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据中心
搜索

王辉耀:海上丝绸之路投资与合作的意义与未来

首先,同过去三十年实行的引进外资、发展对外贸易类似,“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可以看做新一轮的对外开放。

不同的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对外开放,我国将从接受跨国公司产业转移,到广泛进行海外投资。贸易、资本流向的转移,标志着世界贸易、资本主动权向我国的转移。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中,我国将从被动转向主动,从引入转向引出,由配角转为主角。

第二,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具有全球视野、国际担当的表现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国际担当。我国前30年的改革开放,诞生了沿海的经济特区。如果说这是一种初期的开放,那么,“一带一路”倡议就是我国真正开放国际视野、拥有国际担当的表现。“一带一路”倡议所提出的具体的、新的全球化的政策和愿景,为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为中国下一个30年、50年的发展支撑,对未来的经济走向都将发挥极大的作用。

从历史的角度看,海洋贸易深刻影响大国兴衰和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动。“海上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的重要部分,是我国贸易对外开放的延续和升级。此前,中国进入WTO后经济有很大的提升,国际贸易增加了六七倍,而对外投资则翻了七八十倍。中国在货物贸易方面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国,走到顶端。之前,中国的西部开发、环渤海、中部崛起战略还是着眼于内地,沿海经济特区的作用也集中在将内地货物销往海外。而“海上丝绸之路”是面向世界产业格局的新规划,将我国产品的“卖出去”,升级为生产链“搬出去”。

概括来说,一带一路将以前的内向型开放转变为外向型开放。一带一路要充分利用中国参与全球化物流、资本流、人才流动红利,推动中国参与构建全球治理创新体系。

海上丝绸之路未来发展,我认为可以从人才的“互联互通”入手,建立共同交流、协调的机制,打造合作样板国,充分发挥智库的作用。

第一,“海上丝绸之路”首先实现人才的“互联互通”

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具有巩固海上货运通道、加强沿海国家经贸合作、推进降低贸易与人口流动壁垒、推进港口城市建设等重要意义。

海上丝绸之路的推进亟待具体化,将概念性的东西进行丰富和理清。我认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降低人才流动壁垒可以作为切入点,带动其他国家参与讨论人员流动、互联互通、资金、技术等。配合“一路”的陆上“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海上沿线国家的“软性”互联互通。

过去的三十多年,中国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惠于世界分工进程的参与。如今世界已经进入以人才全球化流动与竞争为主题的全球化第三次浪潮。据统计,世界上有2.32亿人口不在出生国生活,移民、留学、旅游等形式人员的跨国往来、全球人才流动已经成为常态,并且很大程度影响到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人才输出国和“海归国”,人才流动和国际人才竞争已经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产生深刻影响。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过程中,我国企业走出去将实现新一轮的走出去浪潮,急需大量国际化人才,但我们的人才储备依然不足。中国的外国人口只有0.06%,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10.8%,低于世界平均水平3.2%,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1.6%和最不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1.2%。我国在华留学生比例也仅为0.04%,远低于OECD国家的平均比例8%,也几乎为世界最低水平。美国很多模式之所以能够转换来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有大量留美学生,带回了先进的科技和商业模式。中国也需要培养对中国产能、中国经济等有大量了解,深入研究的留学生。我们需要加大吸引“海上丝绸之路”国家的留学生大量来中国留学。

“一带一路”沿线覆盖人口超过40亿,占全球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一带一路”规划中提到,“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首先实现人才的“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规划的应有之义。我国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应主动与更多国家签署协议,简化签证手续和流程,提升海关通关效率、加强人才评价制度的互认和保障制度的衔接。

“一带一路”,文化先行。实现人才顺畅流动,也有助于他国对我国加深了解,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

第二,海上丝绸之路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建立共同交流、协调的机制

对企业来说,海上丝绸之路蕴含巨大发展机遇。据统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2013年沿线64个国家的GDP总量12.8万亿美元,平均GDP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存在巨大提升空间。

但是,“海外丝绸之路”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涉及面广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国家宏观层面,需要处理好国际关系、外交政策、发挥文化优势、塑造国际形象;在企业微观层面,需要保障劳工利益、坚持环境保护。“一带一路”沿线包括中亚、东南亚、南亚、中东欧、西亚、北非等60多个国家,覆盖人口超过40亿,几乎经过了世界上地缘政治最复杂的几个地区。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怎样去应对在东道国以及国际社会中的非市场环境,政治动荡、民族宗教社会环境复杂等不可控因素造成的意外损失。此外,文化语言不通也是很大风险之一。

要真正开发好海上丝绸之路,需要建立共同交流、协调的机制。中国是全球化和加入WTO最大的受益者,“海上丝绸之路”可以成为新的全球化治理模式,甚至是一个新的WTO多边机制安排或类似TPP的安排。可以考虑建立“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联盟,或“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委员会,与沿线国家共同制定一带一路的全球治理、区域治理的新秩序。

福建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位于福建泉州市。未来,福建省将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核心区。《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提到“支持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福建平潭等开放合作区作用”“推进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建设”“加强上海、天津、宁波-舟山、广州、深圳、湛江、汕头、青岛、烟台、大连、福州、厦门、泉州、海口、三亚等沿海城市港口建设”等。随着港口建设的完善和自贸区制度安排的完善,福建有望培育出我国南部沿海最大的“自由港”。

第三,打造海上丝绸之路合作样板国,充分发挥智库的作用

海上丝绸之路最终要落到具体的项目上来,要拿出项目模版,打造合作样板国,为接下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参考。福建是我国著名的侨乡,拥有大批海外侨胞。福建可以发挥海外侨胞的优势,吸引他们参与家乡建设,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提供更多资讯信息和服务。

除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外,中国企业走出去,还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方式:

第一,支持中国到当地办学,包括开办更多的孔子学院。中国的大学还没有走出去取得成功的例子,中学更少,面临的挑战也很多。

第二,充分开发海外华人华侨的力量。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等地充分利用6000万的海外华侨,在非洲、独联体的国家也有几十万、上百万甚至更多的华侨。华侨就是我们的人才储备,这就督促我们放宽人才流动的限制,建立优惠政策。同时放宽移民政策,使这些国家有更多的华人华侨。中国过去改革开放的70%的外资是靠华人华侨引进,中国未来对一带一路的开放和发展,华侨华人,还有留学生都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福建是我国著名的侨乡,拥有大批海外侨胞。福建可以发挥海外侨胞的优势,吸引他们参与家乡建设,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提供更多资讯信息和服务。

第三,充分发挥智库的作用。智库的作用很大。政府领导人无法有充裕的时间来进行深入研究,政府与政府之间了解与沟通还有待加深。民间二轨交流机制非常重要。智库可以探讨各种机制、方案,利益的平衡。如果两国或多国的智库达成共识,并提出很好的建议,政府间的合作方向将更明确。充分发挥智库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作用,可以建立“海上丝绸之路”智库峰会或智库联盟,通过智库来探讨、推动战略的实施。智库还可以研究企业、机构、国民国际合作的政治、经济风险等,发展风险评估行业。

Copyright©2020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据中心版权所有沪ICP备10019589号-16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389号
开启辅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