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第一资源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财富之源,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资本。”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在采访伊始就开宗明义地点明了人力资源对于经济和社会的重要性,“只有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人才高地,上海企业走向国际、产业更具国际竞争力,才有坚实的保障和支撑。”
人力资源是强大的动力源
在王振眼中,人力资源在经济的发展中不仅仅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更是一个强大的动力源,是最活跃的先进生产力———“人才资源决定着其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具有其他资源无法比拟的无限可开发性,在所有的社会资源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21世纪以来,全球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财富的增长正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人力资本的积累和集聚。大至国家,小至企业都将人才视为发展的第一要素。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里,转变发展模式是上海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而这一路径能否成功、能否较快见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源的规模、质量和工作效率。
上海正处在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时期,越来越快的国际化进程和转型脚步对上海的人才队伍提出了挑战:人才结构性供需矛盾突出;人才国际化优势不显著;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等等。“从这几年人才工作的实践来看,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政策配套,都有积极的突破。但面对国际国内的人才争夺,上海在培养、引进、留住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尤其是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方面仍然面临比较大的竞争压力。”要应对挑战,王振坦言上海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人才观,全面做好人才工作,“树立和落实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大力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队伍,努力创造优越的人才发展环境。让人才这一最重要的要素资源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更好地服务于上海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人才未来发展如逆水行舟
“上海人力资源建设要在国际化、结构升级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上下大力气。”王振说,人力资源国际化不仅意味着可以推动上海成为跨国公司投资中国、辐射亚太的枢纽城市和战略中心,更可以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高素质的各类型人才,成为各地企业走向世界的后方基地和指挥调配中心;产业的高端化发展必须以人才的高端化为支撑,上海的人力资源必须先行进行调整和优化,以确保产业结构升级的顺利进行;创新能力虽然短期内能通过引进加以提高,但是更应该注重自身创新能力的建设。“国家在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使上海形成人才国际竞争比较优势,具备集聚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国际人才高地特征,为推进‘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国家战略发挥先导作用。
上海人才的未来发展,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容不得些许放松。我们要积极抢抓机遇,在新的发展阶段实现新的跨越,我希望这一日能早日到来。”
“上海的人才主要集中在教科文卫等领域,对建设‘四个中心’殊为重要的金融、航运、贸易领域人才相当匮乏,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专业人才紧缺、人才储备不足,难以适应和满足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转型发展需要。”为此王振特意强调,上海需要准确地在全球坐标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加强担当国内改革开放排头兵的意识,鼓足开展体制机制创新的勇气等。
期待劳动论坛提供智力支持
对于即将到来的第二届劳动论坛,王振表示很期待:“由劳动报社主办的2011年首届劳动论坛,着眼和谐劳动关系这个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和谐社会起了重要的助推作用。而此次劳动论坛聚焦‘经济全球化下的劳动、资本、技术与管理’,在后危机时代变化多端、日趋复杂的形势和上海转型发展的情形下,如何开发人力资源,这是一个时代的命题,能否回答好这个问题至关重要。我希望在此次论坛中集中各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共同为上海人力资源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