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衡:经济发展中的人文关怀
最近几年,关于经济发展中的人文关怀、人文精神等命题的讨论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话题之一。但是,究竟什么是人文关怀?什么是经济发展中的人文精神?我们为什么要在推进经济发展过程中强调人文关怀?这些问题似乎在目前所有的讨论中仍然是十分模糊和不清晰的。其实,如何界定这个命题并不重要,但是重要的却是必须弄清经济发展与人文关怀的本质和意义究竟是什么。
首先,经济发展与人文关怀的实质其实就是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和意义是究竟什么?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当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出现不同步,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却伴随着大量的不平等、贫困化、社会犯罪问题、道德水准下降、精神家园空虚等问题时,当高速增长的背后换来的却是环境污染、人类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下降时,我们必须正视和解决经济发展中的人文关怀这个重大的理论命题和实践课题,在经济发展中必须重新找回属于我们的精神家园。
经济发展无论是从微观意义上,还是从宏观意义说,都是讲如何通过对稀缺的经济资源进行合理和优化配置,通过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GDP增长),来最大化的满足人类的各种欲望和福利。从这一点来看,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就是人如何利用稀缺资源以获得最大效用和满足,而最终的落脚点和目标同样是让人类自身更好地分享经济发展的果实。所以,从本原意义说,经济发展最终体现的应当是人文主义的关怀和人文精神,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和发展路径。实际上,正视经济发展中的人文关怀,也就反映了这样的一个重要意义:即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和意义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发展的过程就就是人类不断获得自由的过程,就是以人类的需要和各种满足作为为出发点和自己的归宿的过程。人,是一切社会活动和经济发展的主体和主导者,如果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不以人为出发点,不是以满足人类的各种需要为目标,这样的话,人类在经济发展中就会被由自身所主导的经济发展过程所“异化”,经济发展也就背离了它的初衷。因此,只有强调经济发展中的人文关怀这样的理念和前提下,经济发展进程中涉及到的物质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组织和制度创新、竞争与垄断、人力资本开发、对外开放和国际关系、工业化、城市化等等,才能够充分考虑人文主义的精神关怀和价值观念,这样也就可以避免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曾经出现过的失地农民、城市流民、不平等、失业、环境破坏、生态危机、人口压力、战争,等等。
前几年国内关于“经济学以及经济学家是否应当讲道德”的争论,实际上就是关于经济发展中是否需要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价值。其实,经典的西方经济学在其理论体系构建中就明确指出,经济学研究必须以“经济人”为前提条件,这里,经济人(利己人)假设实际上已经从理论上说明了经济学必须以人为本,必须体现人本主义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支柱,所以经济学必须重视人文主义精神和价值,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结论。兴起于40年代的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首先就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进行了区分,而这种区分的基本理念就是经济发展不仅关心增长本身,更要关心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结构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关心经济增长中的不平等、贫困化、社会救助、教育和人力资本开发、环境保护等;单一的投入-产出意义上的经济增长并不等于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政治制度等在内的全面进步和人文发展。
本次中国学论坛要讨论的经济发展问题,显然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纯粹的经济增长问题实际上已经谈的很多很多了;中国学论坛要探讨的经济发展问题更是侧重于经济发展中的人文关怀和精神理念问题。显而易见,从人文关怀角度讨论经济发展问题,既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25年来经济高速增长所创造的奇迹已经为世人所目睹;但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之一就是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严重失衡,突出表现在第一,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不同步,高速的经济增长并未催生出一个健全的社会养老体系、失业保险、医疗保障、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建设等社会领域良性互动发展的机制;与经济高速增长相伴而生的则是社会收入差距急剧扩大,贫困和失业下岗人员增多,社会弱势群体与日俱增;GDP总量迅速扩大的同时,随之而来的便是过度的环境透支、生态失衡等问题;物质福利急剧上升的同时,大量的商业欺诈、违背盟约、假冒伪劣、欺行霸市、坑蒙拐骗等职业道德沦丧屡见不鲜。所有这些问题都集中反映在中国在过去25年的经济增长历程中,过多地强调了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本身,而忽略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和精神价值,因此相当多的问题就是经济发展与人文关怀相背离的结果和产物。
因此,本次中国学论坛通过讨论“经济发展与人文关怀”这个命题,重点应将集中在下列一些相关问题的讨论上:一是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关系问题,主要涉及经济发展中的道德进步、社会秩序重建、经济发展与诚信体系等;二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弱势群体以及社会救助制度等;三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等;四是经济发展与消除贫困化、收入不平等(包含地区、城乡、行业、个人之间、性别不平等、社会公正与价值目标等)。
毫无疑问,这些命题的讨论,其实也就是对中国新一代领导提出的“全面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因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科学发展,是经济发展中人文关怀的最集中的体现。所以,首届中国学论坛无疑会有助于推动和深化人们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正确的理解。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