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日涵:“一带一路”如何跨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提出六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仍然遭遇一些人的质疑和猜忌。为了更好地惠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消除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误读至关重要,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就变得至关重要。
各种帽子扣不到“一带一路”头上
美国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的一种全球战略,旨在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抵消美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重塑地区秩序和国际格局,进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以西欧国家为主的一些欧洲国家也对“一带一路”倡议持有偏见,担心“一带一路”在欧洲的深入推进可能会影响欧洲的团结,还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贸易和投资关系的不平衡。然而欧洲许多国家需要借助“一带一路”合作,加强与中国的经济联系,走出经济衰退的阴霾。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下,欧洲对“一带一路”欲拒还迎。
对于一些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这些质疑和猜忌,中国官方多次回应。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多次强调,当前“一带一路”建设主流、合作共赢是主旋律。“债务陷阱”等各种帽子扣不到“一带一路”头上,也不会得到任何当事国的认同。
中国人喜欢用事实说话。“一带一路”给各国带来的实际好处,使得“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多数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支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六年来“朋友圈”持续扩大,朋友圈遍布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南太平洋岛国。综合来看,“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在“五通”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用数据和事实回怼了“债务陷阱”等质疑的声音。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讲好中国故事
归根结底,除了部分国家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之外,一些国家之所以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存在误解,更多的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不够。要想消弭业已存在的误解,需要牢牢把握“一带一路”倡议的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
因此,需要积极构建符合“一带一路”各个国家特点的话语传播体系。不能一成不变的用中国式思维讲“一带一路”故事,而是要用“一带一路”国家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去讲“一带一路”故事。通俗的说就是需要“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比如用符合阿拉伯民族和国家习惯的方式讲中国故事,用符合英语国家习惯的方式讲中国故事等。
此外,需要充分利用国际交往平台增进国家间的沟通、理解和互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平台,国家间的双边交流、多边交流都是宣传“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平台。
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和现代信息技术传播“一带一路”故事也至关重要。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新媒体社交平台的用户数量已经超过31亿,要讲好“一带一路”故事传播“一带一路”故事新媒体社交平台是绝好的传播媒介。在新媒体社交平台讲“一带一路”故事,传播“一带一路”故事要学会使用新媒体社交平台语言和方式,使用国际上常用的社交媒体平台,走出去、走进去。
越平实的话语,越接地气的故事越能产生共鸣,更多通过学者、民间的力量“走出去”面对面讲故事更容易让人接受,唯有方法得当、渠道合适、才能让别人听进去,更愿意相信和分享给身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