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桅:巴拿马如何对接“一带一路”?
今天,中国赋予基础设施建设以全新的时代内涵——要致富,先修路。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浓缩成一句话:发展是解决人类一切问题的总钥匙。
为分享中国改革开放经验,着眼于解决世界发展赤字、和平赤字、治理赤字,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改革开放一样,“一带一路”建设也是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的结合,目标就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今世界虽然进入21世纪,但仍然遭受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思潮的煎熬;古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曾经是“流淌着牛奶与蜂蜜的地方”,如今却成了冲突动荡和危机挑战的代名词。
当今世界之痛,源于“不通”,根子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和”,“一带一路”实现“合”,因此成为中国的两大核心倡议,成为回答时代之问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麦肯锡咨询公司预测,如果硬件和软件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够成功,到2050年,“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将为全球带来80%的GDP增量和30亿新中产阶层。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可以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5%以上。
其原因主要在于基础设施建设具有乘数效应——每1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可以创造3万到8万个就业岗位,新增25亿美元的GDP。
具体来说包括两点,一是横向互联互通。“一带一路”着眼于欧亚地区的互联互通,着眼于陆海联通。传统全球化——关税减让,最多能推动世界经济增长5%,而新型全球化——互联互通,将推动世界经济增长10-15%。因此,“一带一路”给全球化提供更强劲动力,并推动改革传统全球化,朝向开放、均衡、包容、普惠方向发展。
二是补基础设施短板,实现互联互通的系统效应。按照世界银行数据,发展中国家每年基建投入约1万亿美元,估计到2020年每年至少还需增加1万亿美元。到2030年,全球预计将需要57万亿美元基础设施投资。更关键的是,基础设施要联网、升级,实现互联互通。发展中国家想学习中国“要致富先修路”经验,发达国家基础设施要改造升级,实现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因此,“一带一路”建设抓住了世界经济发展的牛鼻子,补了基础设施短板,当然还包括软基础设施建设,倡导软联通,故此广受欢迎。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拉美与加勒比地区是“一带一路”推动的全球互联互通计划的自然组成部分,从自然延伸到天然伙伴,角色不断提升。
习近平主席给中拉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开幕致贺信指出,历史上,中拉开辟了“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今天,双方要描绘共建“一带一路”新蓝图,打造一条跨越太平洋的合作之路,把中国和拉美两块富饶的土地更加紧密地联通起来,开启中拉关系崭新时代。
这表明,中拉合作建设“一带一路”具有历史合情性,现实合理性和未来合法性。
早在16世纪中叶,“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就连接起中拉。通过这条海上通途,双方不仅发展贸易,也促进了两大文明交流。这为中拉合作建设“一带一路”奠定了坚实的民意与感情基础。
当今世界,中拉共建“一带一路”还有牢固的现实合作基础,中国迄今已同140多个国家和组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政府间协议。“一带一路”倡议多次被写进联合国有关决议,为全球南方(Global South)建设提供了切实的合作基础。
展望未来,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是中国和拉美国家的共同意愿。摆脱依附体系,实现现代化,打造横向互联互通全球化,是中拉命运共同体的重大使命。
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指出,“设施联通是合作发展的基础。我们要着力推动陆上、海上、天上、网上四位一体的联通,聚焦关键通道、关键城市、关键项目,联结陆上公路、铁路道路网络和海上港口网络。”巴拿马运河、两洋铁路计划就是关键通道。
巴拿马虽然国内市场狭小,但其运河连接144条海上航线,到达160个国家的1700个港口,只有互联互通起来才能实现规模效应。
历史上,美国、西班牙、法国都曾有过开凿运河的设想,但竭泽而渔带来的是剥削、掠夺,不能长久。将其打造为全球运输、物流和服务中心——“一带一路”造血式的建设才是巴拿马长久的发展之道。
因此,中巴携手打造运河大通道,将中国拉美紧密联系起来,共建“一带一路”,共塑和合之美,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