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银斌:“共同现代化”与“一带一路”
2015年9月28日下午,察哈尔学会在北京正式发布《“共同现代化”:“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特征》研究报告。察哈尔学会秘书长兼高级研究员、《公共外交季刊》编辑部主任柯银斌在发布会上做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内容:
一、 研究过程与目的
2014年底,中联部一位局级领导与本人谈话,谈及中央政府将发布“一带一路”的官方文件。希望察哈尔学会作为一家非官方智库参与到官方文件的对外宣讲工作中,我当即满口答应。这是对本学会的肯定和鼓励。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开始全面收集有关“一带一路”的领导讲话、新闻报道等文件和资料,同时在思考,察哈尔学会作为一家非官方智库“如何”参与到官方文件的对外传播过程中?
据了解,中国重要会议(党代会、“两会”)召开之后、重大政策文件颁布之后,中央及国务院有关部委都有任务,把主要内容传播到外国,主要方式有:一是组团到国,称为“宣讲”;二是通过媒体传播。
察哈尔学会是非官方智库,无必要也不适合采取官方的形式,应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式。我们认为,察哈尔学会与外国民间智库共同发布研究报告并传播,应该是一种较好的方式。
外国智库可以找到,但它们愿意参加并共同发布研究报告吗?首先,我们自己要做好功课,有内容才能吸引外国智库来参与。怎么做才能叫“有内容”呢?对官方政策文件进行阐释和说明,肯定是不够“有内容”。必须要有原创的研究成果才行,而且这个成果应该使用国际通行的词汇和理论,才有可能吸引外国智库参加。
今年3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讲话,又一次阐发了“一带一路”的观点。是合唱不是独奏,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同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愿景与行动》文件,“共商、共建、共享”给我留下印象。
由于沿线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需要发展,也就是现代化。现代化一词在国际社会是通用的。由此,我大概是在4月11日左右,想到“共同现代化”一词。
共同现代化是相对于之前的“单独现代化”而言的。那么,单独现代化或传统现代化又是怎样的呢?我开始带着问题学习,买回30多本现代化的著作,恶补式读书,不分昼夜。
中国现代化研究的主要人物有三位:北京大学罗荣渠教授、南京大学(后来也到北大)钱乘旦教授、中国科学院何传启研究员。
自4月中旬至8月底,我读书、写作,再外出演讲。已到过南京大学、河北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广西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及深圳、连云港市。其中,西华师大是“中印尼三方研讨会”,广西大学是“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研讨会,连云港是“产业创新跨国发展与‘一带一路’战略国际论坛”,有外国专家学者参会。
5月17日,本人在深圳“南都公众论坛”上首次面向公众讲“共同现代化”。《南方都市报》专版报道,后《人民日报》内参也报道过。以此次演讲为主要内容的研究报告《一带一路是共同现代化的创新实践》在8月8日“一带一路”百人论坛之首届论坛上发布。
7月25日,《共同现代化:一种新的理论探索》草稿完成,发至学会研究员们征求意见。8月24日,《“共同现代化”:“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特征》初稿完成,也发至学会研究员们征求意见。今天发布的正是《“共同现代化”:“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特征》第二稿。
二、 主要观点及研究议程
本报告认为,“共同现代化”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特征。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论证:
第一,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到底是什么?国内学者的阐释已有很多,主要是从学科视角来说明。我们回到原点,从领导讲话与官方文件中寻找一个简洁的答案。首先,对这些文本进行重新编辑整理,形成本报告的第一部分,大家可以较为清晰地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然后,使用查找功能进行关键词统计,我们发现,有两个关键词是最为重要的。
一是“共同”。首先,“共同”一词出现的次数很多。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中,29次提到“共同”,其中14次提到“共同体”,6次提到“共同发展”;8次提到“共赢”。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25次提到“共同”,22次提到“共建”,3次提到“共享”。第二,包括“共同”含义的“合作”一词出现的次数更多。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中,“合作”一词出现34次;《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中,“合作”一词出现136次。仅从文本分析来看,“共同”是“一带一路”核心关键词之一。
二是“现代化”。与直接出现“共同”一词不同,以上两个文件中均未出现“现代化”一词。但我们认为,“现代化”也是“一带一路”核心关键词之一,主要理由有:(1)与“现代化”含义相近或相同的“发展”一词在以上两个文件中出现的次数很多。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中,“发展”一词出现56次;《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中,“发展”一词出现35次。(2)仔细分析官方文件中的“一带一路”主要内容,不难发现,用“现代化”或“发展”一词进行归纳其内容,也是较为合适的。
所以,本报告认为,“共同”与“现代化”是“一带一路”的核心关键词。
第二,初步提出“共同现代化”概念。以现代化理论的逻辑梳理为基础,我们设计出一个分类标准,即使用两对标量来对现有的现代化理论进行分类。这两对标量是:民族国家与国际体系;经济增长与全面发展。第一对标量描述的是现代化的主体,即谁在进行现代化?是民族国家本位还是国际体系本位?民族国家本位是指从某个民族国家的利益出发,以该国家内部发展为主要内容;而国际体系本位是指以某个国际体系中的共同利益出发,以其中多个国家共同发展为主要内容。第二对标量描述的是现代化的目标,即为了什么进行现代化?是以经济增长为中心还是以全面发展为中心?全面发展不仅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多个领域的发展,而且还包括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通过对上述现代化理论的初步梳理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1)经典现代化理论是民族国家本位,以经济增长为中心;(2)依附理论与世界体系理论是国际体系本位,仍然以经济增长为中心;(3)生态现代化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全面发展(主要是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中心,但仍然是民族国家本位。
从逻辑上,我们把以国际体系为本位,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现代化称为“共同现代化”。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目标取向:为了人类的共同利益
•行为主体:国际共同体
•核心原则:合作共赢
•战略重点:生态、人口、国际合作
最后,结合“一带一路”官方文件与“共同现代化”的主要思想和内容,我们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特征就是“共同现代化”。这至少可以五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目标:实现共同利益
•主体:多个国家组成的共同体
•原则:“三共”与“合作共赢”
•内容:互联互通为主线
•方式:国际合作为核心
这五个方面,也就是“一带一路”共同现代化的重要研究议程。
我们认为,下列议题也应列入研究议程。例如:
1、共同现代化的基本理论
基本概念的界定:共同、共同体,现代化、共同现代化,……
相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共同利益、共同发展、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
若干问题的回答:为什么需要“共同”?谁与谁“共同”?处于现代化不同阶段的国家能够“共同”吗?处于现代化不同阶段的国家如何“共同”?
2、第三次工业革命与共同现代化
工业革命与现代化浪潮之间的历史过程及逻辑分析;
里夫金教授提出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及其影响;
探讨第三次工业革命与共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共同现代化的技术平台吗?共同现代化如何利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创造一个新的未来?
3、命运共同体与共同现代化
命运共同体是什么?它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其功能和价值在哪里?如何打造命运共同体?与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的关系是怎样的?
命运共同体与共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命运共同体是共同现代化的行为主体还是目标追求?共同现代化是打造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思路和方法?
4、共同现代化与国际秩序
世界现代化历程的不同发展阶段对应什么样的国际秩序?现代化进程与国际秩序演变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历史与逻辑关系?
共同现代化需要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共同现代化能推动国际秩序的完善吗?
5、基础设施:共同现代化的优先领域?
传统现代化的优先领域是工业化,工业化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以致有的学者认为,现代化就是工业化。但是,传统工业化道路由于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所以是不可持续的。
在全球化、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新时代,现代化进程存在优先领域吗?如果存在的话,那这个优先领域将是什么呢?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共同现代化的优先领域吗?为什么?如何在位于现代化不同阶段的国家之间建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对共同现代化的推进又有怎样的作用和价值?
6、国际非政府组织与共同现代化
为解决全球性问题,国际非政府组织得以蓬勃发展,其中有些组织是“反全球化”的。但是,传统现代化的民族国家本位制约了国际非政府组织的问题解决能力。
那么,在共同现代化中,国际非政府组织将扮演什么样的角度?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它会是共同现代化的主要力量吗?它与企业、政府之间应是怎样的关系?在先发现代化国家中,资本/市场/企业是主要力量;在后发现代化国家中,政府也是重要的推动力量。
7、共同现代化理论的实践基础
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实践基础是欧美国家己实现的现代化,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是实践基础是拉美与第三世界国家正在进行中的现代化,共同现代化理论有实践基础吗?如果有的话,那这个实践基础又是什么呢?
欧洲经济共同体、东盟共同体是共同现代化的实践基础吗?为什么?从这些实践中,有哪些内容可充实到共同现代化理论中呢?
8、共同现代化与联合国2015年后发展议程
《2015年后发展议程中方立场文件》提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峰会,希望峰会充分展示各国领导人面向未来15年的战略远见,体现各方致力于解决发展难题的团结合作,期待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积极务实成果:一是凝聚政治共识,用新型发展观指导全球发展方向,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处理好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二是推动构建全面、均衡的国际发展合作架构,完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为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有效落实提供保障。三是推动南北合作,加强南南合作,为发展中国家创造更好条件,营造更好环境,实现共同发展。”
共同现代化在联合国2015年后发展议程中将扮演什么样的角度?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三、“共同现代化”理论的价值与意义
共同现代化理论对“一带一路”建设的价值与意义,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一是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名”。中国人讲,名正言顺。“一带一路”作为倡议,是“言”。“共同现代化”作为理论,是“名”。共同现代化讲明白讲透彻,有利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对外传播,有利于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识、理解和认同,有利于其它国家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并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
二是各国发展战略对接的“接口”。各国发展战略对接是各个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方式。战略之间要有效对接并取得成功,需要一个“接口”。我们认为,“共同现代化”理论就是这个“接口”。例如,“一带一路”与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与蒙古国“草原之路”对接,与印度尼西亚“全球海洋支点”战略的对接,与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对接,等等。
三是作为国际合作行动之“道”。合作共赢是“共同现代化”的核心原则,这个原则如何执行和落实到位,是“共同现代化”成败的关键。合作共赢原则必须在国际合作领域来执行,而国际合作正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导方式,因此,“共同现代化”是国际合作的行动之“道”。这个“道”可理解为“道理”:为什么要采取国际合作?为了实现“共同现代化”!也可理解为“道路”:如何进行国际合作?要切实执行合作共赢原则。如何做到合作共赢?让合作方先赢!
四、“一带一路”共同现代化研究的总体计划
(一)基础报告两份
1。 共同现代化:世界现代化进程“第四波”
2。 共同现代化:一种新的理论探索(7月25日中文草稿完成)
(二)支柱报告多份
1。 “共同现代化”:“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特征(8月24日中文草稿完成)
2。 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导方式
3。 国家学习:“一带一路”成败的关键能力
(三)专题报告多份
根据以上列出的研究议题,每个议题可发布一份专题报告。
(四)国别合作报告
与外国民间智库或研究机构合作,共同研究发布《中某“一带一路”共同现代化》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