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和IBM这两个曾经的死对头 怎么就“在一起”了?
你不需要在这个行业里浸淫多年,但凡看过与史蒂夫·乔布斯有关的纪录片或文字,都会记得这位苹果创始人最看不起的行业对手之一就是 IBM。乔布斯评价 IBM 又“大”又“慢”,在 IBM 公司大楼下的 logo 前竖起中指拍照留念,还曾在令人印象深刻的“1984”广告中,将 IBM 比作乔治·奥威尔小说中的“老大哥”。 IBM 曾经是乔布斯最不希望苹果成为的样子。也正因此,当 2014 年 7 月苹果公告和 IBM 达成战略合作关系时,很多人都表示很诧异。事实上,在这次合作宣布两年之后,两家公司的蜜月期已经度过,已经全速起飞,准备好了去攻占更多的企业级应用/移动设备市场。 《快公司》深入这两个曾经的死对头,采访了本次合作的负责人,我们整理了其中的一些要点,并加入了值得参考的时代和行业背景。 发生 1981 年,IBM 进军 PC 市场,乔布斯只做了那则著名的广告“欢迎”迟来的 IBM。次年,22 岁的蒂姆·库克加入 IBM PC 业务部门并工作到 1994 年共 12 年之久,最终做到该部门北美制造和物流总监。直到 2005 年 PC 业务被联想收购,IBM 和苹果公司一直是高端 PC 特别是笔记本电脑上的主要竞争对手,而库克经历过当中一大半的时间。 库克在接受美国电视台 CNBC 采访时曾经透露,2012 年有一天和 IBM CEO 罗睿兰聊天,发现两家公司正在面临一些共同的机遇和挑战。 彼时苹果在消费级市场上所向披靡,希望开拓新的市场,而 IBM 在移动端上已经落后。库克口中的共同机遇和挑战,其实就是企业级 App/移动设备市场。后来,两家公司各自挑选出高级员工会面并商讨合作事宜,而后来得名“MobileFirst for iOS”的企业级移动应用合作项目,就是当初双方讨论出的合作方向之一。 库克和罗睿兰《快公司》报道,就在合作宣布之后,很快 IBM 的人就带着一款帮助飞行员计算燃油的应用到 Cupertino 苹果总部的会议室给苹果的人看,希望充分展示出合作意愿,以这个应用为合作的开端。不幸的是对方很不给面子,“这完全行不通嘛”,一位苹果的用户界面设计师说。那款应用总共有多达 40 个界面,而苹果设计师认为,即便飞行员过去带着数百页的纸质飞航资料上飞机,也不会愿意在如此复杂的一个应用里找到自己需要的数据。 这次会面没能成为合作的正式开端,但却为 IBM 和苹果后来的合作确定了流程上的基础。 流程 2014 年 7 月合作宣布,彼时的计划是面向旅游、健康、零售、能源、交通等垂直行业一共为客户打造 100 个应用。 IBM 承担了项目里大部分的脏活累活。 首先,IBM 按照咨询业务流程从企业客户那里了解需求。接下来,IBM 会邀请客户到苹果 Cupertino 总部开一个三天的会,三方一起开会碰出一个框架方案。这个会议的出席者,包括客户的关键人员,来自 IBM 方面与苹果合作项目的总经理和 MobileFirst for iOS 的副总裁,来自 IBM 和苹果的几名设计师。你可以理解为,客户=甲方,IBM 和苹果=乙方 苹果还会要求甲方带自己的客户出席这次会议,比方说,医生、飞行员和售货员。苹果认为只有终端用户在场,才能确定大家设计出的应用是真正好用的。这样的做法偶尔会比较低效,因为终端用户有很多奇怪的习惯,比如他们会说“碰到这样的情况,我都是直接把数字抄在自己手上,”让苹果和 IBM 很不理解……但总的来说,大家还是认为将这种反馈纳入到考虑范围,才能最终让产品变得更好。 三天会议的头一天,与会者会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和终端用户沟通上。然后,苹果和 IBM 的设计师会按照沟通讨论的结果设计出应用的几个比较关键的界面。 三天之后,大部分应用的实际设计和制作工作会由 IBM 设在印度的“应用工厂”来完成,其他的 IBM 设计和制作基地也包括多伦多、亚特兰大和芝加哥等。来自 IBM 的项目副总裁苏·米勒·希尔威亚透露,苹果不负责具体的设计完成工作,坐在电脑前完成实际的设计的是 IBM 的设计师和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