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玲:在2018城中村改造杭州论坛作主旨演讲
2018年9月1日,由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市城改办)、杭州城研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杭州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杭州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办公室(市城中村改造办公室)、中国(杭州)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研究院、都市快报社共同承办,杭州市各区、县(市)、管委会协办的“2018城中村改造杭州论坛”在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举行。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原司长陈文玲在题为“提高发展质量创新发展方式,实现城中村改造健康可持续”的主旨报告中指出,城中村改造必须紧紧围绕提高发展质量的目标。
陈文玲认为,中国目前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节点,高质量发展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具有特殊意义。新形势下我们必须以新的视角、立足国内外格局变化审视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明确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转变粗放的城市发展方式,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国际上大国的竞争与博弈日益激烈,主要集中表现在中美之间。高质量发展是中国从一个长周期来应对美国对华战略专向的根本之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要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个转变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带动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根本路径,也是中国未来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性转变。目前,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体现出共产党的执政目标就是为了使中国的全体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城中村的改造应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这一主题,这事关中国能否更好塑造大国形象,真正实现到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强国。
陈文玲指出,要改造城中村,必须对城中村有正确的认识,创新发展方式。城市化的进程是郊区不断变为城区、城中村不断变为城市的过程,这是一个循序渐进、带有明显发展阶段特征与时代特征的过程。改革开放已进行了四十年,就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并给予一个正确的评价对我们更好地认识并改造城中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城中村的存在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做出重大贡献的一种历史集存。它有以下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城中村包容了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大量流动人口以及一些高素质但需要低生活成本的人群。世界上很多国家、城市周围均存在大规模的贫民窟,居民在此居住并为城市进行服务。北上广深、杭州等大城市周边没有大片的贫民窟,几亿农民能够进入城市的原因主要归功于城中村及城市周边郊区。低成本发展,是城中村对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第二,由城中村所产生的“二元结构”增加了社会的稳定。如中国曾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波及影响,却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失业和社会动乱,其中一方面的原因就在于城中村所产生的“二元结构”让农民工有最低的生活保障,部分由于金融危机而失业的农民工可以重新返回农村进行生产生活。
陈文玲强调,目前的城市形态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是互联网、云计算、云服务、人工智能这些新一代的技术支撑已经形成了新的城市管理模式,让城市不再单一,形成了一个城乡融合的新局面;二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港口建立起的立体的智能交通网络体系将城市之间的空间大大缩短。我们目前迎来了一个高铁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中,城市将在以高铁形成网络节点的空中、陆上、海上相互交织行成网络形态,城市和乡村在这种网络形态中是相互融合联通的。依托信息技术与高铁交通的网络结构,构建公共、市场服务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制度设计一体化的结构体系,从创新城市发展理念,创新城市发展形态,创新城市组合功能,创新城市产业形态,创新城市要素集成方式,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创新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方式七个方面对城市进行统筹规划,并结合农村特有的资源环境优势,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要确保城中村改造健康可持续,必须要做到正确理解“三个一亿人”政策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人的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之间关系、正确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