影响力,让中国模式为全世界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外事委员会副主任、蓝迪智库理事长赵白鸽也表示,在全球面临政治、经济大变革、大动荡的格局中,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果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引领全球全方位走向和平发展的道路,智库应在其中更好去发挥影响力,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不过,也有观点指出,“一带一路”的智力支撑严重不足。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赵磊表示,当前“一带一路”研究的门槛低,谁都能讲,但真正能抓住痛点、常在路上的专家太少,缺乏真正的丝路专家与智库。

此外,与国际一流智库相比,中国智库创造话语、引领议题的能力还很不足。“实际上词汇组成话语,话语构成权利。”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秘书长金鑫说,类似“金砖国家陷阱”“华盛顿共识”等词汇深刻影响国际思维,我们如果不进行话语创新就只能跟在别人的后面说别人的话,最终导致我们有理说不出,说了也传不开的被动局面。

针对“一带一路”的智库建设存在“虚热”以及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赵磊提出,“一带一路”的智库建设应有三个基本定位:有利于凝聚学术共识、有利于社会民众认知、有利于完善相关政策。具体而言,一方面,智库要扎实铺垫“一带一路”的学理基础和话语体系,可持续地培养“一带一路”的专家学者。另一方面,要着眼于壮大“一带一路”的国内外社会主流舆论,发挥智库解读公共政策、研判社会舆情、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的积极作用。第三,深耕细作,“开花结果”——对“一带一路”建设提出具体咨询建议,开展动态性的科学评估,进行风险以及成效的预测预判。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思想界、智库界的互动成为二轨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依托于全球智库网络的新型治理格局正在形成。”《光明日报》总编辑杜飞进表示,结合实际,当务之急是提高“智库外交”、二轨对话的针对性、靶向性、有效性,避免受众错位、话题空泛、交流讨论流于形式。为此,应选择相同或相近研究领域的国际智库建立联系、深度交流;充分展示和利用智库的相关研究成果,设置有聚焦性的、双方感兴趣的议题,从而深化理解、推动讨论、促进交流;鼓励各级各类智库参与公共外交,但在其担当的具体职能上体现差异化、专业性。与此同时,政府应该对此给予更多重视,从人才、资金、通道等各个层次助力智库外交。

此外,专家还建议,智库建设要有国际布局意识,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向目标地派驻人员,时机成熟时,设置分支机构。同时,智库宣传要有国际营销意识,智库运营要有品牌意识,智库产品设计和开发要有面向国际的连续性的指数型和评价型产品等。


Copyright©2020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据中心版权所有沪ICP备10019589号-16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389号
开启辅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