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据中心
搜索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现状和投资环境分析——东南亚篇(上)

“一带一路”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现状

东南亚地处亚洲大陆和大洋洲之间,又沟通着太平洋和印度洋,是东北亚经东南亚通往欧洲、非洲的海上最短航线和必经通道,区域地理位置显要,近代以来更逐渐发展成为世界重要的海空运输枢纽地之一。马六甲海峡是这个路口的“咽喉”,沿岸国家有泰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其中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的最窄处,交通位置尤其重要,是沟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十字路口”。

东南亚国家石油、天然气、煤、铜、金、镍、铝、锡、钛等矿产资源丰富。其中,石油、天然气等主要集中在印尼、马来西亚、文莱和越南,其他资源则分布缅甸、泰国、菲律宾和东帝汶等国。东南亚所处的经纬度及其他地理因素决定了其具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气候,其热量和水分充足,盛产椰干、蕉麻、胡椒、金鸡纳霜、木棉、棕油等,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中国与东南亚诸国一衣带水,地理位置很接近,经济关系十分密切。因此,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贸易往来具备三大优势。其一,东南亚各国,不同程度上会给予在本国投资的中国公司一定的优惠政策,例如免税期和税收优惠等;其二,东南亚各国的用工成本相对便宜;其三,东南亚各国与中国地理和生活习惯上的接近、消费水平相对也较低,这降低了外派员工的成本。这三点大大降低了中国公司出海东南亚的成本。

表1:2016年东南亚各国经济发展情况image.png

数据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国研网宏观研究部整理

图1:东南亚国家2016年GDP及增速(亿美元,%)

image.png

数据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国研网宏观研究部整理

1、印度尼西亚

印尼的石油、天然气和锡的储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亚洲地区是印尼煤炭出口的主要目的地,主要出口对象是印度、日本、中国等,占出口总量的70%以上,其次为欧洲和美洲。此外,印尼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森林覆盖率为67.8%,盛产各种热带名贵树种,如铁木、檀木、乌木和袖木等均驰名世界。渔资源极为丰富,苏门答腊岛东岸的巴干西亚比亚是世界著名的大渔场。

印尼轻工业尚称发达,大部分民生用品均为印尼本地生产,食品、家用品、纺织成衣等产业均具备外销能力。但因国内需求过于庞大,供给尚无法完全满足市场需求,外销量仍低于进口。然而,基础工业较薄弱,模具、电机、电子、金属与塑料加工产业较为落后,生产设备老旧,许多原料、零组件及模具均依赖进口。印尼第一大进口品项即为机械设备,其次依序为化学品、燃料以及食品产业,机械设备进口主要来源为日本、中国台湾、韩国与中国大陆,亦有少部分来自欧洲。

2、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制造业以食品制造、电子电器业、木制品业、炼油业、橡胶产品业和非金属矿产品业为主。精炼石油产品、化工产品、电子元件和电路板制造和动植物油脂制造(主要指棕油制品)是马来西亚GDP的主要贡献行业。

3、菲律宾

菲律宾位于亚洲东南部,境内野生植物有近万种,其中高等植物有2500余种,主要有松柏、竹子、龙脑香、红树、松树等。矿产资源主要有铜、金、银、铁、铬、镍等20余种,铜蕴藏量约48亿吨、镍10.9亿吨、金1.36亿吨。地热资源预计有20.9亿桶原油标准能源,巴拉望岛西北部海域有石油储量约3.5亿桶。

菲律宾主要出口产品为电子产品、服装及相关产品、电解铜等;主要进口产品为电子产品、矿产、交通及工业设备;主要贸易伙伴有美国、日本和中国等。外国对菲直接投资主要来源地为墨西哥、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地,投资领域集中于制造业、物流业、房地产、金融保险、矿业。

4、新加坡

新加坡是亚洲最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以稳定的政局、廉洁高效的政府而著称。根据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新加坡是继纽约、伦敦和香港之后的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

新加坡属外贸驱动型经济,以电子、石油化工、金融、航运、服务业为主,高度依赖美、日、欧和周边市场,外贸总额是GDP的四倍。服务业与制造业是新加坡的支柱产业。根据新加坡贸工部数据显示,2016年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2969.66亿美元,其中服务业约占三分之二,制造业约占20%。服务业主要包括:批发零售业、商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运输仓储业、资讯通信业、旅游业。制造业主要包括:石化工业、电子工业、精密工程业、海事工程业、生物医药业。

5、泰国

泰国自然资源丰富,主要有钾盐、锡、褐煤、油页岩、天然气,还有锌、铅、钨、铁、锑、铬、重晶石、宝石和石油等。80年代以来,在泰国湾和内陆先后发现了15个油气田。煤炭总储量15多亿吨,主要是褐煤和烟煤。钾盐储量约4367万吨,居世界首位,主要分布在东部与老挝交界地区。2006年锡探明储量约17万吨(储量基础20万吨),占世界总储量2.8%。

制造业主要门类有采矿、纺织、电子、塑料、食品加工、玩具、汽车装配、建材、石油化工等。2016年泰国汽车产量达195万辆,预计2017年汽车内销量达80万辆,目标出口数量为120万辆,目标产量共计200万辆。

6、文莱

文莱是东南亚主要产油国和世界主要液化天然气生产国。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和出口是国民经济的支柱,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7%和出口总收入的96%。重油气下游产品开发和港口扩建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经过多年努力,文莱非油气产业占GDP的比重逐渐上升,特别是建筑业发展较快,成为仅次于油气工业的重要产业。服装业亦有较大发展,已成为继油气业之后的第二大出口收入来源。

7、越南

越南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样。主要有近海油气、煤、铁、铝、锰、铬、锡、钛、磷等,其中煤、铁、铝储量较大。有6845种海洋生物,其中鱼类2000余种、蟹类300余种、贝类300余种,虾类70余种。森林面积约1000万公顷,2005年至2008年期间种植大量橡胶树林。

越南主要贸易对象为美国、欧盟、东盟、日本以及中国。2013年,越南10亿美元以上的主要出口商品有九种,分别为煤炭、橡胶、纺织品、石油、水产品、鞋类、大米、木材及木制品、咖啡。4种传统出口商品煤炭、橡胶、石油、纺织品均在40亿美元以上,其中纺织品为90亿美元。主要出口市场为中国、欧盟、美国、日本。主要进口商品有摩托车、机械设备及零件、纺织原料、成品油、钢材、皮革。主要进口市场为中国、台湾地区、新加坡、日本、韩国。

8、老挝

老挝工业基础薄弱,以锯木、碾米为主的轻工业和以锡为主的采矿业是最重要部门。老挝同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与19个国家签署了贸易协定,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欧盟、瑞士、加拿大等35个国家(地区)向老挝提供优惠关税待遇。主要外贸对象为泰国、越南、中国、日本、欧盟、美国、加拿大和其他东盟国家。

9、缅甸

缅甸矿藏资源丰富,有石油、天然气、钨、锡、铅、银、镍、锑、金、铁、铬、玉石等。中国是缅甸最大的贸易国,与缅甸双边贸易总额呈现迅猛增长态势,增幅非常明显,进口与出口增长都呈现良好态势,而进口增速远超出口。

进口方面,中国自缅甸进口的绝大部分商品是珍珠宝石、矿产,占中国自柬埔寨进口的90.1%。随着2014年4月缅甸开始实施禁止原木出口的政策,木材原料大大减少,中国自缅甸进口的木制品向高附加值产品领域发展。众所周知,缅甸是全球主要的翡翠原石产地,而中国则是翡翠的主要消费国之一。珍珠宝石、矿物燃料等仍然是未来中国自缅甸进口贸易的主要产品。

出口方面,缅甸积极的贸易政策拉动中国出口贸易增长,机电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成为中国出口缅甸的主要产品。同时,缅甸对通讯、汽车、摩托车的管制进一步放宽,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国对缅甸的出口贸易。

10、柬埔寨

柬埔寨主要出口产品为服装、鞋类、橡胶、大米、木薯;主要进口产品为燃油、建材、手机、机械、食品、饮料、药品和化妆品等。主要贸易伙伴为美国、欧盟、中国、日本、韩国、泰国、越南和马来西亚等。

11、东帝汶

东帝汶主要矿藏有金、锰、铬、锡、铜等,帝汶海有储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帝汶海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截止2014年探明石油储量1.87亿吨,天然气7000亿立方米。东帝汶工业基础薄弱,仅帝力及附近有小型的加工业。主要出口咖啡、椰子、紫檀木、橡胶;咖啡、橡胶、紫檀木有“帝汶三宝”之称。主要进口食品、纺织品、车辆及其它工业品。

我国对东南亚国家投资动因分析

东南亚是全球经济活跃地区。这一区域聚集了“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又有泰国等“亚洲四小虎”,近些年来缅甸、越南等也不断走向开放。由于其全球人口密度最高,加之开放较早、程度较高、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因而是中国对外贸易和“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目标地区。

东南亚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处于中低端位置。其在全球市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和产业集中于农产品、矿产品等低端领域。目前,中国与东南亚的经贸关系虽然持续升温,但经贸联系主要还是以产品进出口为主。因此,中国需加强与东南亚各国的深层次合作开放,进行产业转移,加强在该地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等可以转移到泰国、马来西亚等国,产能过剩的重化工业也可向越南、柬埔寨等转移。


1、东南亚国家政治环境逐步完善化

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企业对外投资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是投资安全的重要保障。从政治环境来看,东南亚国家从威权政治逐渐过渡到了民主政治,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民主制度较为成熟;缅甸、越南、老挝等国还有明显的集权特征。目前除泰国外,东南亚各国政治整体发展稳定,政治环境相对宽松、自由,政治制度逐步完善和法制化,尽管东南亚国家间的民主进程还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总体来看,有利于外国企业的投资发展。

在“一带一路”战略决策之下,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合作以及各国之间的合作得到较大程度的推动。据报道,中国电商巨头“阿里巴巴”、旅游巨头“去哪儿”以及携程等分别投入大量资金进军东南亚市场。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高铁外交和中国装备推介在世界范围走红。“一带一路”成为引领中国和东南亚区域合作发展的新的国际理念与政治导向,东南亚各国对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决策展现出了较高的热情,并针对性做出反应。尽管东南亚国家的国内政治环境常常是投资者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相信在中共中央“一带一路”战略决策的驱动下,东南亚的国内政治环境亦将有望更趋于利于国际合作。

2、东南亚开放程度为吸引投资创造良好环境

2015年12月,东盟宣布建成经济共同体,大大增加了投资者对东盟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2013-2020年东盟四大经济体—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基础设施投资需求高达5000亿美元,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将给中国带来难得的投资机会。东南亚国内对外商投资给予的更多、更有力的鼓励、优惠政策,以及对亚投行这一针对该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的平台的支持。越来越多的外国投资者已经将东盟经济共同体作为其在东盟下一步发展战略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许多投资者正在计划将其经营范围扩大到更多的东盟国家。随着东盟各国之间互联互通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根据东盟各成员的发展程度不同和资源优势差异,在各成员间进行资源整合和调配,公司与公司之间、公司内部各分支机构之间建立从总部到生产基地的一体化生产网络链。未来,不断深入的东盟经济一体化建设必将为东盟带来更大的投资潜力,全球产业链布局也将为东盟的企业走出去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总体上,东盟地区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各成员国政府均出台了相应政策,支持、鼓励、促进更多的外国投资者来东盟投资。

3、中国经济辐射范围日益扩增,产业转移有助于消化过剩产能

随着中国全球影响力的提升,中国的经济辐射圈将进一步扩大,这体现在多方面。其一,中国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贸易将越发频繁,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这些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其次,中国对这些国家的直接投资将与日俱增,不管是通过绿地投资还是跨国并购的方式;除此之外,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是,周边国家将进一步增加与中国的金融合作,这包括构建区域货币互换机制以及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以共同抵御潜在金融危机等。在2015年8-11汇改后,几乎所有的东南亚国家货币均随着人民币的贬值而大幅贬值,从而保持对中国出口的竞争力。东南亚、南亚、中亚各国大多被包含在“一带一路”沿线65国之内,且大部分国家都加入了由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开发银行,这说明区域经济合作正越发密切,亚洲各国正变成一个联系更为紧密的大中国经济圈。

随着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进一步上升,很多传统制造业行业,如鞋帽衣物、玩具塑料制品等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将逐渐消失,这促使中国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由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而另一方面,这也为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这些国家将承接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充分地开放港口、促进基础设施投资,以此降低贸易成本,更好地招商引资,为全世界提供低廉的产品和服务。

4、东南亚国家投资法律环境释放政策红利

从法律环境层面,东南亚国家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外商投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等利好因素。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自东盟自贸区建立以来,陆续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投资协议》等国际协议,这为促进东南亚投资、解决国际投资争端提供了良好的国际法环境。与此同时,东南亚国家为了吸引境外投资,以加快本国和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还纷纷制定国内法,希望借助税收政策和措施鼓励和促进国际投资,下面对此做简要概述。

越南制定了《外国投资法》、《外国投资法实施细则》《进出口税法》等给予特别鼓励投资地区的项目和特别鼓励投资的项目4年免交所得税及4后年减半征收的优惠,还规定了满足法定情形和条件免征进口税,5年内的亏损可从利润中扣除等税收优惠措施。越南还实行外国税收减免政策等。

缅甸联邦法及商业税法废除仅由本地企业享受的,关于产品生产及销售的2%商业税率的优惠政策。这就意味着外资企业也同样享受产品生产及销售的2%商业税率的政策。

泰国促进投资委员会(BOI))为鼓励外商投资,放宽了对外商持股比例的限制,对于工业企业投资,无论工厂设在何处,允许外商持大部分或全部股份。此外,该国还向投资者提供两种形式的优惠政策:其一,税务优惠政策,主要包括免缴或减免法人所得税及红利税、免缴或减免机器进口税、出口产品所需要的原材料进口税等;其二,非税务上的优惠政策,主要包括允许引进专家技术人员、获得土地所有权、汇出外汇等以及其它保障和保护措施。位于受到特别鼓励投资区域的项目、出口生产型的项目或者属于泰国政府鼓励产业范畴内的项目可获得更大程度的优惠。此次华能集团考察时,泰国能源部负责人也表示除现行法律法规规定的优惠外,将为华能集团投资泰国风电争取更多优惠和提供各种便利。

老挝法律规定在老挝投资的可享受利润税的优惠、资金来源的优惠和其他的税收优惠政策。老挝政府还为投资者提供必要的资料和数据、给以税收、劳动力等方面政策优惠、允许其有土地使用权、开设投资一站式服务窗口等,为投资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并由国家依法承认和保证投资者的所有权、保障其权益等。

柬埔寨、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也从放宽投资范围、加大外商投资持股比例、给予税收优惠、政府补贴等各方面制定相应法律法规,鼓励外商投资。


Copyright©2020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据中心版权所有沪ICP备10019589号-16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389号
开启辅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