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据中心
搜索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现状和投资环境分析——东南亚篇(下)

我国对东南亚国家投资情况分析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也是“一带一路”互通互联的重要路线,东南亚各国已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重点区域。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东南亚国家凭借开放的投资环境、宽松的投资政策以及相对低廉的生产成本,吸引外资的力度逐渐加大,已成为投资热土。2016年,对“一带一路”沿线的50多个国家进行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直接投资达145.3亿美元,主要流向新加坡、印尼、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与此同时,也在政治环境、营商环境、产业配套、融资环境、文化环境等方面存在相应投资风险。因此,既要鼓励对外投资稳步增长,也要平衡企业“走出去”时所面临的风险。

1、投资总体占比逐渐上升,形成良好投资基础

截至2017年5月底,中国—东盟双向投资额累计已超过1830亿美元,其中东盟国家对华累计实际投资达1080亿美元。2016年,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额93.1亿美元,而东盟对中国的投资近30亿元,前者是后者3倍,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东盟主要的外资来源地,在柬埔寨、老挝等国,中国已成为其最大的外资来源国。中国对东盟投资规模反超是受“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投向东盟的基础设施重大项目落地,如马来西亚、印尼的港口、高铁等基础设施落地,单项投资规模远远超过一般投资建厂的规模。截至2017年5月底,中国企业累计在东盟国家签订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合同额2962.7亿美元,累计完成营业额2040亿美元,双方企业合作实施了一大批公路、铁路、电力、桥梁、港口、航空等互联互通合作项目。

《2017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在东南亚,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下降了五分之一至1010亿美元。新加坡是东盟国家中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接收国,其流入量依然疲软,2016年下降13%至620亿美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外国跨国企业大量撤资导致外国直接投资骤降。在印度尼西亚,第四季度大量负资产流动使总流入量下降至30亿美元的低位。相比之下,菲律宾和越南表现良好。在此情形下,中国对东盟投资占比依然逐渐上升,作为后来者,已形成较为坚实的投资基础和丰富的运营经验,在当地建立起一定的用户忠诚度和品牌信誉。

2、投资总体增长较快,不同国家分化较大

中国和东盟互为重要的外资来源地。据统计数据分析,我国对东盟直接投资流量从2005年的1.58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93.1亿美元,OFDI流量增长了近45倍。

图2::2009年-2016年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流量计增速(亿美元,%)

image.png

数据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国研网宏观研究部整理

近年来,中国对东盟投资投向的国别正在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投资分布从以中南半岛为主,到越来越多投资于海岛国家。2009年来自中国的投资主要分布在新加坡、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半岛国家;近年来,越来越多投向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在东南亚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重点推进与东盟国家的海上港口合作,中国与各海岛国家的合作空间更大,投资布局预期也将更加均衡。

3、投资行业较为集中,经贸合作区是重要形式

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较为集中,体现较强的优势互补性。超过30%的中国投资分布在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行业,且占比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制造业和建筑业这两个中国企业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吸收了近两成的投资额,且直接投资额也在加速增长;金融业、租赁等服务性行业的投资一直偏低,且呈现萎缩的趋势。依托中国的资金和技术,大力发展东南亚基础设施、资源能源及其利用等产业,对中国和多数东盟国家都是双赢的选择。

目前,东南亚有3个国家级合作区,合作区的分布较为典型。合作区在东南亚的布局的合理性体现在:一是政府充分利用现有的合作组织和交流机制。泰国、越南、柬埔寨和中国的外交关系友好密切,双边合作机制成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区域政治经济交往的重要成果,成为区域交流合作的主要平台。二是合作优势明确,产业定位清晰。双方政府基于自身的产业优势和产业需求来规划合作区主产业布局,如泰中罗勇工业园的主导产业以汽配、机械、电子等行业为主,国内成熟的汽配等行业得以转移,泰国在东南亚汽车产业的地位得以巩固,实现共赢。三是合作区之间良性竞合。泰国、缅甸、越南国土相近,自然禀赋和经济水平较为相似,但三个合作区的产业定位重叠较少,彼此间无明显的直接竞争。例如,泰国和越南的橡胶种植都比较发达,但泰国的工业体系较于越南优越,汽车制造业发展较快,因而,越南龙江工业园的主导产业中就有橡胶生产,可以供应泰中罗勇工业园的汽配周边的轮胎需求。

表2:部分中国在东南亚国家投资的经贸合作区

image.png

数据来源:国研网宏观研究部整理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近年来中国企业对东南亚热潮,但是其中的风险不容小觑。一是政治风险。一些东南亚国家政局不稳,中资企业的投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由于国家政策变动频繁,企业面临财产和技术侵占问题,这对于赴当地投资经营的中资企业构成极大困扰。二是营商环境欠佳。企业赴东南亚国家投资除了受政策影响之外,还会遭遇懒政、腐败等问题。一些国家办事程序不正规,流程不合理,临时设立税目,随意性很大。三是产业配套较差。东南亚国家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不完备,成为制约企业对东南亚投资的重要因素。但也正因为缺乏配套措施,加之东南亚国家工业水平整体较低,吸引了更多企业赴东南亚建厂投资。四是企业融资难。部分东南亚国家的金融机构无法为中资企业提供完善的融资服务,加上中资商业银行未进入当地开展业务,企业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五是融入当地社区困难。在东南亚国家,佛教、伊斯兰教以及原始宗教交汇并存,形成特色鲜明的地区文化。这要求中国企业需努力融入当地的社区环境,避免出现违反当地风俗习惯的问题。


投资建议

1、加快升级中国-东盟经济合作,妥善应对南海问题

当前中国对东盟的经济外交在实现共享经济发展、获得经济利益方面取得较大成功,但在缓和安全摩擦、构建深层次政治信任关系方面成效有限。在域外大国积极介入的情况下,应适当调整“经贸关系发展必然带来政治关系改善”的乐观预期,进一步完善和系统构建经济外交体系,对中国在东南亚开展的各层面的经济外交行为进行系统评估、规范和改进,提升经济外交的效力。要巩固中国-东盟互惠互信的合作关系,加快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判。要冷静应对南海问题争端和冲突,继续坚持在双边框架下进行沟通和对话,争取以和平谈判协商解决争端。

2、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区域互联互通

东南亚国家基础设施保有量显著偏低。数据显示,东南亚固定资本形成额占GDP的比重平均在20%-30%之间,远低于中国长期40%以上的水平,东南亚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从基础设施存量上看,东南亚国家的铁路、公路和发电能力总和仅相当于中国的18%、33%、13%;同时,以单位国土面积对应的基建存量作为密度指标,菲律宾、老挝、印尼、柬埔寨、泰国、越南铁路和公路密度指标显著偏低。

因此,“一带一路”建设要抓住交通基础设施的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优先打通缺失路段,畅通瓶颈路段,配套完善道路安全防护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设备,提升道路通达水平。发挥中国技术和资金实力优势,依托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机构,加快与东南亚国家在在公路、铁路、港口建设,以及电力、热力、水资源开发利用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合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应该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优先的领域,要在尊重相关国家主权和安全关切的基础上,加强各国之间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区域以及亚非欧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能够促进东南亚国家于中国贸易、投资、旅游等,也能够给中国西部省份带来新的投资和发展机会,以及和东盟国家的合作机会。

3、大力开展优势领域项目合作,注重资金双向流动

充分发挥东盟各国的海洋、能源、热带资源的区位优势,展开能源领域的合作,由此拉动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例如,加强中国与印尼、缅甸在海上石油气方面的合作;加强中缅双方在橡胶苗木方面的合作等。以合作项目推动直接投资,加强工程承包等方面的合作。这些合作不仅不受产业外移延迟因素的影响,而且可以充分利用中国与受资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在强调推动对外直接投资的同时,也要继续注重吸引东盟各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尤其是新加坡等国家对中国的直接投资。

4、充分发挥经贸合作区潜能,扩大覆盖范围

结合国内大力支持装备走出去和优势富余产能转移的契机,大力发展和深化与东南亚国家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共建项目,以产业集聚降低综合成本,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充分发挥现有合作区潜力。首先,合作区要在经营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不断延长价值链,争取打造产业闭环,靠成熟的产业集群发挥各个合作区最大的经济效能。其次,现有的合作区产业定位相对传统,很少具备可持续的生命周期,因此合作区在明确主导产业的同时,要注重关注新行业新市场,做好应对转型升级的思想准备和产业基础准备。最后,扩大合作区的覆盖范围,通过产业整合,将更多国家纳入其辐射半径。

5、继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拓展融资模式

目前,在越南、缅甸、老挝和柬埔寨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并存在严重通货膨胀的东南亚国家,人民币不仅成为一些地区的主流结算货币,而且也被政府机构、企业和个人当作与美元并列的外汇储备币种。因此,在推动“一带一路”过程中,要进一步探索与东南亚国家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的合作,争取推行人民币试点结算,降低美元等汇率变动带来的金融风险。同时,由于大部分东南亚国家在经济发展和金融水平的制约,投资者很难直接得到来自被投资国本土的资金支持。因此,融资方式可以包括投资者自有资金或安排融资模式、以“产品支付”为基础的融资模式、以“杠杆租赁”为基础的融资模式以及BOT融资模式等,在选择融资方法的过程中应结合投资地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


Copyright©2020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据中心版权所有沪ICP备10019589号-16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389号
开启辅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