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议题三:人民币国际化与“一带一路
2015年7月12日,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的“全球命运共同体与中国企业发展新思路--2015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在北京银泰柏悦酒店举行。这是国内首次以“全球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论坛,龙永图、何亚非、吴建民、陈启宗、曹德旺、王辉耀、王广发、王俊峰、徐小平、郑永年、丘成桐、崔明谟、陈爽、郭盛、莫天全、张亚勤、邱震海、金灿荣、査道炯等80余位官、产、学各界精英汇聚一堂,共同把脉全球化浪潮,探寻中国企业全球化路径。
中国已宣布为丝路基金注资400亿美元,用于即将启动的“一带一路”项目,未来中国面临的一个关键挑战是,能否以最大程度锁定项目建设过程中资金和产品的流动方向,从而加速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第三场圆桌会就“人民币国际化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议题展开讨论。光大控股首席执行官陈爽、金杜律师事务所管委会主席王俊峰、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程雁、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研究院首席宏观研究员赵庆明、CCG 一带一路研究所副所长储殷等金融、法律界专家展开研讨。本场议题由CCG副主任孙玉红主持。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推进,中国宣布为丝路基金注资400亿美元,用于即将启动的“一带一路”项目直接投资。但未来中国面临的一个关键挑战是能否通过“一带一路”逐渐扩大利用人民币进行向外投资,以最大程度的锁定项目建设过程中资金和产品的流动方向,从而加速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这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人民币的地位在国际上远远没有达到经济总量所代表的地位,这个过程中,“一带一路”建设是否会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非常正面的推动意义,我们今天请来了有关专家进行研讨。
从2008年到现在的5年当中,人民币的国际化走得路和它的发展速度都远远超出大家的预期。这里面说人民币的国际化主要可能衡量的标准还是从三个角度说这个事情。一个是人民币贸易项下使用的问题;二是投资项下的使用问题;三是储备项下的使用问题。
在贸易项下的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速度是远远超出大家预期的,尤其可以从2014点年底的一些基本的数据可以看到,人民币的结算和人民比的在贸易结算当中大概要占到整个贸易总量的20%以上。所以贸易项下来讲,到这样的发展速度还是很快的。
资本项下角度来讲,这几年也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这个发展主要是牵扯到对外资本项下的跨境的直接投资,到底做到什么样的程度。这一部分当然从目前的角度来讲,主要还是围绕着额度管理下的一个资本项下的开放来做的。
储备货币,中国和现在国际上差不多有30多个国家签订了互利互换,大家觉得互换并不意味着把钱作为储备货币用了,实际更多的是用来作为贸易结算过程当中的流动性提供者的角色,过去的央行做这样的事情,而不是说把它作为储备货币。
当然从总体上来讲,现在大家讲所谓的人民币国际化的概念,我觉得可能更多的还是侧重于因为我们资本项下还不能够自由兑换,资本项下不能做跨境的自由投资,从这个角度来讲,人民币的国际化现在还不行,实际上就是说,如果从不同的层面来看,人民币的国际化事情来讲,它的发展到了现在,跟2008年作为一个国家战略提出来的时候相比较而言,已经有了一个非常长足的进步。
我们国家的体制跟现代法制的文明冲突的比较厉害。中国的“一带一路”,大家知道二战之后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很快,这些跟二战以后国际规则的制定很有关系。因为这些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形成,才带来今天的国际化。这些规则的制定主要在美国、英国和联合国制定的大的原则下。最近情况发生些变化,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崛起,特别是以中国为主要引导的。中国的崛起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引起了很多不安,因为中国因素出来以后对现有的格局带来很大的变化和冲击。
中国人要实现引领,没有规则意识、没有法制思维肯定是不行的。我们国家“一带一路”作为一个战略提出来了,亚投行也登场了,跟国际融合的时候没有法律意识是很可怕的。
就像人才,我们国家现在有关的概念,我们希望它是临时、暂时的概念,国际化没有人才的国际化是不可能的。中国将来的人才,国家一定要有更多的可以跟国际接轨的机会,中国今天的经济贸易国际化没有问题,但真正融合一定要有人的融合,有人的推动。
人民银行在人民币国际化当中担任非常重要的角色和推手。
人民币国际化从三个环节体现。首先开始做的是贸易项下人民币的结算,从中国银行的经验来讲,因为中国银行是中资银行里面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也是我们贸易项下承担60%以上的结算额的银行,所以在贸易项下的人民币国际化方面,中资的银行还是在传统的贸易结算,还有在贸易上的融资,以及外汇的、外包内贷等方面的优势。
人民币投资项目的发行,比如人民币债在海外的发行,包括外汇储备方面的可兑换的,项下的创新产品还是以外资银行占领了主要的市场。国际化相当一段时间内还是体现在贸易项下的自由,以及人民币和相应的贸易过之间的自由兑换为主体的带动。
投资项下是落后的。在香港达到了600亿,现在不到4000亿了,而且人民币存款率在下降。伦敦现在成为人民币交易的中心了。它的交易额和新加坡已经远远超过香港,在金融中心中间外资银行发挥了一些作用,特别是境外的华人和华人机构在对人民币这方面的带动。
自由化方面,人民币将来作为国际货币一揽子计划,人民币的进程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美元和日元还是相对比较强使,“一带一路”是否能够成功,是对人民币自由化进程最大的一个推动。
“一带一路”的战略是长期的,所赋予的内容和地域也更加的广泛,目前看是长期实行的,可能不是三年、四年,甚至可以说未来中国和周边相关国家未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长期战略。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保证对于人民币的国际化是有益的。
一个国家的货币走出过门,行使部分或者全部的货币职能。如果只能国内当钱用,如果走出过门不能用,这就叫不上国际货币。衡量一个货币的国际化一个是在全球外汇市场当中,因为这是一个比较硬的指标。
另外是全球官方外汇储备当中的比重。美元的比重在全球外汇市场当中有统计以来比重没有低于85%,最高的时候接近90%。就是说非美元货币的交易量只占到10%--15%,大部分货币在外汇交易当中都是对美元的。欧元在全球外汇资源当中的比重只有30%左右。在外汇储备中,美元基本上都是在60%以上的,全球这些官方外汇储备,加上现在欧元是20%多,这两个占了80%多,甚至90%,其他的货币只有10%的份额。
“一带一路”是一个长期战略,我们人民币确实应该借助,但这里面涉及到两个方面,一个是贸易,直接做生意;二是做投资。并且这两块都会有长足的发展,因为“一带一路”所覆盖的国家也有一些发达的国家,也有一些经济发展程度比我们高,有相当一部分比我们低,有的人均GDP和我们差不多,但是它工业化程度还是比较低的,靠大量的进口,这里面还是有机会。
任何一个货币的国际化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还有三个基本问题需要解决,一个是国家影响力的保障(国家权力的保障),二是法律制度的保障,三是安全性质上的保障。这三个都有很大问题的。
实际上我们在“一带一路”过程当中我们面临周边三个最大国家的牵制,和一个最大国家的对手。对手是日本,我们都知道。三个国家是俄罗斯、印度和美国。只要有这些因素存在,很难推人民币国际化。举个例子,像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它最主要的外汇收入是出去打工,在俄罗斯打工,在那里搞人民币国际化是不可能的,而且那个地方俄罗斯的影响力是远远超过我们想象的。比如中国经济进入比较多的哈萨克斯坦是搞均衡外交,跟中国、日本、欧洲、德国、俄罗斯保持同等灵活的地位,想在那里谋求非常困难。
人民币国际化是非常漫长的过程,急不得。个人认为,“一带一路”有三个基本的条件,第一个就是绿洲战略,不要想把丝绸之路走通,只能在丝绸之路找一些绿洲,在那里做增值性的东西,一点一点的积累。二是千万不要说“一带一路”战略,反弹很大,做起来非常的难。三是这些是交朋友用的,不是恶化国际环境用的。我们今天面临一个伟大的历史机遇,首先要在人力上、经验上、知识上做先期的积累,韬光隐晦和和平崛起永远没有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