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据中心
搜索

药明康德的发展历程及境外投资视角

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相比,中国那充满活力的生物医学创新生态系统有着一个独特的属性:数量众多的CRO机构和制造外包机构提供着从早期新药创制到临床前和临床药物研发以及制造的一系列外包服务。这些公司大多从为制药和生物科技产业的海外公司提供服务起步,并继续服务于此。近年来,他们成为了本土公司的关键资源,以及中国生物制药创新远景的必要组成。在新兴市场国家中,印度有着相似的医药研究和制造外包产业集群,然而中国在这一产业领域有着更大的规模,以及更多样化和更广泛的能力。

CRO产业始于1980年代初的美国,其最初聚焦于临床前和临床药物的研发。在随后数十年中,这一产业领域经历了扩张、合并和重组这三个阶段,并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产业。在21世纪初,中国和印度的企业家们发现CRO服务中的新机会:基于实验室的新药创制,比如在合成化学领域的创新活动。

在过去15年间,中国的CRO公司在经历急速发展的同时也扩张了他们的业务领域:从化学产业到生物产业、从小分子到生物制剂、从实验室研究到大规模制造。在这些曾经起步于新药创制流程服务的小公司中,有的如今已经通过4阶段临床试验发展出了广泛的、端到端的化学药物合成能力。这一进步显然意味着亚洲、特别是中国的生物医学创新。而这也是中国首次拥有了关键的医药研发和制造企业群,提供着开放性的平台和国际化的质量。

药明康德的发展

药明康德的创始人李革是中国CRO产业的开拓者。而要理解药明康德的重要性,就必须理解这一产业的特点。

李革几乎注定是要创办药明康德的。他在1989年从中国的顶尖学府北京大学取得了化学学士学位。是年李革前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化学,并于1993年取得博士学位。在李先生离开后的许多年中,中国深陷泥沼的经济遭受着停滞和恶性通货膨胀的困扰,但同时这个国家的领导人正通过市场改革来终止长达十年的阵痛。然而在毕业后,如同许多在那个困难年代中有幸前往海外留学的年轻人一样,李先生选择了留在美国。

其时,李先生成为了一家位于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市的医药公司Pharmacopeia的奠基科学家,而他正是在那里接触到了CRO产业。在Pharmacopeia公司于2008年被纳斯达克上市公司Ligand Pharmaceu-tical公司收购后,回到中国的李先生萌发了创立一家临床前CRO公司的念头,以专门服务于制药巨头的医药研发需求。他在美国任职期间也对这些企业有了充分的了解。

在一开始,药明康德专注于小分子科学的化学制药行业。如今,市面上大约90%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和万艾可)都是在化学实验室中制作的。随后,药明康德将其业务拓展至大分子科学的生物制剂领域。生物制剂领域起步于1970年代,其利用活细胞来生产诸如单克隆抗体和基因疫苗等药物。凭靠同时耕耘于化学和生物制药领域的优势,药明康德能够提供一系列的服务,这使得它免受专注于细分市场竞争者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药明康德更像是生物制剂产业的臂膀,而不是其大脑。公司直接从学校招聘其大部分博士员工并对他们进行培训,随后便分配给他们一系列的基础任务。一家CRO产业竞争企业的高管表示:“那些年轻的博士们几乎像是富士康工厂中的流水线工人。这样的公司并不需要强大的研发能力,而只是要将供应链上的每一环连接起来。”

一位中国生物制剂产业的分析师表示,在过去数年高速增长的药明康德无疑是其领域的领导者。尽管尚未明晰在那些新创立的CRO公司中有多少家能提供临床前研究服务,但整个产业正在快速发展。

“中国至少拥有500家CRO公司,而这一数字在2009只有300家。我们估计该行业在2012年市场规模约60亿元人民币,构成了全球CRO市场的5%。如今这一市场的规模可能已经翻番。同时,药明康德也是中国实力最强的CRO公司。”

药明康德的客户普遍希望与药明康德签署严格的禁止披露协议以确保公司为其取得的新药创制成果不会被卖给其他客户,或是用于药明康德自身的利益。

一位药物杂志上的作者解释道,药明康德通过维持一个高度分散的组织结构来保护其客户的知识产权。在一个业务单元中的科学家不会知道其他的单元在从事着什么;而每个研究项目更是被分解为细化的研究任务,因此雇员们也难以获得其正从事的工作的全景。更进一步至管理链层面,高管们虽然能够接触到客户的知识产权,却受到严格的控制:“药明康德必须谨慎地分割其研究团队,以免客户担忧其在某一领域获得的专业知识会使其竞争者受益。比如,若辉瑞公司希望研制一款对抗肿瘤的合成药物,药明康德便会设立一支仅从事于该款药物研发的团队。这支团队不会知道其客户是谁,甚至不会知道这款药物是作何用途的。并且,该团队将会独立于其他团队开展工作。”

竞争者

相比众多追随其进入CRO产业的竞争者们,药明康德的规模和实力都要强大得多。据彭博社消息,提供临床前领域服务的CRO机构的数量如今已超过了1000家。比如杭州泰格医药以及尚华医药服务集团。

一位制药产业的资深咨询师表示,尚没有一位主要竞争对手能够在任何关键领域对药明康德提出挑战。

“药明康德与其竞争者的差距正在拉大。药明康德的业务遍布各处,他一直在拓展着新的业务线,并且拥有最广泛的资源。他建设的大型基地强化了其价值链,并且能够反映制药企业的需求。从化学和生物制药,到动物实验,再到临床研究和药物制造,这些关键业务都被药明康德囊括其中。”

许多人相信药明康德的潜在威胁将来自于专注于细分市场的公司的进入。专注于细分市场的公司数量的增加意味着更有指向性的竞争,而这将拉低药明康德能够向其客户收取的价格。一位制药行业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相信这一威胁不可小觑,并且前述价格已经有所下降:“虽然药明康德有其竞争优势,但他并不控制或垄断着整个市场。当更多中国科学家从海外归国,将会使越来越多的CRO公司能够理解这一产业的国际规范。而CRO公司数量的增加,确实已经拉低了整个产业的价格水平。整个市场已经是高度竞争,而这可能导致更低的利润水平。药明康德将在细分市场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此外,劳动力成本也正在上升。CRO行业需要高学历人才,却又忍受着单调乏味的工作所导致的高流动率。药明康德虽然相对国外CRO有着较大的竞争优势,但对其国内竞争者们却不尽然。

投资

药明康德在2011年创立了一家风险投资基金,并实施了多项的小规模兼并。在成为其最重要投资的三家公司中,李革都担任着董事会成员,而其中甚至有两家是由他和其他投资者共同成立的。

药明康德近期最关键的投资是对华领医药技术(Hua Medicine)公司做出的。这是一家创设于2011年的创新型医药企业。李革是这家公司的共同创办人和董事会成员,但公司其实是由陈力主导的;陈力曾在美国接受教育并担任制药公司管理层,其于2004年回到中国为制药巨头罗氏公司展开研究工作。华领医药公司在创立时获得了共计5000万美元的投资,这来自于数家经验丰富的投资基金,而其中两家由富达国际投资(Fidelity)和上海联合投资有限公司所掌控。

产业中的管理者们认为,药明康德对华领医药技术的投资是成功的。据一位泰格医药科技的高管称,作为华领医药技术的服务提供者,药明康德已经从该笔投资中获益:“药明康德之所以投资华领医药技术,是为了从他手上获得更多的业务。一家CRO公司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取得订单。而我的理解是,药明康德从中获得的利益超过他所做的投资。”

然而,药明康德面临着一个持续的困境,即如何使其客户相信公司会保护他们的知识产权。药明康德的一个有力论点在于,因为公司并不制造药物,所以他并没有动机去窃取客户的产品处方以及生产工艺。但是,随着药明康德不断扩展其创新能力,这一论点将越来越难以使其客户信服。在某个时刻,客户将对把他们的秘密托付给药明康德变得有所疑虑。

关于客户信任的问题最近在中国变得公开化。在2014年9月一次对公司首席运营官杨青的独家采访中,一位记者提问道:“你们公司的创新举措是否会导致客户的忧虑?”杨先生并未直接回答这一问题,而是将他的企业与另一行业中的领导者进行比较:“阿里巴巴帮助上百万的企业家开立他们的网络店铺,但马云自己并不会运营这些店铺。同样地,我们的商业模型是利用我们的研发平台去支持其他公司的创新活动,这是一种独一无二的贡献。我们对药明康德的目标是,将其打造为一家平台企业,即一个开放和完整的服务平台。”

结论

近年来,中国CRO产业经历着快速发展。作为该产业中领导者之一的药明康德应当能够明确他在中国CRO行业的领导地位。虽然公司与其客户有着强劲的合作关系,但最近其风险投资基金所作的几次投资、以及在2012年与阿斯利康所做的共同投资却让医药行业的管理者们有所怀疑,即药明康德是否有计划成为其客户的竞争对手。


Copyright©2020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据中心版权所有沪ICP备10019589号-16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389号
开启辅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