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桅:解读全球化之下的“中国智慧”
2017年7月13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义桅携“2016中国好书”——《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亮相第七届江苏书展,为现场观众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王教授生动地剖析了“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逻辑体系,阐释了“一带一路”战略的伟大意义,提出了包容性全球化的概念,颠覆了“世界是平的”思维。
习近平主席曾说:“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正是受到这句话的启示,王义桅教授提出了“世界是通的”命题。中医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当今世界,贫困、贫富差距、治理难题比比皆是,中国国内也面临种种发展难题,需要通达。
“一带一路”强调通过“五通”—— 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开创系统化、网络化、人性化的互联互通新格局。这与中医强调“打通任督二脉”的智慧如出一辙。
世界是平的,这可能是我们时代最大的错觉。其实,贫富差距、人心不通,乃各国所面临的紧迫挑战;全球化,成为我们时代的想当然。其实,所谓的全球化更多的是沿海地区与发达群体的“部分全球化”(partial globalization)。今天,现代化人口规模从起初欧洲的千万级、美国的上亿级,向新兴国家的几十亿级迈进,单靠欧洲所开辟的航线、美国所确立的规则,早已无法承载。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中国提出“一带一路”伟大倡议,可谓古丝绸之路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堪称第二次地理大发现,体现中国崛起后的天下担当。同时也预示着,文明的复兴而非单向度的全球化才是世界大势所趋。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所代表的互联互通,才是塑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推动实现真正的“包容性全球化”(inclusive globalization),让全球化普惠而均衡,并落地生根,不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规划路径,而且推动更多国家脱贫致富,开创21世纪地区与国际合作新模式。
《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系统阐述了“一带一路”时代的全球化、文明、战略、经济、政治、外交逻辑,揭示了“一带一路”倡议所展示的中国智慧与世界智慧,是从人类文明史与全球化反思角度研究“一带一路”的力作。先后获评2016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2016中国好书、2017“强素质做表率”读书活动推荐书目,实属不易。《世界是通的》还入选今年安徽中考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