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据中心
搜索

王辉耀:“一带一路”是中国进一步开放的标志

2015年6月26日至27日,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的第四届全球智库峰会在北京举行。这一汇集了前政府政要、企业界代表及顶级智库代表的顶级峰会,以“可持续发展”为题,探讨2015年后的发展新路径。这是全球“新常态”背景下的一次探讨,也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智库”之后的第一次智库峰会,李克强总理出席会议并与全球智库峰会外方代表头脑风暴,高度、深度、广度兼备。

智库峰会专题论坛六:“全球可持续发展:市场的力量”于6月27日在北京举行,来自世界各国的数百名专家学者、智库代表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讨论。国务院参事、中国与全球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受邀出席会议,并在“企业的力量--推动全球合作,践行可持续发展”议题中担任主旨对话嘉宾。

在谈及“一带一路”的设想时,王辉耀表示,当前中国的对外开放正经历从“走进来”到“走出去”的观念的转变,而“一带一路”则是中国进一步开放的标志。具体对企业而言,则要具有国际化的思维,未来要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新的发展和新的突破。

《华夏时报》总编辑水皮:互联网时代,手机在不同的国度,在不同的人群里作用真的是不一样,在国外可能是通讯工具,在中国是一个时尚消费产品,快消品。所以中国手机的增量是非常巨大的,而且智能手机生产得非常快,提供了无限的让新企业,弯道超车的机会和可能。你看我们国内无论是华为甚至是小米,包括乐视也要做手机,都会带来很多创意和机会。请您分析看看在互联网时代,中国这些企业弯道超车的可能性几率有多大?这恐怕也是中国企业成长为跨国公司,成长为国际化的大公司的一个路径。

王辉耀:

今天我们全球智库峰会,讨论“可持续发展,全球化企业的战略”,非常的重要。谈到“一带一路”,刚才大家都说得非常好,我个人认为“一带一路”的伟大设想提出来,实际上是中国在未来30年、50年乃至100年进一步开放的一个更伟大的构想。因为过去36年我们基本上是“走进来”的开放,未来30年、60年我们就是“走出去”的开放。这个观念的转变和战略意义的转变意义非常重大,也是随着成为全世界未来最大经济体的新的体现。

从这个意义来讲,对我们的企业来讲,因为这一场的主题是关于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未来我们中国要出现更多的全球企业,不管是在中国的公司也好,还是跨国公司也好,还是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企业也好,未来会成为全球企业,就需要到全球来做他们的新的发展和新的突破。现在“一带一路”最大的挑战是什么?现在我们的概念有了,但是它处在不断完善和不断提升的阶段。

《华夏时报》总编辑水皮:作为国家重要战略的“一带一路”事关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大家最关心的是下一步我们怎么样下手,怎么执行或者怎么样实施?这是非常重要的。请谈一下具体的建议?

王辉耀:

这里有三个具体的建议。

第一,“一带一路”从交通、从物流、从丝绸之路来讲跟交通很密切,中国现在的交通包括铁路、公路、信息高速公路,我们的互联网都非常的强。开始崛起。能不能我们首先建一条欧亚的高速铁路,我们有一个事能够把这六七十个国家串起来,这个高速铁路的网络,比如通过亚投行和丝路基金采取股份制的形式建立起来。在六七十年代的时候,中国当时非常穷,当时中国政府建立了横跨非洲的坦赞铁路,帮中国进入联合国等都起到巨大的作用。如果今天中国能够参与建立一条欧亚高速铁路,那对“一带一路”就有很好的说服力。这是第一点,一个抓手可以开始进行。

第二,我们可能要打造“一带一路”的一种国际的机制,或者是一种联盟也好,或者是一种像OECD国际组织,为了全球的发展成立了一个机构。“一带一路”的国家能不能成立类似于OECD的这种,叫全球“一带一路”合作组织,中国在这上面可以把这些国家的智慧,有一个沟通的平台。这样能够帮助我们的企业更好的“走出去”。我们在企业层面有更多的项目在实施,在国家的层面有“一带一路”的合作组织。这完全可以。

第三,今天我们是全球智库峰会,国经中心是国内非常领先的智库,我们能不能在“一带一路”的国家打造一个智库联盟。我们现在从二轨的角度,从智库的角度,公共外交的角度,民间外交的角度先把这个话题探讨起来。这样的话,我们在国际层面,在智库层面,另外在我们的企业层面,三管齐下推动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不断完善和提升。

《华夏时报》总编辑水皮:中芯国际、华为、高通、欧洲微电子研究中心,这四家成立了一个联合的研究院,这是很典型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国际跨国公司到中国来转型升级一个非常好的例子。这一合作是标准的竞合,一起合作、一起发展。今天是这么高端的智库论坛,我们话题又是企业,企业是最讲实在的,也是最讲实惠的。请谈一谈各自的想法。

王辉耀:

刚才主持人问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从现阶段中国企业国际化或者全球化或者跨国到中国来,政府有什么好的政策。我也在想这个问题,确实很重要。现在全球化时代已经进入一个深入的发展阶段,可能在两个方面有两个建议,从政策层面提升中国的企业竞争力。

第一,能不能把跨国公司或者外国在中国的跨国公司视为本土企业,这个观念的改变非常重要。跨国公司是注册在中国,提供中国的税收,提供中国的就业。实际上他们就是本地的公司,我们如果把他们视为本土的公司,我们可能对它的支持和待遇各方面都会不太一样。因为它和其他企业没有什么不一样,都是90%甚至是99%的员工都是本土员工,如果我们有这种理念,比如在组建“一带一路”战略的时候,或者国家领导人带领中国企业代表团出访的时候,为什么没有通用电气、空客或者其他的一些世界级的企业跟随我们国家的领导人跟随去国外访问,推动“一带一路”的企业里面,我们如果有这种新的理念,可能会进一步的推进我们企业的国际化。这是我想提的第一个建议,我们要把跨国公司也好,外国来华的公司也好,只要在中国遵守法律,在中国注册,在中国提供税收和就业,就是中国的公司。我们在出访的时候,给他们支持的时候就应该一视同仁。这样我们可以鼓励更多的跨国公司和国际公司到中国来,能够带领更多的,我们去“一带一路”的国家做开发的时候,“一带一路”国家在中国的公司就可以打前战。

第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候面临比较大的障碍,我们单枪匹马走出去,环境、地理位置都不熟,文化各个方面都不熟。当年跨国公司来中国的时候是采取跟中国企业合资的方式“走出去”,为什么我们不能跟跨国公司结合起来“走出去”,像中芯国际和高通的合作,我们可以建立和跨国公司合资合作的模式“走出去”,这样可以带动更多的企业“走出去”,也能使我们在外面避免更多的阻力,减少我们的阻力。当年跨国公司靠合资企业合营方式、合作方式走进来,中国企业“走出去”也靠合营合资。

Copyright©2020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据中心版权所有沪ICP备10019589号-16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389号
开启辅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