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战:下一个深圳与浦东会在“一带一路”上
王战,在很多人心目中,这位鬓角已霜的学者,一直以来都是上海“最强大脑”之一。此次接受大江东工作室专访,一向低调的他,破天荒长谈数小时:如何理解“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上海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该有怎样的角色定位?“一带一路”能真正成为现代社会的新丝路吗……在他的思考中,不管是上海社会科学院,还是上海,都将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战接受大江东专访。董志雯 摄
作为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王战从不把视野局限于书斋。他曾主持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研究,有关上海土地批租、浦东开发、“构筑上海大都市圈”、“中国加入WTO对上海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及“上海综合竞争力国际比较研究”等政策建议均被采纳。两年前,他还与刘世锦、李扬、林毅夫、胡鞍钢、樊纲一起参与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经济形势座谈会,就我国在全球经济转型中面临的战略风险与战略机遇、以及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战略转型提出了有价值的思路。
而对一带一路,他有思考,更有实践。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合作共建的“丝路信息网”最近正式上线。作为“一带一路”大数据库,“丝路信息网”广泛建立信息站点,将数据范围涵盖至“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及众多节点城市。
把“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系起来,把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功经验输送出去
大江东:毫无疑问,“一带一路”是21世纪国际社会最为重要的关键词之一。该怎么理解“一带一路”?比如,为什么偏偏提出的是“一带一路”,而不是其它的“带”或“路”?
王战:“一带一路”对我们国家是个大战略。我们做研究,要从战略上来把握。地缘政治,分为海权和陆权,中国历史上比较繁荣的朝代,往往是海权、陆权维护较好的时期。海上丝路涉及海权,丝绸之路经济带涉及陆权。当然,海权和陆权理论,都是英国人提出的,某种程度上具有帝国主义性质,我们不去学它。但维护好我们的路权和海权,我们要在战略上深思熟虑。
在我看来,要把“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系起来。历史上,“一带一路”货源几乎全部在长江经济带,特别是长三角,大量丝绸、瓷器等从这里运出去。西部反而不是货源地,是中转站。从今天国家发展战略来讲,也需要把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联系起来,注重东部中部西部的协调发展。从这个意义来讲,“一带一路”也是“两带一路”。
大江东: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劳伦斯·库恩曾说,“‘一带一路’在世界这么受欢迎,是因为中国找到了自身发展经验同世界需要的契合点”。您同意这个说法吗?
王战:“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既是命运共同体,也是利益共同体,这是大前提。发展是最大公约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平崛起,要让“一带一路”的国家搭便车。大家互联互通,一起发展,让世界各国一起搭中国发展“快车”,分享中国发展红利。
这几年,我先后6次考察了“一带一路”,分区域走,东北亚、中东欧、欧洲、中亚、西亚、东南亚,除了阿拉伯,基本都跑过了。我发现,以前我们老是觉得,市场经济很多模式是西方人创造的,规则也是他们定的。但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的很多经验,发展中国家都想学。比如我们的出口加工区、工业园区、自贸区等,哪个国家比我们经验多?只是还没有变成标准的可复制模式在“一带一路”上推广。很多“一带一路”国家意识到这一点,已经更主动地把中国一些成功经验复制过去。
上海正在成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引领市场主体走出去的“金跳板”
大江东:“一带一路”被称为是“最大规模的全球经济振兴计划”,贯穿欧亚大陆,涉及60多个国家,人口和生产总值分别占全球60%和30%左右。在这个宏大战略中,上海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
王战:上海正在成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引领市场主体走出去的“金跳板”。数据显示,2016年上海实际对外投资继续领跑全国,达251.29亿美元,同比增长51.7%,占全国14.7%,位居首位。对“一带一路”投资成为热点。2016年,上海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工程承包合同额89亿美元,占全市总额72.3%;完成营业额40亿美元,占全市总额60%。总的讲,上海在“一带一路”建设、在海外投资上,做出很大贡献。
未来,上海可以在“一带一路”建设上发挥城市的引领作用。“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和地区有大中城市200多个,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上海和香港应该成为“一带一路”的战略支点城市,成为大平台,在引导企业走出去投资的同时,提供专业服务。为什么是上海和香港呢?这两座城市拥有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特别是上海,除了特区上海没有,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出口加工区、自贸区……所有园区形式上海都有。这些30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不是自己做得好就完了,为什么不能复制推广?
大江东: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在“一带一路”上再复制一次成功的改革开放?
王战:伊朗德黑兰有个高新区,是和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同时开放的,现在那个港口有三四百家企业。为什么苏州高新园区能蓬勃兴起?对方可能会非常容易接受你的成功经验。老挝有个开发区,做得不太好,我们可以拿地理情况类似的贵州园区来和老挝园区来比较研究。贵州现在发展增速全国第二,发展经验完全可以在“一带一路”上推广。
西方人很会做这种事,把自己的东西包装成标准化、模式化在全世界推广。“一带一路”是国家战略,未来这个战略要能沉下来,要有更多的城市、更多的企业来把“一带一路”的内容做深做透。上海是能够给出一些标准化经验的。比如,自贸区要素是什么?什么是最好的自贸区?还有高新区,你的标准体系是什么?把这些标准做出来,就有可能在“一带一路”上加以复制。
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深圳特区出来了,大家对改革开放有信心了;浦东新区出来了,大家觉得改革开放成功了。现在,要看“一带一路”上什么时候冒出下一个深圳、浦东新区?我们得把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复制出去。
中国是从自己的“一带一路”发展起来的,“一带一路”是中国近代以来最好的国际战略
大江东:有人说,“一带一路”反映的是中国继续融入世界的决心。目前国际社会有一股逆全球化的潮流。在这个背景下,中国主导“一带一路”建设,能真正成为现代社会的新丝路吗?
王战:曾有对中国有偏见的西方人,见到我后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一带一路”的政治动机是什么?我说,我不是官员,我以学者身份来回答你。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其实也是一个长江经济带,一个沿海经济带。沿海经济带延伸开去,就是海上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延伸了,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一带一路”,恰恰是中国自身经济链条的延伸,是把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和世界分享。中国是从自己的“一带一路”顺理成章做起来的,没考虑什么政治动机。
至于说全球化把本国就业机会都弄走了,这是伪命题。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是认为中国劳动力成本低、素质高。这是跨国公司主体的全球产业链布局。产业转移有自己的规律,不是中国能叫得过来的。逆全球化伪命题的出现,是经济危机后老百姓有怨气,很多发达国家的政客便把矛头转向国外,而不是对准既得利益者跨国公司。
全球化不可逆转,这是规律,不然市场经济怎么配置资源?至于“一带一路”,我觉得是中国近代以来最好的一个国际战略。我们刚刚经历世界经济的一轮繁荣,就是因为中国改革开放带动金砖五国30亿人口开始发展,这对世界经济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而现在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实际上为后面30年的30亿人口创造机会。现在,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投资已达600多亿美元,只要能够成功续写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一带一路”的未来,同样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