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据中心
搜索

王辉耀:要成创新创业强国 必须开放国际人才流动

2015年5月17日,由新华网主办的“科技创新,砥砺成金”寻找最美科技人物及创新团队颁奖盛典暨2015创新创业论坛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出席论坛并发表了演讲,他首先介绍了全球化时代下的国际人才竞争现状,并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国际人才引进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中国进入了一个创新时代,从中央到地方、各行各业都在提倡创新创业。创新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如何更好的支持创新创业?我觉得我们要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抓住全球化国际人才流动浪潮的机遇,开放吸引国际人才,提升创新创业

全球化浪潮分为三个阶段:货物贸易的全球化、资本的全球化、和人才的全球化。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的货物贸易额已经翻了7倍,GDP也翻了7倍。资本全球化方面,中国成立了亚投行。当前,我们面临的最大一个浪潮是人才流动的全球化。全世界人才流动非常迅猛,并且,中国几乎成为全球最大的人才流动国。由于我国人才输出数量非常巨大,因此也做好人才吸引工作来支持创新。在美国教育领域,大学电子工程专业的全日制在校研究生中国际学生占71%。在美国科学与工程领域拥有博士学位的就业者中,外国人比例从1993年的23%增至2010年的42%。美国高科技公司有1/4是国外人才创立的。可见美国是在向全世界吸引人才。要想更好支撑中国的创新,应该走开放式的创新道路,吸引全球人才到中国来创新。

第二,积极引进和留住外国留学生加强创新

在过去30年,我国非常好的引入了外资。未来30年,我国要更好的运用外才,从招商引资转向招才引智。在过去30年支撑中国发展繁荣主要是靠的是吸引跨国公司、吸引外资、建立经济特区。我国由此形成了全球最大的“中国制造”。但是,未来我们要成为创新创业的国家,就需要开放国际人才的流动。需要开放的有很多方面,比如让更多的外国留学生到中国来。目前,我国外国来华留学生占全国所有高校学生的比例只有0.3%,这个比例非常的低。OECD国家普遍国家的平均水平是8%,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在10%以上,澳大利亚、英国等发达国家接近20%。中国很多企业都在反映希望能招聘外籍员工,留住这些在华学习过的留学生。我国走向国际、走向世界,开放外国人才的引进来加强中国的创新,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调动专业企业家人才的力量

创新的最后阶段,最需要的是专业的企业家人才。创新需要创业来支撑。大量在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成果,都通过企业家来转化。我国已经有了很多卓越的创新成果,如航空航天、基建领域等。这些领域 成果转化,在国家政府的推动下,有了很好的效果。现在进入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如何激发市场的力量,吸引更多企业家人才参与到创新成果转化,加强企业本身的创新力量,非常重要。

第四,加强创业教育

中国现在开始有了创新创业的意识,但是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都非常薄弱。中国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所创业大学,把创业的培训,创业的孵化,创业的教育,创业的导师等一系列的事情支撑起来。中国应该建立创业大学,聘请优秀的企业家做创业导师。通过他们实战的经验,言传身教培育新一代的创业青年。目前,我们有了一些质量很高的创业孵化器,如创新工场、创业工场。可以将这种模式系统升级,或者说在创业孵化器上游产业链,建成创业大学。创办创业大学,也可以考虑中外合作的模式,把全球的创业人才吸引到中国来。

第五,开展创新创业国际合作

我们的创业合作、研发合作,可以更多的普及到国外,加强国际层面的合作。创新国际合作的模式,比如哑铃式模式,可以是研发在硅谷、在伦敦,创业在中国。在这当中,鼓励大量的留学人员、华人华侨、外资人才参与。中国的创新创业不仅是中国人才的机会,也是全世界人才创新创业的机会。未来30年,全球人才参与中国的创新创业,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建议我国吸引全世界的人才到中国来,形成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一个思想碰撞的、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氛围。希望看到未来我国在人才竞争中,能走到世界的最前列。

Copyright©2020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据中心版权所有沪ICP备10019589号-16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389号
开启辅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