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据中心
搜索

李友梅:转型期社会支持系统的正面作用与社会稳定

我国经济社会从改革开放到开放改革经历了二十多年,这场变革对市民的价值理念、道德秩序和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受到这种影响的人们仍正经受着来自利益再分配、职业等级再分化、变化节奏加快与应对技能准备不足、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欠协调的压力。

由此造成的一个重要后果是基层民众对未来改革的态度较之先前的有了较大的不同,他们中有越来越多的人甚至由全身心的支持、投入变得踌躇、犹豫。这些人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意识到了他们的地位和利益的维护机制,将会随着仍在加速进行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平均分配向社会分化的转型、身份向契约的转型、国家的无限责任向有限责任的转型而发生深刻的变化。对此,人们还可以更进一步地想象,如果他们在经济与社会同时快步转型的过程中不断失去其相应的承受力,那么改革的正当性与合法性在他们这里会不会受到质疑,改革的话语在他们这里是否还能构成社会动员的力量。然而,我们要顺利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却不能低估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经济现实发展的承受力,由于这个承受力是社会支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有效存在和正面作用对于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因此,如何在经济改革与社会转型的加速期建造一个有利于社会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的问题实际上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政治意义。正是有了这个认识,党和政府在政策和行动上给予了高度重视。但如何真正解决问题,还需要在党组织、政府部门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沟通机制,尤其是要得到他们的理解,以使他们在新的形势下增加对改革发展的信心。不过,要做到这一点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这首先会涉及到一系列相关能力的再生产过程。

Copyright©2020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据中心版权所有沪ICP备10019589号-16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389号
开启辅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