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据中心
搜索

李立凡:能源选择与丝绸之路经济带

2013年由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即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国家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特别是推进向西开放和向西发展的基本路径。在丝绸之路大通道的建设中,充分加强与我国西部相连的中亚与中东国家的经济,以及增进与之国家商贸的互联互通,使得这些国家能够把丰富的能源优势与中国增长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来充分享受中国经济增长的市场红利。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对我国西部油气产量的提高、炼化产品的出口、石油装备制造向西转移以及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都具有促进作用,整体战略意义重大。由此可见,在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油气合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能源合作成为丝绸之里经济带的基石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中国与中亚及俄罗斯、西亚等地区国家的合作提供了巨大机遇,能源是其中的重要纽带。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逐年攀升。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可能达到60%以上,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也将攀升到45%。这些地区以油气出口型国家为主,包括中亚、西亚国家和俄罗斯,与我国有很强的经济互补性。另外,现在世界能源供应格局中,常规油气仍占有重要地位,而中亚国家和俄罗斯正是以常规油气资源为主,所以扩大与这些国家的油气合作是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内容,意义非同寻常。另外,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能源合作还将推动我国西部大开发,并进一步扩大向西开放,对我国西部油气产量的提高、炼化产品的出口、石油装备制造向西转移以及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都具有促进作用,整体战略意义重大。

长远的共赢战略源于稳固的合作基础。我国长期以来坚决贯彻国家间的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走出去”战略,不断地加强与周边的中亚、西亚等地区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特别是能源合作。如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中国石油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中亚进行能源合作,如对油田的合作开发及石油天然气管道的建设,其中最有划时代意义的是,中哈石油管道和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如今中亚天然气管道C线将很快建成投产,中亚管道A、B、C线建成之后每年的输气能力将达到600亿立方米。现在,中亚管道D线已提上日程,正加快推进。

中方在与中亚油气合作中坚持“上中下游一体化”的合作模式,实现全方位的互利共赢。中国与中亚的能源合作不仅仅是过去那种简单的勘探生产和油气贸易,而是更加关注资源国的诉求,在推进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下游炼化加工和装备制造等方面的全面合作,实现共赢发展。在未来合作中将积极推动混合所有制,引进社会资本、民营资本以及其他国家、公司进行合资合作,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中国与中亚内陆油气资源通道的建设意味着出现了一个有别于海湾国家的油气生产、供应和配送中心,其意义深远。首先,丝绸之路能源通道不仅是一个通往中国的油气资源通道,而且是一个通往东北亚和东南亚的通道。其次,中国与中亚能源通道不仅维持着中国与中亚五国互利共赢的经济关系,有利于中国西部地区和周边国家的持久稳定。最后,在中国东海和南中国海争端悬而未决的局面下,稳定的中亚对中国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地缘安全意义,经济上的互惠互利发展能为中国营造可靠的战略后方。

二、能源合作也是环带国家的利益所驱

能源属于战略性资源,政府在能源合作中发挥主导或重要作用,政治关系的稳固是国家间能源合作的基础之一。俄罗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在欧洲大陆的终端和能源供给国,中俄两国又同是转型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都致力于推动世界多极化与地区一体化,对国内政治、经济改革有着较为接近的看法,双方还确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有着深入的合作,中俄政治关系是稳固并且持续向前发展的。

俄罗斯能源外交的任务是在全球和地区层面,保证长期而稳定的能源供应,以及世界能源市场的可预见性。美国在近15年内的页岩气革命和成功开发带来了世界能源格局的变化,欧洲市场急于摆脱对俄罗斯能源的严重依赖,且美国计划中的液化气向新兴经济体出口的竞争,以及出于优化出口市场、降低风险因得考虑,必须向东发展,即向中国市场出口更多的石油、天然气、煤炭和有色金属是俄罗斯的明智选择。俄罗斯 2003 年公布的《2020 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和 2009 年出台的《2030 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指出,俄罗斯的对外能源政策将有显著变化,主要变化是俄将加大向亚太地区出口油气的力度和步伐。

预计到 2020 年,俄对亚太地区的石油、天然气出口在俄能源出口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将提高至 30%左右,而中国、日本、韩国和印度将是俄在亚太和南亚的主要市场和俄罗斯能源出口的主要增量地区,可用以平衡俄对欧洲市场的依赖,以保障其能源出口贸易的安全并通过增加对华的供給提高石油收入。如2013年与中国再次签订协议,通过东线管道从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天然气。按照协议,俄方从2017年开始的30年内每年向中国输送380亿立方米天然气,项目的初步投资成本预计为600亿美元。目前中国每年有380亿立方米的进口管道天然气,这可以降低中国的液化天然气(LNG)进口及其目前支付的溢价。

近年来,中国同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的规模和水平不断提升,彼此成为重要的能源合作伙伴。这首先在于双方高水平的政治互信。能源合作是战略性合作,没有良好的政治互信根本无法顺利开展。长期以来,中国对中亚国家坚定奉行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政策,同中亚五国全部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同四国签署了友好合作条约。这种相互信赖的密切政治关系成为双方能源合作的独特优势。2013年9月中哈签署了关于卡沙甘项目购股确认协议,中国企业得以参与全球近30年来发现的最大油田-卡沙甘油田的开发,使得中国能源企业国际化的速度显著提升。此外,中资企业参与建设的世界第二大单体天然气田 - 土库曼斯坦复兴气田第一天然气处理厂、中哈天然气管道二期第一阶段巴佐伊-别伊涅乌段都举行了竣工投产仪式,前者为未来土库曼斯坦向中国增供天然气提供了稳定的气源保障,后者为保障中哈萨克斯坦南部地区用气,进而扩大中哈天然气领域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我国的长期国策,对中国来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需要拓展更多的能源进口渠道。毗邻的中亚无疑是中国能源合作的优先选项。这种合作的互补优势和利益的高度契合,给中国同中亚国家能源合作提供了长久动力和活力。实际上,中国同中亚国家开展能源合作给中亚国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不仅增加了驻在国的税收,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还带来了先进了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企业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始终积极回馈当地社会,做了大量公益事业。比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捐资500万美元在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为当地二战老兵建造了一幢住宅楼,还专门出资修建了近200公里的铁路。中石油还为当地民众援建了医院、学校、幼儿园以及农业项目,得到哈萨克斯坦人民的高度评价。中国同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不仅给双方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还成为中国同中亚地区人民加深友谊的新平台。

当前,中国同中亚国家能源合作日益深入,范围已经远远超出单纯的贸易形式,拓展到集勘探、开发、加工等上下游一体化合作。合作的领域也在扩大,除油气外,天然铀贸易、开发、加工合作已经起步,双方还在页岩气、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利用方面开展合作。中国同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的结构更加合理,内涵更加丰富,空间更加广阔。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能源合作将对中国同中亚国家的共同发展繁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三、能源俱乐部建设是经济带的执行体

“上合能源俱乐部”的雏形是在2006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首脑峰会期间,俄罗斯时任总统普京提出了在上合组织框架内建立“能源俱乐部”的构想,成员包括主要的中亚产油产气国以及中国等能源输入国。而能源俱乐部的参与国又正处在我国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上,设计中的“能源俱乐部”可以协调中亚各成员国的能源开采和运输方案,并吸收该组织范围内的能源主要消费国——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形成采油国、运输国和消费国的宏伟蓝图,经过五年时间的不断探索与推进,在2011年9月23日由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四国能源部长在西安通过了《西安倡议》,即希望通过与部分前苏联国家的能源互动,而加快启动上海合作组织能源俱乐部的建设,以此扩大上合组织成员国能源战略、政策和安全问题交流,发展能源技术合作,培养能源专业人才。

《西安倡议》主要体现四点共识有:一是应秉承“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开展能源领域合作。二是加快启动上合组织能源俱乐部工作,发展能源技术合作,培养能源专业人才。三是确保“能源俱乐部”的开放性、多边磋商性的特点。四是组建能源俱乐部高级工作组,并已于2011年10月在莫斯科召开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各成员国相信,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上海合作组织能源俱乐部作为能源领域的非政府协商性机构,为协调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关系创造了关于能源战略的全方位信息平台,致力于改善上合组织成员国的能源安全,促进成员国在能源生产,消费,运输各方面的有效合作,协调各国的能源战略,讨论各国在油气,煤炭,电力领域的合作,实现各国能源信息和技术上的交流。

上海合作组织能源俱乐部的建立为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的能源合作提供了平台,这一背景给中国的能源外交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第一、我们必须认识到,上合组织能源俱乐部的建立并不意味着完全解决了所有成员国的能源安全问题,能源俱乐部本身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也无可避免的经受着经济利益与战略利益的驱动,也受着内部阻力与外力的制约。作为一种全新的合作机制,我国在推动上合组织能源俱乐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继续秉持“多面论证、权衡机遇、积极主动、以点带面”的原则,通过多层次,多领域的双边和多边交流合作,增进各成员国之间的相信和谅解,有力推动上合组织框架下的能源合作登上新的台阶。

第二、上合能源俱乐部强调多级合作,这包括: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技术合作。随着美国在页岩气领域的成功,安全高效和可再生的新能源应用已成为各国的努力追求,如2017年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将举办的世博会就把新能源作为主题,这也需要能源俱乐部所有的成员国积极参与。各成员国在巩固传统能源领域合作的基础上,应加强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等新能源领域合作,努力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实现能源供给的安全和多元化。中方应积极与各国开展相关技术合作,形成有效的“地区专利”,实现利益共享,共同推动能源务实和超前合作。

第三,加快我国的能源企业“走出去”战略,推动企业的国际化发展道路。俱乐部的建立还可能为我国企业进入中亚能源上游开发领域、发展自里海至我境内的油气输送管网创造新的条件,并且有可能使我国的油气过境潜力得到有效发挥,完善我能源企业在欧亚地区“上中下游一体化”发展。

第四、平息俄罗斯对我国在中亚经济活动的担心,提升买方市场的话语权。俄罗斯参与上合组织能源俱乐部,虽可增强俄对中亚油气的控制能力,但我国仍可得到较大份额。因为俄罗斯与中亚油气生产国都在努力推动油气出口的多元化,都高度重视开辟东方市场,而中国是稳定可靠、有利可图的能源大市场。

第五、更好地协调各个国际组织的立场和合作渠道,增强国际地位。上合组织能源俱乐部成员国既有能源资源国,又有能源消费国和能源过境国,这与国际能源机构(IEA)全部由能源消费国组成、欧佩克(OPEC)全部由能源生产国组成有着极大的不同。在国际能源领域,不同类型、不同利益取向的国家加强平等合作、寻求互利共赢,正是我国以“能源共同安全”为核心的新能源安全观的本质要求。此举必将极大地改变全球能源格局,从而推动新的国际能源秩序的形成;而推动新的国际能源秩序的形成是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多极化战略的重要一环。

最后,中国作为主要的倡议方和实施者,已加大与其他成员国的在能源领域的投入,特别是欧亚能源管网建设和后期维护。近年来,中国与欧亚国家能源领域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2010年竣工投产的中俄原油管道目前已累计输送原油1100多万吨;中亚—西气东输二线干线工程已投运;中哈天然气管道南线项目2013年3月已通气,2013年9月压气站已投产;中土天然气管道项目已建成投运并向我国供气140亿立方米;中国与伊朗等国家在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开展了长期友好合作。作为物质收益方,中方等消费国应该鼓励在能源俱乐部的框架下,由企业出资,组建“俱乐部援助基金”,用以补偿生产国和过境国在环境、气候和卫生等方面的损失,以获得更多的国际民心和国际好评。

四、能源俱乐部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心脏

从国内的经济发展来讲,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带通我国由东向西各省市间的经济纽带,配合陆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可以形成三条能源补给和运输路线,即初步形成以欧亚大陆桥为主的北线、以石油天然气管道为主的中线、以跨国公路为主的南线三条线。首先,积极连通从连云港经欧亚大陆桥,行径我国中部一路向西,从甘肃进入新疆,再入哈萨克斯坦,最终到圣彼得堡的国际走廊,该走廊可以加强包括对煤炭和其他矿产资源的运输和国际贸易;其次,扩大“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得最终落户,提升上海作为能源管道的驿站,连通新疆到广东等华南地区的管道终端,使该石油天然气管道成为世界上最长的管道,配合西气东输的管网,形成能源管道大动脉;最后,配合公路和高速铁路的建设,从云南和四川起,兴建滇藏高速铁路,而从加速上海到西藏的铁路,形成真正的“全网络的互联互通”。最后云南等西南省份则置以跨国滇藏公路和中缅油气管道为主的南线上,最后进入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南亚国家,形成海上能源支路和路上丝绸之路能源大动脉的平行线。建立新的丝绸之路运输大走廊将大大加快包括上合组织项目参与国间的联络。

很明显这条经济带的任务是要建成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统一的交通网络,消除贸易障碍,缩短货物运送期限和增加用各国货币相互结算账目。未来丝绸之路的可能方案之一是欧洲到中国西部的交通运输走廊。这条道路将经过哈萨克斯坦通到俄罗斯边境然后经奥连堡再经过该市延伸到芬兰湾和波罗的海,这条路全长将近8500公里,这条陆上丝绸之路将比绕过亚洲和阿拉伯半岛的海路缩短大约三分之一。如果这一构想能够实现,中国将缩短运货期,现在沿海路经46天才可把货物运到欧洲,沿西伯利亚大铁路则需要大约两星期,新路线将最短不超过十天就能把货物运到欧洲,所以意义重大。

总之,上合能源俱乐部的建设是我国营造周边睦邻友好带的重要平台,是维护我国西部战略方向安全稳定的重要屏障,也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直接外部依托和内部互联互通。只有充分发挥丝绸之路沿岸地区的能源资源优势和终端能源市场优势,强化互补合作,上合组织各成员国的经济才能得到快速发展。


Copyright©2020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据中心版权所有沪ICP备10019589号-16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389号
开启辅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