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磊:持续夯实“一带一路”的学术支持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顺应地区和全球合作潮流,契合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提出的重大倡议和构想。这一“牵总战略”的实施,不仅需要战略对接、规划对接、项目对接,更需要智慧对接。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赵磊教授长期关注“一带一路”建设进展,推出多项重要研究成果。
一、《文化经济学的“一带一路”》
2016年5月,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战略教授出版第二本有关“一带一路”的专著《文化经济学的“一带一路”》(B&R:Charming Cultural Economy),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并入选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6年主题出版重点选题项目。第一本书的名字叫《“一带一路”:中国的文明型崛起》(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第二本书的名字叫《文化经济学的“一带一路”》,两本书都是笔者三年有关“一带一路”调研和学习的阶段性总结。两本书的内容不同,但切入点都是文化、文明。一个是从文明的角度谈崛起,一个是从文化的角度谈经济。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所有的文字基本都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的推荐语是:赵磊教授从文化经济学视角研究“一带一路”有新意,而且抓住了“一带一路”的本质内涵,即要通过文化、教育、科技等要素实现“一带一路”的软联通。的确,“一带一路”是通心工程,中华民族基于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持续创新真正把人才要素激活,不仅要提供物质性公共产品,也要提供理念性与制度性公共产品,构建真正有利于中国与国际社会良性互动的人文格局。
原教育部副部长、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的推荐语是:赵磊教授在中央党校讲授文化软实力课程,能够将人文交流与文化软实力作为研究“一带一路”的重要切入点,符合这一倡议的发展要求。文化经济学是本书的亮点,只有不断打造中国文化、教育、经济精品,才能真正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
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巡视员欧晓理对本书的推荐语是:赵磊教授是位勤奋的学者,这两年从众多角度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研究,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和新颖的观点,对“一带一路”的务实推进具有启迪作用。推荐大家关注此书,关注赵磊教授的研究成果。
《文化经济学的“一带一路”》即将翻译成英语、阿拉伯语、俄罗斯语等,用国际语言精准传播“一带一路”的内涵实质。
二、《一带一路:中国的文明型崛起》
《一带一路:中国的文明型崛起》(ONE BELT ONE ROAD:China's Civilizational Rise),中信出版社2015年10月版。
(一) 全书亮点
“一带一路”究竟是什么?“一带一路”对我们有何影响?如何抓住“一带一路”带来的发展机遇?
很多学者用地缘政治学或政治经济学的工具去分析“一带一路”,但本书以文化经济学的视角解读什么是“一带一路”,纠正了对“一带一路”的错误认知,解答了怎样的城市和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吸引力等具体问题,并指出“一带一路”在经济、文化层面对于中国崛起的意义。“一带一路”不仅是一个经济事件,更是一个文化事件,是中国文明型崛起的标志。
本书将“一带一路”置于国际视角下,探讨了美国、日本及俄罗斯、印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此有何认知与需求。此外,在多年调研数据及大量国内外案例的基础上,本书针对“一带一路”建设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指导建议,为“一带一路”沿线地方政府及企业规划了全面详尽的对接方案。
中国不仅要成为一个重要的国家,更要成为一个受尊重的国家;中国不仅要有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更要把令人振奋的经济成就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带一路”的意义正在于此。“一带一路”作为一条务实合作的经济走廊,其重大意义不仅在于经济发展,更在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自信,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从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再造中国文明。“一带一路”是中国文明型崛起的一个大事件。
(二) 主要观点
什么是“一带一路”产品,只有同时实现经济收益与文化收益,即实现“双收益”的,才是中国想要的、真正能够赢得国际社会尊重的“一带一路”产品。换句话说,“一带一路”的受欢迎,不仅因为她是一个给各方带来实惠的经济事件,更因为她能够成为一个备受关注、引起共鸣的文化事件。
痛点经济学,就是读心、暖心、攻心的过程,就是打造文化与经济精品的过程。人们体验中的痛点,就是市场的赢利点以及体制机制的完善点。
文化是行走的经济,经济是可持续的美好,美好是认真展现的态度,态度是由内而外的文化。
什么是“一带一路人”(OBORer),即老在路上,总倒时差,常换水土,不停找思路,时时被刺痛,但频频被感动~
有思路才有丝路。
三、《提升:丝路文化的共鸣》《延伸:丝路城市的追求》
中国外文局下属外文出版社作为中国对外宣传的重要阵地,于2016年6月出版了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赵磊所著多语种版(中、英、德、法、西、俄、阿、日、韩)小册子《提升:丝路文化的共鸣》《延伸:丝路城市的追求》(以下简称《提升》《延伸》)。
较之以往外宣品,《提升》《延伸》在内容和形式上有较大的突破和创新。在内容上,力求精炼,用最简明的语言传达出核心内容,将看似碎片化的精简信息有效地输入给受众;在形制上,追求轻松活泼,采取小册子的形式,在“微传播时代”,给国内外读者“零负担”的阅读体验。这种轻快的阅读形式,让读者轻松拿起书,愉快地享受阅读,获得了较为理想的传播效果。
《提升》概要讲述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目的是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双收益,这才是中国想要的、能够赢得国际社会尊重的“一带一路”产品。“一带一路”的受欢迎,不仅因为它是一个给各方带来实惠的经济事件,更因为它能够成为一个引起共鸣的文化事件。城市品牌和城市软实力建设是当前城市综合发展战略的追求,因此,《延伸》着重介绍“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城市向精品化发展,建设城市软实力的目标和举措。
《提升》《延伸》两本书自2016年6月出版以来,为中国的对外宣传做出了较大贡献。除国新办采购外,曾于2016年亮相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北京国际书展,也将参加2017年伦敦国际书展。在中国作为主宾国的2017年阿布扎比书展上,这两本书的多语种版将作为“一带一路”主题图书进行推介,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对外宣传的积极作用。
在2017年的“两会”新闻中心,《提升》《延伸》多语种版提供给前来报道的国内外媒体,国际社会将通过该书加深对中国的了解。
以上两本书均选自外文出版社“筑梦‘一带一路’”系列丛书。该系列共16本,均以中、英、德、法、西、俄、阿、日、韩9个语种出版。该系列约请相关领域权威专家学者,立足于从各个层面、不同主题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简明、生动的介绍,反映这一倡议的背景、举措、重要意义,帮助国内外读者从简明清晰的视角了解“一带一路”倡议。
四、《“一带一路”年度报告》
《“一带一路”年度报告:从愿景到行动(2016)》(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是中国首份“一带一路”年度报告,由赵磊教授主编。该报告力图提供接地气的学术成果,深度剖析“一带一路”倡议所带来的现实机遇,并对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与挑战提出务实建议。
《“一带一路”年度报告:行者智见(2017)》(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力图全面系统梳理“一带一路”建设的典型案例:“一带一路”不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例服人”,用事实说话,即通过与“一带一路”相关的精品案例来呈现年度成果,进而吸引更多的“一带一路”主体参与这一伟大倡议。
代表性文章如:《“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南京实践:讲好“城市故事”》、《“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乌海实践:能源与文化并重》、《融入“一带一路”倡议,重构防城港市口岸经济新思考》、《“一带一路”:充分发挥香港专业服务的软实力作用》、《澳门参与和助力“海丝”建设的基本思路》、《中交“笑脸模式”:基于“一带一路”建设实践的理论思考》、《三胞集团参与“一带一路”的关键词:并购为主、投资为辅、关联主业、相互协同》、《山东电建三公司:电力工程行业海外EPC业务的领军企业》、《21世纪澳大利亚融资合作研究》、《“海丝”视角下的我国邮轮母港现状分析与发展研究》、《“一带一路”的文化遗产再利用与创意产业的发展》、《“一带一路”的中医药国际化:澳大利亚的实践》、《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一带一路”新闻报道的探索与创新》,等等。
五、“一带一路”代表性研究成果
赵磊教授近40余篇“一带一路”研究报告通过内参方式上报中央,中央领导多次批示。2016年5月,参加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主办的第五届中欧政党高层论坛,做“一带一路”主题的发言。2016年9月,受对外友协邀请访问波兰、捷克,参加第26届东欧经济论坛,做中欧丝路建设的主题发言。2016年9月26日,参加中宣部在西安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并做主题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