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据中心
搜索

王文:“一带一路” 中国改革开放的“升级版”

王文,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在《环球时报》先后任记者、编辑、社评起草人、评论组组长、编委,2011年“中国新闻奖”获得者。2013年初离开媒体界,参与创办新型智库,任执行副院长。目前被舆论称为“相当活跃的新型智库”。

全国两会正在北京召开,“一带一路”无疑成为两会关注焦点之一。自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来,“一带一路”取得了哪些实质性进展,未来发展势头怎样?天津如何融入“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又会给普通百姓带来什么样的机遇?近日,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以下简称人大重阳)院长王文应邀做客“天津国际大讲堂”,并就“一带一路”相关问题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一带一路”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王文院长您好,人大重阳在国内是首家正式研究“一带一路”的机构,尤其是组织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与未来”十二国智库论坛,引起全球媒体关注。三年来,您实地调研了“一带一路”沿途的众多国家,那么请问您如何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意义?

王文:的确,我们先后调研了伊朗、土耳其、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印度及东盟、欧盟等50多国,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一带一路”倡议的受欢迎程度。在调研后,我们有两个预判:一是,在“一带一路”上,必须重视“中等强国”地缘政治的总要性。我们把“一带一路”划出“北、中、南、海”四条线,当中,伊朗和土耳其几乎都是必经之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大棋盘中贯穿“一带一路”的枢纽,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关键环节。二是,要从全球战略的视角来看待“一带一路“的建设,需要更宽、更广、更敏感的战略洞察力,在全球博弈中,推动”一带一路“有序前进。

自2013年9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超过200次在国内外各类场合提及“一带一路”,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响应,向全球表明了中国国家战略的重大调整以及新时期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与时代内涵。三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取得长足进展。目前,一系列建设“一带一路”的重要项目纷纷上马,各国已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局面。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步伐不断加快,为沿线国家和地区注入了新的增长动力,并开辟出共同发展的巨大空间。“一带一路”顺应了国际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代表着全球经济合作的新趋势。“一带一路”是全方位的合作,创造了立体化的国际经贸关系新形式,开辟了国内外从政府到企业的全方位的立体合作模式,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和核心理念已凝聚成为国际国内全社会的一项重要共识。“一带一路”更是长远性的合作,创造了可持续的国际经贸关系新形式,“一带一路”倡导把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纳入双边关系,使得经贸关系有了“时间轴”,能够在未来取得更长足的发展。“一带一路”也是包容性的合作,形成了以境外经贸合作区为重要载体的产能合作、经贸合作等新形式,进一步拓展了多元化的国际经贸关系新内涵。“一带一路”还是创新性的合作,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互联互通和政策沟通与政策支持的软联通,加强各国经济全方位互联互通和良性紧密互动,创造了联动性的国际经济关系新格局。

总之,“一带一路”对于加强各国之间的合作,构建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战略意义,即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一带一路”是每个人的发展机遇

大家都在议论,5月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和9月的金砖国家峰会,势必将会让“一带一路“持续升温。但是,“一带一路”国家间相距万里,作为普通百姓如何能参与到“一带一路”中?

王文:毋庸置疑,“一带一路”是现今中国最大的外交政策。纵观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今年“一带一路”将迎来关键性的进展,将是“一带一路”的“高潮年”。

首先,“一带一路”与每个人都有关系。实际上,我认为“一带一路”是新一轮的改革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升级版”。 回顾改革开放之初,每个人也曾有诸如此的感觉和冲动,“国家改革开放,我能做些什么啊?”然后有些人抓住了机遇,“下海”成功,但绝大数人都是错过了,因为大多数人的政策感知往往都是落后于时代的。每个人都要增强对“一带一路”的认同感、参与度和积极性,全国上下形成对“一带一路”建设的统一认识。“一带一路”同样给每个普通的中国人,提供了像改革开放初期和90年代后期的这样的巨大的发展机会。最简单具体从资本市场判断,当“一带一路”这个崭新的全球化4.0战略开始落实之后,A股市场将进入“中国创造”和“中国制造”比翼齐飞的系统性行情阶段,大盘指数受益于“一带一路”的系统性行情将可能延续3至5年。

因此,一个人、一个公司、一个城市要真正抓住“一带一路”大战略带来的机遇,抓住中国新起点上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找准方向,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天津融入“一带一路”具有优势

当前,各地都将落实“一带一路”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积极投入国家战略建设中。请问,滨海新区在融入“一带一路”中具有哪些优势,如何充分体现作为?

王文:“一带一路”在国内各地已形成共识,已全部写进各省和绝大多数地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但是各地的项目无序、恶性竞争也开始出现苗头,也希望各地要积极防范这种项目的无序竞争。除此之外,当前“一带一路”也正受到部分国家的战略阻力,中国西进战略或受阻;基础设施建设公司的金融运作实力不足,对投资风险的把控性有待提高;研究整体性不足,深度仍然不够,学者大都从经济贸易和人文角度进行研究,对各地实际情况了解不足。

在前期,限于各国发展实际,“一带一路”项目主要集中在基建领域,多渠道投融资支持是项目落地的关键因素。我认为,下一步“一带一路”将强化规划引领,各地要把握好重点方向;路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平台,尤其是开发区模式的对外合作园区,打造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海上依托重点港口城市,打造同上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在基建、融资等方面还将提出多项具体要求。从国家层面,建议建立以“一带一路”为主体的国际沟通平台,如以“安全、合作、共赢、发展”,设立安全合作分论坛、物流分论坛、金融分论坛、智库分论坛等,充分阐述中国在“一带一路”上供应、包容的意图。建立“一带一路”的对内外协调机制,实现高效一体推进。对内协调发改委、交通部、海洋局等各部委之间的规划与战略方案;对外协调东盟、南亚、非洲、欧洲等各地的诉求。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强沿线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沿线科技,与沿线国家展开勘探和开发能源合作。

融入“一带一路”,天津滨海新区是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的。作为京津冀区域最重要的出海口,天津港有着连接亚太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新亚欧大陆桥产业带的重要作用,吞吐量突破5.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450万标准箱,尤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政策优势和“注意力经济”效应明显。下一步,天津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找准定位,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深化与京津冀,环渤海以及东北亚相关地区的联动,加快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拓展区、天津航空物流园区、东疆海外工程出口基地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要苦练内功,发挥区域优势,强化天津港亚欧大陆桥连接功能,完善城市功能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物流和贸易产业发展,做大港口及相关产业,也要积极寻求中央和国家各部委的支持,成为下一轮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

Copyright©2020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据中心版权所有沪ICP备10019589号-16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389号
开启辅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