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茉楠:靠什么助力中国贸易链整体升级
中国外贸面临的最大风险并非来自经济增速的回落,而是隐藏的结构性风险。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最新数据显示,与货物贸易顺差1027亿美元相比,中国服务贸易赤字上升至702亿美元,同比增长75.5%,这比去年全年的服务贸易赤字还高出150亿美元。中国服务与中国制造的发展相生相伴,因此,如何提升服务贸易是解决中国贸易链整体升级的关键。
目前,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应该讲中国近些年服务贸易发展迅速,2002年-2011年,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从855亿美元增长到4191亿美元,增长了3.9倍,年均增长19%。
然而,无法回避的是,与发达国家比较而言,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还处于严重失衡的局面。“服务立国”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中,服务贸易居前20名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发达国家,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日本等国的服务贸易出口额已占各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10%以上。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务贸易国,2011年实现服务贸易进出口1万亿美元,实现顺差1.79亿美元,同比较上年增长23%。服务贸易就业人数占美国总就业人口的五分之四。美国经济分析局(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数据显示,2010年美国对亚太地区服务贸易顺差5700万美元,对欧盟顺差4400万美元,对北美自由贸易区顺差3500万美元,对其他拉美国家顺差2500万美元。
但反观中国,服务贸易却连续十年出现逆差,这既有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扩大开放、进口增加的原因,也反映出比较服务贸易竞争力,中国与主要发达经济体间存在着明显差距。2011年我国服务出口和服务进口分别位居世界第四和第三。但中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货物贸易的比重只有12.5%,比全球的水平低10%。根据商务部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从94亿美元扩大到221亿美元,呈逐年扩大趋势。以美国为例,2010年,中美服务贸易达296.6亿美元,其中中国对美出口96.3亿美元,进口200.6亿美元,贸易逆差达104.4亿美元,为2009年的1.4倍。
当前,国际服务贸易日趋知识化、技术化和资本化,世界服务贸易的部门结构已从以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行业(如旅游、销售服务等)为主逐步转向以资本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如运输、电讯、金融等)和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如专业服务、计算机软件、数据处理等)为主。这正体现了世界服务贸易的结构优化趋势。
而我国服务贸易以旅游、运输等传统性行业为主,在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服务方面较为薄弱,导致我国整体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不强,还处于比较劣势。近年来,尽管中国计算机、保险、金融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增速很快,但其在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中比重依然较低,5年间仅从16.3%上升到19.4%;而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贸易继续占据中国服务贸易主导,占比超过60%。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仍有约一半集中在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业领域,而金融、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通讯服务等四类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服务贸易仅占出口总额的7.6%。
全球服务的可贸易化已经开始改变整个贸易的深层结构。世界第一轮全球化是制造业供应链的深刻重构。在此过程中,中国凭借相对低廉的要素价格累积了经常项目的巨额顺差。而现在,跨国公司全球制造布局已基本完成,在中国传统红利渐进消逝的过程中,中国必须加快贸易方式的转型升级。
未来中国的“人口红利”优势将会逐步衰减,劳动力供给增速下降、劳动力成本提升,整体经济进入了生产要素成本周期性上升的阶段,这样工业部门的利润有可能越变越薄,资本回报率将持续下降,出口驱动的增长红利会减少。此外,来自于全球增长格局的演变。在全球外部不平衡逆转、全球分工体系格局日趋稳定、中国出口中国出口产品集中度不断上升所逐步界定的国际市场容量、劳动和资源成本上升和汇率升值的压力以及逆周期的贸易政策盛行五大因素的影响,未来出口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和主要源泉难以维持,并将步入递减区域。
这意味着,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主要依靠劳动力、土地、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的低成本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这种依赖初级要素禀赋的模式,很难在贸易层次和战略利益上取得突破。同时,长期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可能会对我国产业的全球定位形成惯性依赖,面临“被锁定”风险。
未来促进中国从“要素驱动型”向“效率驱动型”转变已经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作为一国经济贸易发展中生产力要素的组织协调者,政府必须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此外,需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加强服务贸易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应该主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积极引导FDI投向新兴服务业。 当前中国吸引FDI主要投向制造业,服务业主要集中在房地产等领域。要抓住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机遇,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通过设计研发创造、品牌价值创造和营销渠道创造等高端服务环节创造利润、创造附加值,大力发展高层次的服务贸易,实现贸易链整体升级是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