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据中心
搜索

王泠一:为何需要“世界中国学论坛”?

我一直希望我所在的上海能够成为世界级的国际会议中心城市。以前当看到身边的学者意气风发地飞往波士顿、日内瓦、伦敦等国际讲坛,随后又兴奋不已地向我诉说在海外所受到的学术尊重时,我总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我所在的上海,什么时候也能够成为世界级学者所愿意经常聚会的舞台。2000年,我在为上海决策咨询课题“发展上海会展业的对策”撰稿时,主要把构思还是琢磨在“展览业”部分。因为,国际会议更多的是国家主张的宣示、主办城市形象的张扬,以及时代理念的传播,它具有公共性质和非营利性,因而更需要财政实力的支撑。而展览业则有所不同,它可以由公司来操作,也可以由行业协会来主办,它产生交易和利润,也便于企业接受更多的合作伙伴。一些商业性的会议也有类似的性质和功能。当时我预测,2005年之前,上海一定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国际展览中心城市,而对于上海什么时候能够成为国际会议中心城市,也就是说可以主动地为国家话语权的影响扩张而作出自己的贡献,实在提不出一个明确的时间表。

然而,2004年的春季,这一时间表在我眼里变得明晰起来。上海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连通世界各地的密集航线、舒适的各类宾馆设施,以及发达的资讯条件,已经为各种国际组织和学术机构所重视,高规格的会议越来越频繁,世界级的贵宾也频繁光临,思想的交流让我们目不暇接,中国的主张让世界怦然心动,上海正在成为国际交流的舞台和中国新形象、新思维的起锚地。在各类高规格的国际会议中,中国政府有关部委和东道主上海还在扮演着主动而独立的角色,这其中也印证了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和上海全面发展的潜能。

我清楚地记得,1999年世界500强财富论坛杂志在上海举行年会,催生了今天浦东闻名遐迩的国际会议中心。然而当时《财富》杂志显然出尽了风头。而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前,在上海的一些国际会议场合,我还经常遭遇到一些西方式的傲慢,那对中国带有偏见的西方学者总是以祖师爷的口气来“教育”中国学者、中国企业甚至是中国政府。这种情况在2004年的春季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先是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第60届年会回到了它的发源地上海,各国政府精英得以在上海交流各自的发展心得,中国的主张自然也从上海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上周,亚太城市信息化论坛第四届年会也在上海举行,上海获得了大会所颁发的“亚太城市信息化杰出贡献奖”。这是因为经过几年的努力,“消灭数字鸿沟”的概念已经从上海发源到亚洲的其他地区。眼下,联合国有关机构正在与上海市政府密切合作,准备在沪组建一个有关信息化的“亚太国际培训中心”,上海将由此成为亚太地区信息化的培训中心。而明天,另一个权威机构世界银行与中国合作的重要论坛世界扶贫大会也将在上海举行,这表明,中国扶贫的成就已引起世界关注,而中国的经验也将与世界共享。如果说,这两个重要的国际会议分别注重中国在信息化领域和扶贫领域的经验总结的话,那么今年夏季,还有一个重要的国际会议将在上海举行,那就是由上海市政府主办、上海社科院承办的“首届世界中国学论坛”。

建立两年一次的世界中国学论坛,旨在全方位地为学术界及世界中国学研究学者,创造和提供进行专题研究、思想交流和多边对话的机会,为中国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参考,尤其为国际社会深入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创造条件。就我的记忆而言,这是改革开放后的上海首次向世界庄严地推介中国文化和中国学研究。也许这意味着,中国文明复苏的进程开始由自己主导了。

Copyright©2020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据中心版权所有沪ICP备10019589号-16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389号
开启辅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