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良:中国学不仅提问题还要求答案
刚走出第二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开幕式主会场,王海良就被记者拖进东方网在论坛现场的在线访谈室,与网友就本届世界中国学论坛的概况做对话交流。
身为上海社科院台港澳交流办公室主任的王海良,也是本届中国学论坛组委会副秘书长。中国学日渐受到世界关注,在他看来,是论坛影响力日益提升的契机。
王海良坦言,中国迅速发展以及与世界进一步全方面的融合,令中国学迅速成为“显学”。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发展当中的很重要的一部分,与全人类的前途密切相关。所以,中国成为世界广泛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举办中国学论坛意义在于向世人介绍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关系,向世人展示中国的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同时也通过研讨活动把一些对中国的发展有启发性的、有帮助的思想观点汇集起来,为我们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和谐、和平”是本届论坛的主题,也成为不少网友关注的话题。王海良表示,这一主题提出了中国发展当中两个主要的方向性问题:“国内建设和谐社会,对外促进和谐世界形成”,都很有现实意义。同时,这是对第一届中国学论坛主题“和而不同”这个重要的理念的深化。中国作为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社会的和谐应当是第一位的,同样中国在世界上也是以和平和发展为自己的对外目标和指导方针。
针对网友对中国学概念的模糊认识,王海良副秘书长指出中国学和美国学、印度学等一样,是一门研究中国的综合性学问,是一个很大的学科,是在中国快速发展、和平崛起的过程中逐渐受到海内外广大学者推动而形成的,反映了中国在当代世界上的崭新形象和重要地位。它不同于汉学、国学等概念。中国学和纯粹的学院派研究也是有所区别的,宽泛意义上的中国学面向中国的现实问题,并讨论可能的解决方案。同时,各国学者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方式,传统意义上的汉学学术味更浓一些,中国学与现实的联系更多。
有网友提出自己的看法,似乎外国学者比中国学者更热衷于中国学研究,王海良对此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学不是哪国人的专利,任何人研究中国、研究中国的相关问题都属于中国学研究者。而两年一次的中国学论坛就是为中外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中国问题的良好平台。一般的印象是外国人研究中国比较引人注目,可是事实上中国有很多人在研究自己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文化,而且中国人研究本国有很多有利的条件,容易出成果,也能产生影响。可是,研究自己国家的问题、自己身边的事情,或多或少有一定局限性,因此,中外学者经常进行交流,对双方的研究是一种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