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据中心
搜索

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 企业给我们提供了丰富资源

发布时间:7月21号

机器轰鸣的车间里,几名身着制服、佩戴口罩的埃及工人正在仪器前熟练地操作着。31岁的埃及小伙阿米尔一边带领几名新入职的员工参观生产流程,一边通过电话与供应商沟通采购事宜,十分忙碌。作为中国恒石埃及纤维织物股份有限公司(恒石埃及)总经理助理兼质量部门负责人,与客户、供应商和生产团队保持密切沟通,确保每个生产环节符合要求,是他的日常工作之一。

“我们公司的玻璃纤维织物产品销往欧美、中东等多个地区,在国际市场享有很高的声誉。”阿米尔自豪地对记者说,设厂短短几年,公司就发展成为埃及玻璃纤维产业链的重要一环。恒石埃及是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的一家中资企业。该合作区始建于2008年,是中埃两国在特区开发、产能合作、吸引外资等领域的重点合作项目。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截至去年底,这里共吸引96家企业入驻,实际投资额超12.5亿美元,累计销售额超25亿美元,缴纳税费近1.76亿美元,直接解决就业约4000人,产业带动就业3.6万余人。和恒石埃及一样,园区许多公司成为埃及工业发展的龙头企业。“这不仅为埃及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也提升了埃及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阿米尔说。

阿米尔毕业于开罗大学中文系,随后到中国攻读研究生,刚加入公司时是一名翻译。随着业务能力的不断积累,他在工作中多次晋升,“工资增加了好几倍”。“中国企业为我和埃及同事提供了丰富资源。”阿米尔说,“公司的员工培训制度让大家受益匪浅,只要愿意学,中国同事会把掌握的知识都教给我们。”他从最初的“不知道玻璃纤维为何物”,到现在已能独当一面、与客户侃侃而谈。许多埃及同事也经历了从“中国师傅不在现场干不了”到熟练完成各类操作的成长变化。目前,该公司以埃及员工为主,许多管理者都是埃及人。“经过这些年的相互沟通和了解,埃中两国同事相处得非常好。我们不仅是工作上的伙伴,也是生活中的朋友。”阿米尔表示。

如今,收入稳定的阿米尔已成家,有了一双儿女。留学中国以及两次到浙江参加公司培训的经历,让他直观感受到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正因如此,他非常希望孩子学习中文。现在,他3岁的大女儿已经开始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

疫情防控期间,不管是恒石埃及还是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对防疫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保障了园区的安全生产和员工就业,也让人们对园区的发展前景充满希望。“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是会毫不犹豫地作出同样的选择。”阿米尔说,学中文、进中国公司是自己作出的正确决定,未来他将继续在中国企业不断学习提升、发光发热。


Copyright©2020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据中心版权所有沪ICP备10019589号-16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389号
开启辅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