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磊:亚投行与一带一路的N个“不”
亚投行不是“中国版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要避免简单类比,不要一方面反对别人拿“马歇尔计划”类比中国的“一带一路”,另一方面自我陶醉地把亚投行比作美国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因为,“马歇尔计划”、“布雷顿森林体系”等制度安排都有维护一国霸权的意味。许多西方媒体将亚投行称作是中国控制的,这不客观。此前中国对外表示可出资到50%,这表明中国对亚投行的强力支持,但也不一定非要50%,随着亚投行成员的增多,中国的占股比例会相应下降。中国有控制的能力,但没有控制的意愿:中国不寻求一票否决权,因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反对美国在世界银行拥有否决权,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是亚投行的发起国与关键力量:中国推崇协商一致,即“有事好商量”,尽量以达成一致的方式决策,而不是靠投票权来决定。中国要推动共识,在共识的基础上,把具体的项目做扎实。
亚投行表明中国外交布局的重大调整: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是中国的外交布局。可以预见,多边外交将提升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亚投行等多边机制,既有利于中国整合周边与全球资源,也有利于中国赢得良好的口碑与声誉。
亚投行不是“中国版的门罗主义”
开始的时候,美国游说七国集团和亚洲盟友不要加入该机构。美国认为,鉴于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存在,没有必要再建一家新的开发贷款机构。美国的担心:1、从战略来说,亚投行会动摇美国霸权的基石——全球货币与金融秩序,美国已经领导了70年;2、从技术来说,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金融组织,美国担心贷款标准是否会很低,或形同虚设。
“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整个世界。”今天,美国在能源领域、金融领域都感受到了中国强大的竞争压力。
3月23日,奥巴马称欢迎亚投行的设立并表示亚投行可以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展开合作。美国态度的转变不仅仅是因为盟友的倒戈,更主要是国内压力:1、全球经济新格局的主要标志是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美国要接受这个事实;2、加入才有可能从内部影响亚投行的发展。
从围堵到合作,也表现出美国态度的虚伪性:一方面,不停敦促中国发挥与其日益增强的实力相符的国际责任,为全球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另一方面,当中国朝这个方向努力时,比如建立亚投行,美国却试图阻挠,这就显得短视和虚伪了。对中国人而言,亚投行的建立不是北京与华盛顿争斗全球经济影响力,而是发展中国家与西方经济秩序的博弈。
不要让亚投行以及一带一路被过度政治化
中国要推动国际规则更加合理与完善,但不是要进行颠覆。在国际关系中,负责任不仅仅指要援助、要砸钱,更强调公共产品的提供,要有议程设置的能力:我不能决定大家内心想什么,但我能决定大家讨论什么。要避免亚投行以及一带一路的政治化,要在便利、透明、高效、合规上做文章,推动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公平性发展。1、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要符合绿色和低碳标准,要有人文情怀、要在生态友好上下功夫;2、包容性发展,使各国人民有机会的参与到亚洲的共同事业中来,要避免由于边缘化状态而导致的极端化情绪的蔓延。3、公平性发展,既要反对霸权,也要反对特权,使公平成为亚洲国家的共同价值。目前的突破口:成立后要提高放贷效率,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但同时要制订严格并切实可行的高标准保障条款。
亚投行是中国“共同体外交”的新载体。“共同体外交”的实质,不是单纯寻求一国利益,而是将共同体成员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实现普遍的利益增值。因此,区域开放主义、利益均沾、透明化操作是“共同体外交”的逻辑基础。这也是区域多边主义与开放主义的合法性基础。共同体有三个阶段:利益共同体,即要在满足需求上做文章;命运共同体,即要在应对挑战与回应压力上做文章;价值共同体,即要在相关欣赏与内心认同上做文章。
“共同体外交”的实质,不是单纯寻求一国利益,而是将共同体成员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实现普遍的利益增值
亚投行“创始国”不一定有特权
为什么大家争着想做创始国?国家在考虑回报的时候,既包括经济回报也包括政治回报;创始会员国会得到特殊的政治回报,会载入史册,特别是大国非常在意这个。小国更加关注具体的经济回报。从原则来说,创始会员国与其他会员国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并无区别。金融机构最大的特权是投票权,投票权的多寡取决于成员国的出资份额。具体来说,以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各国的经济权重,以经济权重来衡量各国的出资份额和股份分配的比例。由此看来,创始会员国的特权主要具有象征意义,即“历史不会忘记”。
建设“一带一路”不能自娱自乐
中国人往往把22个阿拉伯国家看做一个整体、把5个中亚国家看做一个整体、把54个非洲国家看做一个整体……据此制定整齐划一的政策。但“一带一路”要真正具有生命力,我们就要真正去了解每个国家、每个群体对中国的期望、对我们的需求,要庖丁解牛每个丝路国家。
各省不能只顾“讨政策”
丝路战略既要顶层设计、更要基层创新。在调研过程中,很多地方干部最后的总结往往惊人的相似:希望中央重视我们,给予特殊政策。但北京的专家再聪明,他们不一定比地方干部更了解地方。所以不能等,要有基层创新,要先做起来。
各省不要急于为自己找定位
有为才有位,不用忙着定位。很多省份在忙着争抢历史上谁是丝绸之路的真正起点,有的叫丝绸之路的新起点,有的叫丝绸之路的黄金段,有的叫丝绸之路的节点……这在全球化、互联网经济时代的意义是有限的,关键不是叫什么,而是要有内容、有亮点、有突破,即在今天本省有哪些“错位竞争、不可替代”的丝路优势。
但很多省份一想到丝绸之路,还在丝绸、茶业、陶瓷等“老三样”上做文章,但这是历史上中国的主打产品。今天,我们要卖什么?首先,需要了解合作伙伴需要什么:对方需要什么我们就卖什么,要多卖必需品、少卖奢侈品,既是卖产品,也是卖价值、卖文化,通过消费中国产品上升到对中国的欣赏和认同。
“资源、能源合作”不是“一带一路”的唯一主题
有一些人认为,“一带一路”就是要保障中国的资源、能源供给,确保稀缺性资源的战略安全。的确,丝路沿线国家大都有丰富的资源和能源储备,如黑金(石油、煤炭)、蓝金(天然气)等,但是这些国家不喜欢“一谈生意就是资源、能源”,它们不希望成为“骑士的马”。
而且丝绸之路的两端一头连着繁荣的东亚经济圈,另一头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因此,发达国家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成员。
谈“一带一路”不要错用“桥头堡”
很多省份定位自己为“一带一路”的“桥头堡”(bridgehead),但是桥头堡、排头兵、先锋队、主力军等类词汇是军事术语,它们的本意是防御性的,即“说什么我也不能让你进来”。这类词汇翻译成外文,不具开放性、包容性,并且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不要滥用“过剩产能”一词
常有媒体提到,“‘一带一路’建设,可以把过剩产品销售出去”。这个词汇,让一些沿线国家听了会产生反感。你不要的,别人会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