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据中心
搜索

林民旺:中印关系,正在脱离轨道么?

印巴关系随着克什米尔骚乱加剧和恐怖主义袭击而日益紧张。印度指控巴基斯坦是对印恐怖主义的“幕后黑手”,莫迪甚至在果阿金砖峰会期间将巴基斯坦称为“恐怖主义的母舰”。2016年1月和9月分别发生了两起对印度军事基地的袭击,致使印度国内要求“严惩”巴基斯坦的情绪在上升。2015年6月时,印度要求联合国制裁委员会根据1267号决议制裁巴,因为当年巴释放了涉嫌策划2008年孟买恐怖袭击的嫌疑人拉赫维。但是,当时这一提案中方并不赞同,因为“印度提供的信息不足”。

同样,2016年印度指控以巴基斯坦为基地的“穆罕默德军”幕后策划了今年1月的袭击事件,中国两次以技术性手段搁置了印度的申请。由此,印度国内很多人似乎形成了这样一种认知,中国支持巴基斯坦对印度搞恐怖主义,中巴形成了敌对印度的轴心。此外,中国还被“批评”是个“没有原则”、“没有道义感”的国家,在恐怖主义问题上持“双重标准”。但是在中方看来,印度的反恐明显就是要“反巴”。当中国外交部强调,“巴基斯坦在打击恐怖主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和牺牲,应该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时,印度很多人难以认同,反而认为是中国的支持才使巴基斯坦更加“肆无忌惮地”对印度搞恐怖主义。2016年9月27日,中印在北京举行了首次反恐安全对话,增进了对彼此重大关切的了解,但是离印度的要求仍有很大的距离。

另一个问题的焦点是,印度在加入核供应国集团集团上的受挫。2010年印度就表示了加入核供应国集团的兴趣。但是在游说过程中发现,欧洲国家如奥地利、瑞士都持普遍怀疑的态度,难以接受印度不签署NPT和不放弃核武器的立场。莫迪政府上台后,明显感受到了国际氛围的变化。

特别是2014年9月,莫迪首次访问美国后发表的《联合声明》,“奥巴马总统和莫迪总理将致力于继续努力推动印度加入核供应国集团(NSG)、导弹及其技术控制制度(MTCR)、瓦森纳协定(the Wassenaar Arrangement)和澳大利亚集团(the Australia Group),这是增强全球不扩散及出口控制机制的关键一步。美国总统奥巴马认为,印度达到了MTCR的要求,并具备成为NSG成员国的资格,因此支持印度早日申请并最终成为这四个机制的成员国。”

在美国的强力支持下,莫迪政府认为只要集中做好美欧的工作,进而施压中国就可以促成此事。因此,2016年5月,印度和巴基斯坦相继递交加入NSG的申请。印度的申请得到美国的明确支持,而巴基斯坦的申请美国政府和国会都不愿意做出支持表示。

随后印度在国内外开展了高调的宣传和动员,一幅决意加入NSG的姿态。莫迪特意选择在6月24日核供应国集团的首尔年会前访问瑞士、墨西哥等国,寻求支持印度立场。而且莫迪甚至给普京打电话,要普京帮忙游说中国,派出外秘苏杰生秘密访华。结果,6月24号首尔会议结束后发表的共同声明中称,“NSG已经讨论了非NPT国家参与NSG的技术、法律及政治方面的问题”,印度加入NSG的问题根本没有提到议程中来。其实,从印度提交申请之后,印度媒体的报道中,就不断暗示中国是唯一的阻扰力量,尤其是6月9日和6月24日时,部分印度政治人物甚至搞起示威抗议中国的游行。

对于印度加入NSG,中方一贯主张通过“两步走”的思路处理这一问题。即,先本着公正的原则,探讨并达成非歧视性的、适用于所有非NPT缔约国的解决方案;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讨论具体非NPT缔约国的加入申请。但在印度看来,中国采取的这一原则事实上设置了巨大障碍。印度也认为,正是在中国的游说下,巴基斯坦才追随印度同时提交申请,这样,中国将巴基斯坦加入NSG与印度加入同步挂钩,以最终达到阻止印度的目标。

为了沟通彼此立场,9月13日中印两国主管官员在新德里举行了军控磋商,就此进行过讨论,印度一直试图说服中国支持其申请,而中方的基本立场依旧。显然,距离达到共识的目标依旧很长。

如何应对这样的印度

印度在加入NSG上的受挫,令执政的人民党“倍感羞辱”,媒体不停地渲染中国是如何伤害印度的。在这一过程中,中印普通民众甚至学者之间的对立情绪都明显上升。笔者8月底访问印度的智库时,印度学者告诉我,中国要尊重印度的“核心利益”。事实上,我很困惑于印度的“核心利益”到底是什么。

当然,也有一些率真的批评,可能推动印度政府和民众的反思。如观察家基金会的MANOJ JOSHI早在首尔会议前就认为,莫迪政府高调的做法,就是以某种羞辱北京的方式来支持印度加入NSG的主张。他批评莫迪政府不仅没有给予中国任何好处,反倒是让北京看到印度正在变得越来越好斗。

事实上,了解印度外交风格的学界同行大抵都会赞同我的这一观察,即印度人更注重现实的小利,而不善于从大的视野和格局来看待一事一物。相比中国而言,如习近平主席在会面莫迪时,通常会说“从两国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把握好中印关系发展大方向”。对印度的外交而言,似乎大方向不是很明确,印度更追求的是实实在在的现实收益。这是印度性格的一部分。例如,为了印度驻美总领事科布拉加德一事,印度可以不惜将美印关系跌至谷底。同样,意大利海军士兵一事,印度也可以不惜以印欧整体关系为代价。印度外交中的民粹主义情绪,是中国同行必须面对的事实。

为了印度加入NSG一事,印度媒体和政客仍会“无休无止”地努力“施压”中国。美国著名的南亚问题专家科亨在谈及印度人的谈判风格时就说,印度人在谈判时非常有耐心,他们可以一直等下去,直到要求被满足,他们很少会迫于国内压力或是急于做出工作成绩来而匆匆达成协议。用一位印度学者的说法是,印度人其实在谈判中是非常“固执”的,不懂得灵活。中国人在谈判之前总是设法先确定若干原则,然后会灵活地采取“一报还一报”的方式。印度性格中缺乏“一报还一报”的思想,这也让秉持务实和互惠理念的美国人“痛苦不堪”的原因。

现今中印关系的发展,无疑给中国外交提出了挑战:中国能在多大程度上忍受与南亚最大邻国的关系继续下滑。换言之,印度的外交事实上考验着中国外交的战略定力。

印度加入NSG受挫之后,越来越多学着已经开始警醒印度反思自己的外交,而中国的“强硬”也许有助于推动当前印度正在进行的反思:

不要以为搞定美国,就搞定了世界。当然美国仍旧是所谓的世界“霸主”,但是印度也要学会尊重其他大国。就NSG事件而言,印度早就应该与中国磋商,而不是采取外部施压的方式;

不要总是寻求成为国际社会的“例外”,享受既有体系的特殊照顾。作为新近崛起的大国,应该思考如何能够为国际秩序巩固和发展添砖加瓦;

美印关系在多大程度上是虚假的“伙伴关系”?印度也许不过是美国的战略棋子,冷战时期的历史已经表明如此。而中美关系的纽带和重要性显然都是要高于美印关系。如果缺失这样的观察和判断,那么显然会导致当前印度的外交政策与其发展经济的大目标相背离。

Copyright©2020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据中心版权所有沪ICP备10019589号-16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389号
开启辅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