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论坛专家热议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节水社会
上海依水而生,因水而兴,从一个昔日小渔村发展成为一座日益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无不得益于水。在今天上午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中国学论坛的分组讨论上,与会专家和学者将目光聚焦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对如何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节水社会各抒己见。
上海是典型的水质型缺水城市,被列为21世纪全球饮用水严重缺乏的六大城市之一。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虞震首先指出了上海当前水资源供需矛盾的严峻现实。
从人均拥有水资源的总量
来看,上海仅为世界人均拥有量的10%左右。上海的经济发展程度和居民生活用水的设施配套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上海目前的人均生活用水量已接近甚至超过了一些国外发达城市的水平。目前上海市民人均日用水量约0.2立方米,比欧洲地区和日本等国的人均水平还要多出0.05立方米,而且平均每年用水量以3.3%的速度递增。从全社范围来看,人们对节水的认识不足,缺乏水资源忧患意识。
针对这种情况,上海有关部门利用政策工具采取了一些列的节水措施,包括对非居民生活用水制定用水定额和用水计划指标、对超计划用水收取加价水费;实行节水“三同时、四到位”制度,以及用价格杠杆调整用水成本等方式。
虽然上海已经获得全国“节水型城市”的称号,但这仅仅是在全国的领先,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潜力可挖。对生活用水来说,如果广大市民能够增强节水意识,改变不良用水习惯,更换节水型器具,70%的家庭每年至少可以节约30%以上的生活用水量,全市累计每年可节约居民生活用水1.5亿立方米。对生产用水来说,要实施全过程的清洁生产,减少水的消耗量并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水资源已经成为上海长期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所以,推进水资源节约利用是上海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上海市水务局水资源管理处处长阮仁良表示,上海根据水资源特点、条件和开发利用现状,立足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功能的需求(即水量满足、水质达标),对水的用途进行区域划分,明确主导功能,并提出相应的水质控制标准分布。这种水(环境)功能区划,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进行分类,为协调好水资源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关系,省际边界之间和用水部门之间的用水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