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中国中小企业该怎么抓住一带一路好机会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首先带来了国有企业的机遇,因为“一带一路”大多沿线国家尚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不少国家的经济高度依赖能源、矿产等资源型行业,我国国有企业将率先在工程基建、建筑建材、交通运输、旅游餐饮等领域,带动对沿线国家的产品、设备、劳务和投资的输出。
但是同时中小企业由于数量众多,机制先进,通过国际贸易和海外直接投资等方式形成了对特定地区行业深入了解。如果支持引导正确,有可能形成一带一路发展中众多的“蚂蚁雄兵”。
中小企业在“一带一路”中的优势
(一)“创新实效”优势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特点,相比与大型企业具有创新方面的优势。首先是创新的时效优势。中小企业通常能根据项目的需要,致力于开发周期短、见效快的技术,能较快地获得经济效益。因此,中小企业在创新时间和创新效率上优于大型企业。由于具有创新的时效优势,中小企业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更能适应国际市场上技术更新频率越来越快的趋势。
(二)“技术积累”优势。
我国中小企业经过长期对外贸易的经验和技术积累,其小批量制造技术和多功能的机器设备较为适合“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市场的需要;劳动密集型技术以及在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基础上经过改造的技术和设备,符合“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的偏好;就地取材的技术较为容易受到“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的偏好。
(三)“管理效率”优势
中小企业管理优势体现在:一方面对外投资决策可以更市场化。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的资金往往是经过多年的艰苦经营积累起来的,其决策必须经过缜密的考虑。在对外投资决策更具审慎和科学性的基础,中小企业对外投资成功的可能性就更大。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决策者往往具有更大的决策权,对外投资决策比大型企业更有效率,更能根据投资环境的改变及时地作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对外投资决策。
三、中小企业的“一带一路”策略
央企是走进“一带一路”的主力军,主要是找到恰当的投资项目,获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同时也有国际投资的战略布局要求。对中小企业来说,走进“一带一路”首要目的是获得市场。中小企业有着强烈的走进“一带一路”的愿望,但是需要适当的策略。
一) “借船出海”策略
中国的外向型中小企业以“三来一补”起家,发挥原材料、人力成本优势为国外企业做加工和贸易为基本的形式。以商业零售为例,沃尔玛等为代表的连锁企业是走出去的基本平台,现在电子商务的发展,阿里巴巴等可以成为中国中小企业走出去的新平台。阿里的国际化经历了:以B2B为基础的跨国界经营阶段;B2B到B2C的开设淘宝海淘的多元化经营阶段;以资源和数据共享为主的阶段,以及全球化和一体管理的大阿里战略阶段。由于具有品牌、管理、金融支付、物流等优势,是中小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平台。
二) “抱团发展”策略
一是信息共享。中国的民营企业走出去,根据研究,体现的特点是,在走出去之前,非常谨慎,或者不走出去,但一旦走出去,在国际市场的投资或扩张速度就非常迅速。而且,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羊群效应和扎堆效应非常明显,一旦有企业成功,它的示范效应就非常显著。说明海外投资中的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成本高昂仍然是制约民营企业走出去的一个重要因素。信息平台包括宏观上的“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经济发展趋势、有关法律法规、政局稳定情况、金融市场状况,也包括微观上的产品供需状况、价格市场周期、合作伙伴资信等。
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健全信息咨询和社会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获得“一带一路”技术、市场、人才、信息等提供便利。这不仅有利于改进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状况,也有利于政府协调各企业的对外投资。具体措施如:设立中小企业“一带一路”综合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走进“一带一路”的前期工作提供支持,并提供有关境外项目的市场信息、投资环境分析、经济评估、法律咨询、人员培训等服务。
二是一致行动,通过各种类型的丝路商会,共同解决信息、人才、融资、法律诉讼等问题,也可以和相应国家进行协商沟通。值得一提的是,丝路国家规模较小,在尊重当地的风俗和规则和互利共赢的前提下,中国在丝路国家比在欧美有更多的谈判能力。
三) 产融结合策略
中小企业走出去需要金融支持,包括风险管理、资金融通等。1、政府应加强对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建立并完善各级地方政府与当地中小企业以及当地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息沟通机制,有效加强政银企合作。2、对中小企业加大支持力度,筹建“一带一路”相关基金会,划拨专项资金对中小企业进行资金支持,鼓励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贷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3、拓展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及方式。不断完善担保体系,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的担保体系,不断创新融资和担保业务品种。4. 和国有企业相比,中小企业不具备国有资本的国家政策直接支持的条件,政府应积极支持开发抵御各国国别风险的保险品种,降低中小企业走出去的风险。
(四)公私合营策略
国有企业走出去的同时,有很多外包的机会,同时也有很多公私合营的机会,也是试点PPP方式的重要的平台。民营企业的身份,可以避免东道国政治上的隐忧感,同时可以充分利用民营企业的体制优势,增强竞争力。
(五)全球产业链策略。
国际化不是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不要忘记中国是中小企业最熟悉的市场,也是全球最大的市场。国际化的本质是从差异中寻找超越的力量。一带一路是中小企业基于全球化的整体产业价值链的重构的重要机遇。
一带一路的民营出路,需要从全球的观念思考企业的战略定位,或者在全球范畴配置自身的产业链,或者从原有做整体价值链,转向为某些 一带一路的企业做好配套价值链的一个环节。鼓励中小企业走进“一带一路”,并不是让所有的企业都走出去,也不可能所有企业都走出去。一个城市只要有少部分企业走出去,其它企业通过与走出去企业的配套生产,也同样参与到了“一带一路”的分工体系中来。
那些将生产基地转到更低成本国家的中小企业,可能对单纯只在国内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形成冲击,无论民营企业是否走出去,都要意识到这一点。同时,也要考虑跨省区的要素流动,成为某些一带一路重点区域的配套支撑企业。需要注意的是,民营企业的出路,现在重点强调走出去,而引进来,特别是部分欠发达国家的引进来,对于民营企业的产业链完善同样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