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学金:上海要用"创新人口"赶上纽约、伦敦
左学金: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经济研究所所长、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9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美国普查局做博士后研究和访问研究。近年来侧重于研究城市与区域发展、产业政策等。
创新需要人才支持,人口和劳动力是一个国家、地区和城市发展与创新的基础和动力资源。在中国学论坛分会场讨论会上,左学金从上海与纽约、东京、伦敦等城市比较中,揭示了上海与其他世界城市在创新中的人口差距,对城市创新趋势和人口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创新需要“创新人口支持”
左学金认为,创新活动首先需要创新人才。从创新系统来看,要顺利完成创新的全过程,还必须有能够支持创新和应用创新的相关人群。相关人口对创新的支持、应用和普及是创新真正达到成功的关键所在。他将人口支持的基本指标总结为五点:(1)人口规模;(2)研发人才或者技能人才比例;(3)人口年龄结构;(4)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5)非本地出生人口比例或者国际人口比例;(6)科教文卫、金融等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
人口素质和就业结构成“瓶颈”
左学金认为,与伦敦、纽约等城市相比,上海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差距和人口增长与多样性危机是造成上海在创新的人口支持条件上与国际大都市产生巨大差距的根源。
2000年,纽约大都市区25岁及以上人口中拥有学士及以上学位的人口比例为28.3%;东京的这一指标值为27.1%;伦敦拥有高等教育人口比例达31%。上海的人口素质虽然在不断提高,但即使到2005年,上海25岁及以上人口中拥有学士及以上学位人口的比例仍只有5.1%,远远低于其他大都市2000年时的水平。
左学金表示,上海的就业结构与其他城市存有明显差异。从每万人口中的从业人员比例看,上海每万人中从事金融业的比例尚不足伦敦的十分之一;每万人中从事教育服务业的比例足部伦敦的二分之一;每万人中从事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比例不到纽约的六分之一;每万人从事公共管理的比例不足东京的六分之一。
上海要用创新人口“赶上”纽约
(1)努力培养高素质劳动力和提升人口素质。重视和普及教育,是提升人口素质和培养高素质劳动力的基础和根本。
(2)尽快有计划、有步骤地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根据城市发展要求和创新趋势,制订合理政策引导和鼓励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的人口流动。
(3)培育和营造良好的社会创新环境,增强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和集聚力。
(4)推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建设,为人口发展、人才集聚和城市创新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