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锋:“一带一路”有利于亚欧大陆互联互通
「一帶一路」戰略涉及沿線60多個國家,佔全球總人口的2/3,佔全球經濟總量的1/3,是全球最主要的生產製造基地和能源戰略資源供應基地,一旦形成協同效應和規模經濟,將打通亞歐大陸長期封閉的狀態,推進亞歐大陸不同國家主導的多個次區域合作組織形成寬領域、深層次、高水平、全方位的合作格局,使各經濟主體在合作中實現共贏。
亞歐大陸長期封閉狀態 制約發展潛力
亞歐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陸地,面積近5,000萬平方公里,佔全球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東西跨度超過10,000公里,包含100多個國家,擁有約50億人口,佔世界人口總數的70%,佔全球經濟總量的60%,佔全球貿易的60%,是世界上跨度最長的經濟大走廊,也是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合作帶。
古代海運不發達,古「絲綢之路」應運而生,促進了亞歐大陸的道路聯通和貿易往來,但後來由於海運發展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古「絲綢之路」沒落了,亞歐大陸處於長期封閉的狀態。同時,亞歐大陸無論人口總量、經濟規模還是政治複雜度,均居世界各大洲之首,而國家之間矛盾眾多,互信度低,嚴重阻礙了亞歐國家間的資源交流與市場互通。
「一帶一路」以互聯互通 實現亞歐合作共贏
「一帶一路」有利於打造互聯互通的亞歐大陸,打通亞歐大陸長期封閉的狀態。「一帶一路」貫穿亞歐大陸,一邊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一邊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廣大腹地國家經濟發展潛力巨大。根據「一帶一路」走向,陸上依托國際大通道,以沿線中心城市為支撐,通過渝新歐、中吉烏、中巴伊等鐵路項目的建設,可從北、中、南三個方向打通亞歐大陸橋,最終形成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三大國際經濟合作走廊,暢通中國經中亞、俄羅斯至歐洲(波羅的海),經中亞、西亞至波斯灣、地中海;海上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經印度洋可連接至歐洲。
「一帶一路」戰略有利於促進亞歐大陸形成利益共享的全球價值鏈。亞歐大陸的經濟發展主要是沿海國家的發展,主要經濟中心城市多數聚集在沿海地區,廣大內陸國家並未真正納入全球價值鏈之中。據世界銀行統計,內陸各國人均國民總收入尚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沿海國家與內陸國家的人均收入相差懸殊。同時,多數內陸國家產業發展相對滯後、對外開放程度不高、社會發展水平較低,對於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國家現代化的願望十分迫切。「一帶一路」沿海國家精於製造業,而內陸國家擁有豐富的資源,如果能夠整合沿海國家的製造能力與內陸國家的豐富資源,共同打造全球價值鏈,將加速亞歐大陸的經濟融合程度,實現共同發展。隨「一帶一路」的推進,亞歐大陸會形成更多的經濟活動中心,內陸「沉睡」的豐富資源將得到全面合理的開發,沿線國家將在共同打造全球價值鏈的過程中獲得巨大收益。
「一帶一路」將推動亞歐大陸多元化區域組織有效整合。目前亞歐大陸存在由不同國家主導的多個次區域合作組織和對話平台,如東南亞國家聯盟、阿拉伯國家聯盟、歐洲聯盟、上海合作組織、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中亞區域經濟合作、亞歐會議、博鰲亞洲論壇、中阿合作論壇等,其國別構成、區域分佈、合作範圍與合作機制差異較大,彼此縱橫交錯、錯綜複雜。「一帶一路」強調世界之大容得下大家共同發展,呼籲各方積極踐行合作共贏的理念,摒棄你輸我贏、贏者通吃的舊思維,致力於構建各方融合發展的大格局,共同建造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座橋樑,為各方帶來更大的發展機遇。「一帶一路」能夠在增信釋疑的基礎上,推進亞歐大陸多個次區域合作組織形成寬領域、深層次、高水平、全方位的合作格局,使各經濟主體在合作中實現共贏,使廣大民眾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
建設「一帶一路」有助於促進亞歐大陸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經濟融合發展,促進亞歐大陸腹地不發達地區實現經濟快速增長,為區域協同發展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