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据中心
搜索

李立凡: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核心要素: 能源俱乐部

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海上丝绸之路,是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在2013年9月7日、10月3日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尼提出。前者是为了促进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后者是为了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依托的核心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机制完善和经济功能的凸显,而能源俱乐部的成立是各方利益诉求的集中体现,也是表明了上合各成员国和观察员国对未来进一步加强合作,谋求利益均沾的信心和追求。能源俱乐部中有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伊朗等能源生产大国及中国、印度等能源消费大国,拥有世界能源总储量的42%、世界油气总储量的35%、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29%,具有巨大的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

一、能源俱乐部建设的雏形和意义

“上合能源俱乐部”的雏形是在2006年6月上合组织首脑峰会期间,俄罗斯时任总统普京提出了在上合组织框架内建立“能源俱乐部”的构想。设计中的“能源俱乐部”可以协调中亚各成员国的能源开采和运输方案,并吸收该组织范围内的能源主要消费国——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形成采油国、运输国和消费国的宏伟蓝图,经过五年时间的不断探索与推进,在2011年9月23日由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四国能源部长在西安通过了《西安倡议》,即希望通过与部分前苏联国家的能源互动,而加快启动上海合作组织能源俱乐部的建设,以此扩大上合组织成员国能源战略、政策和安全问题交流,发展能源技术合作,培养能源专业人才。

《西安倡议》主要体现四点共识有:一是应秉承“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开展能源领域合作。二是加快启动上合组织能源俱乐部工作,发展能源技术合作,培养能源专业人才。三是确保“能源俱乐部”的开放性、多边磋商性的特点。四是组建能源俱乐部高级工作组,并已于2011年10月在莫斯科召开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各成员国相信,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上海合作组织能源俱乐部作为能源领域的非政府协商性机构,为协调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关系创造了关于能源战略的全方位信息平台,致力于改善上合组织成员国的能源安全,促进成员国在能源生产,消费,运输各方面的有效合作,协调各国的能源战略,讨论各国在油气,煤炭,电力领域的合作,实现各国能源信息和技术上的交流。

二、中国参与上合能源俱乐部的紧迫性和意义

30年来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汽车化,国际化进程蓬勃发展,但伴随而来的,是对能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巨大需求。导致石油消费的规模也随之呈现出了迅猛增长的态势,甚至超过了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受到了本国油气生产能力等方面的制约,油气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中国能源问题的核心。上海合作组织能源俱乐部的建立为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的能源合作提供了平台,这一背景给中国的能源外交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第一、我们必须认识到,上合组织能源俱乐部的建立并不意味着完全解决了所有成员国的能源安全问题,能源俱乐部本身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也无可避免的经受着经济利益与战略利益的驱动,也受着内部阻力与外力的制约。作为一种全新的合作机制,我国在推动上合组织能源俱乐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继续秉持“多面论证、权衡机遇、积极主动、以点带面”的原则,通过多层次,多领域的双边和多边交流合作,增进各成员国之间的相信和谅解,有力推动上合组织框架下的能源合作登上新的台阶。

第二、上合能源俱乐部强调多级合作,这包括: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技术合作。随着美国在页岩气领域的成功,安全高效和可再生的新能源应用已成为各国的努力追求,如2017年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将举办的世博会就把新能源作为主题,这也需要能源俱乐部积极参与。各成员国在巩固传统能源领域合作的基础上,应加强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等新能源领域合作,努力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实现能源供给的安全和多元化。中方应积极与各国开展相关技术合作,形成有效的“地区专利”,实现利益共享,共同推动能源务实和超前合作。

第三,加快我国的能源企业“走出去”战略,推动企业的国际化发展道路。俱乐部的建立还可能为我国企业进入中亚能源上游开发领域、发展自里海至我境内的油气输送管网创造新的条件,并且有可能使我国的油气过境潜力得到有效发挥,完善我能源企业在欧亚地区“上中下游一体化”发展。

第四、平息俄罗斯对我国在中亚经济活动的担心,提升买方市场的话语权。俄罗斯参与上合组织能源俱乐部,虽可增强俄对中亚油气的控制能力,但我国仍可得到较大份额。因为俄罗斯与中亚油气生产国都在努力推动油气出口的多元化,都高度重视开辟东方市场,而中国是稳定可靠、有利可图的能源大市场。

第五、更好地协调各个国际组织的立场和合作渠道,增强国际地位。上合组织能源俱乐部成员国既有能源资源国,又有能源消费国和能源过境国,这与国际能源机构(IEA)全部由能源消费国组成、欧佩克(OPEC)全部由能源生产国组成有着极大的不同。在国际能源领域,不同类型、不同利益取向的国家加强平等合作、寻求互利共赢,正是我国以“能源共同安全”为核心的新能源安全观的本质要求。此举必将极大地改变全球能源格局,从而推动新的国际能源秩序的形成;而推动新的国际能源秩序的形成是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多极化战略的重要一环。

最后,中国作为主要的倡议方和实施者,已加大与其他成员国的在能源领域的投入,特别是欧亚能源管网建设和后期维护。近年来,中国与欧亚国家能源领域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2010年竣工投产的中俄原油管道目前已累计输送原油1100多万吨;中亚—西气东输二线干线工程已投运;中哈天然气管道南线项目2013年3月已通气,2013年9月压气站已投产;中土天然气管道项目已建成投运并向我国供气140亿立方米;中国与伊朗等国家在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开展了长期友好合作。作为物质收益方,中方等消费国应该鼓励在能源俱乐部的框架下,由企业出资,组建“俱乐部援助基金”,用以补偿生产国和过境国在环境、气候和卫生等方面的损失,以获得更多的国际民心和国际好评。

三、能源俱乐部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

从国内的经济发展来讲,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带通我国由东向西各省市间的经济纽带,配合陆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可以形成三条路线,即初步形成以欧亚大陆桥为主的北线、以石油天然气管道为主的中线、以跨国公路为主的南线三条线。积极连通从连云港经欧亚大陆桥,行径我国中部(不包括河南)一路向西,从甘肃进入新疆,再入哈萨克斯坦,最终到圣彼得堡的国际汽车运输走廊;其中上海则在石油天然气管道为主的中线上,配合西气东输的管网,形成能源管道大动脉;另外配合公路和高速铁路的建设,从云南和四川起,兴建滇藏高速铁路,而从加速上海到西藏的铁路,形成真正的“全网络的互联互通”。最后云南等西南省份则置以跨国公路为主的南线上,最后进入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南亚国家,形成海上和路上丝绸之路的平行线。建立新的丝绸之路运输大走廊将大大加快包括上合组织项目参与国间的联络。

很明显这条经济带的任务是要建成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统一的交通网络,消除贸易障碍,缩短货物运送期限和增加用各国货币相互结算账目。未来丝绸之路的可能方案之一是欧洲到中国西部的交通运输走廊。这条道路将经过哈萨克斯坦通到俄罗斯边境然后经奥连堡再经过该市延伸到芬兰湾和波罗的海,这条路全长将近8500公里,这条陆上丝绸之路将比绕过亚洲和阿拉伯半岛的海路缩短大约三分之一。如果这一构想能够实现,中国将缩短运货期,现在沿海路经46天才可把货物运到欧洲,沿西伯利亚大铁路则需要大约两星期,新路线将最短不超过十天就能把货物运到欧洲,所以意义重大。

总之,上合能源俱乐部的建设是我国营造周边睦邻友好带的重要平台,是维护我国西部战略方向安全稳定的重要屏障,也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直接外部依托和内部互联互通。只有充分发挥丝绸之路沿岸地区的能源资源优势和终端能源市场优势,强化互补合作,上合组织各成员国的经济才能得到快速发展。


Copyright©2020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据中心版权所有沪ICP备10019589号-16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389号
开启辅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