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据中心
搜索

【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开幕式:世界各国正在形成“命运共同体”

2015年7月12日,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的“全球命运共同体与中国企业发展新思路--2015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在北京银泰柏悦酒店举行。这是国内首次以“全球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论坛,龙永图、何亚非、吴建民、陈启宗、曹德旺、王辉耀、王广发、王俊峰、徐小平、郑永年、丘成桐、崔明谟、陈爽、郭盛、莫天全、张亚勤、邱震海、金灿荣、査道炯等80余位官、产、学各界精英汇聚一堂,共同把脉全球化浪潮,探寻中国企业全球化路径。

圆桌会开幕式由CCG理事长兼主任、国务院参事王辉耀主持,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何亚非,香港恒隆地产董事长陈启宗,原中国驻法大使、外交学院原院长吴建民,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在圆桌论坛中分别致开幕词,洞悉全球化对于中国的意义及全球化趋势。

现在中国提出的共同体概念实际是过去双赢战略的升级版本,过去说双赢是就事论事,在国家与国家之间争取共同的利益打造双赢的接口,而现在的共同体则是要打造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共同体概念是中国进一步肯定全球化趋势,参与经济全球化重要的思想基础。

中国与全球化问题从微观层面上看就是人才、企业和资本的国际化问题,是一些较为具体的问题,但当前更应该关注的则是全球化在宏观方面的重大趋势。

表面上,当下全球贸易体制被空前的削弱,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被弱化,与此同时,多种贸易协定、区域贸易等却蓬勃发展,全球化处于倒退的状态。但从长远看,区域贸易协定的发展或许能促使世界贸易组织有所作为,此外,如果区域贸易是开放而包容的协定,也能进一步推动全球化的发展。但同时,若单纯只强调区域贸易协定,只着眼于区域合作,则可能会形成一种循环,使全球体制变成一个毫无作为的体制,从而对全球化造成巨大打击。

中国的智库不仅要继续研究微观层面的问题,也要着眼于宏观层面,与世界先进智库一起合作研究,在全球化的宏观战略研究和全球系统问题研究上有所建树,从而引导全球化健康发展,形成世界性的影响力。

全球化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目前全球化进入了新的时代,有了新常态。

首先,国家间经济依存度不断提高,生产要素的流动速度和规模不断扩大,各国已经结成事实上的利益共同体。但同时,去全球化的趋势也在发展,并且其发展有固定的规律,双边和区域贸易迅速发展使得全球范围的贸易体制出现问题。再次,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风险则在不断发酵,金融危机和气候问题等的世界范围的危机全球治理体系不灵活,而国际社会团结一致、共同应对的决心相对不足。此外,当下的全球化体系由金融资本所主导,金融资本主导全球的生产和价值链的分配以及全球经济利益的分配,但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如今,全球化的风险已从经济领域溢出到政治和社会领域,经济停滞、贫富差距拉大、失业严重等经济问题导致了政治动荡甚至是社会结构的崩溃,资本主义制度制度性危机的苗头已经显现。

而中国则需要积极参与对全球化治理体系的改革、补充和完善,以适应世界力量对比的变化和全球化的新常态。如改革补充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以及改革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等。中国应尝试新的国际合作模式例如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为指引推动“一带一路”的构想。此外,在全球治理、全球化中要重视发展议题,尤其是贫困问题。最后,则是中国本身需要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地参与全球治理,提供力所能及的公共产品,而这些公共产品则要以中国的思想和方案为基础。

全球化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2000多年前的丝绸之路就已经有了简单意义上的全球化,如今则是因为科技的原因实现了更广范围内的延伸。

过去,强盛的国家在被超越或打败后就走向没落,但现在,中国已经崛起但美国依然强大,这是一种新的格局,中美两国的关系则是命运共同体。

从经济上看,以往中国制造是不良产品的代号,但现在中国制造却在市场环境中越来越重要,中国的经济在不断崛起。从政治和军事上看,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恰好填补了该区域全球化进程中的空白。

在全球化的过程里,中国要扮演一个更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文化创新和慈善、智库等等这些领域。中国崛起之前,世界上缺了20%人的脑力和创造力。而现在,中国经济的崛起、政治的崛起,也开始带动在其他的领域的创新和崛起,从文化、慈善、智库等方面逐渐影响世界,和世界融入在一起。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崛起仍面临很多挑战,但也拥有很多机遇,关键看战略如何把握,但其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Copyright©2020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据中心版权所有沪ICP备10019589号-16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389号
开启辅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