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论坛第五届年会公报
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论坛第五届年会,于 2005 年 5 月 30 日至 6 月 1 日在中国上海举行。
本届年会由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联合国训练研究所、联合国信息通信技术工作组、中国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中国科学技术部、中国信息产业部、中国商务部、中国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联合国及世界 44 个国家、 98 个城市近 1100 名代表出席。
年会以“信息技术促进发展”为主题,与会代表就有关信息通信技术领域各自关注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广泛交流,通过大会和十个专题会发人深思的精彩演讲,充分体现了论坛年会作为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合作交流平台的重要作用。会议期间,联合国组织向新加坡颁发了联合国有关电子政务运用的公共服务奖,向上海市副市长杨雄先生颁发了城市信息化建设杰出贡献奖。年会按国际惯例实施的各项组织安排工作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认同。
本届年会致力于促进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发展。通过信息、经验和最佳实践的交流,代表们分享了城市和地方政府在采用与发展信息通信技术方面应对诸多挑战的解决方案与经验,其中最令人关注的是怎样面对“数字鸿沟”的挑战,确保所有公民受惠于信息通信技术。年会形成的成果可概括为:
人是经济和社会活动的主体,促进人类自身全面进步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竭动力。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出现及其快速发展,为实现以人为本的目标创造了机遇,信息化只有更好地坚持以满足人的无所不在的信息需求为导向,以促进人的普遍受益为导向,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才会更有效地保持良性循环和长时间的可持续发展。
信息通信技术具有为人类社会进步和以人为本发展提供强劲动力的潜力;新技术的研发与商用过程应当是加强国际合作的过程。比如,国际标准的制定需要高度重视普适性,降低发展中国家和转型中国家采用新技术的门槛;各国、各地区采用国际标准并有效结合自身实际创造的信息技术应用解决方案,值得论坛年会以经验介绍方式加以推广。
信息化全面推进过程中积累的海量数字信息资源以及配置的大量信息设备,需要通过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信息资源与设备资源整合共享机制,打破“孤岛效应”,并通过应用网格等先进技术为资源共享和深度开发提供有力支撑。
电子商务对于优化商品流通环节,促进国际贸易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国际社会应当积极开展电子商务的交流与合作,加快促进电子商务有关国际法和国际条约的制定。
亚太地区已经成长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软件产品和服务供应者,在全球信息产业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应通过加强技术与产业合作,共同推动本地区信息产业的合理分工,以降低风险。
城市信息化发展迫切需要有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进行衡量,以论坛第二届年会中提出的城市信息化指标测评方案为基础,支持更多的城市自愿参加指标测评,并不断完善指标测评方案,为各城市信息化发展状况的自我诊断和综合分析提供依据。
消除“数字鸿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任务,在推进信息化进程中建立和完善更加密切的国际交流合作机制符合各方利益,帮助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弱势群体公平享受信息化成果,不仅有利于各方自身的利益,也有利于整个国际社会。需要形成兼具信息化开放、合作、共赢为特性和理念的利益共享机制。
信息化的快速发展难以避免产生各类负面效应。为此,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信息安全威胁、保护文化多样性、协同打击网络犯罪等的挑战。
基于上述共识,论坛年会各主办方协商将共同加强和推动以下工作:
1 、进一步加强亚太地区城市之间在信息化建设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在论坛年会休会期间继续开展培训、研讨、展览、项目合作等更加丰富的合作交流活动,完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作机制。
2 、欢迎和支持遵照联合国秘书长的要求成立“信息通信技术促进发展全球联盟”的倡议,响应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号召,在联合国的框架下统筹协调国际社会资源,兼顾各方利益,促进对话交流。
3 、支持由联合国每年评选电子政务应用的公共服务奖,鼓励和表彰亚太地区城市在信息化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方面的杰出贡献。
4 、经过论坛各主办方的充分协商,一致同意继续在上海共同主办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论坛第六届年会,就数字城市等有关问题进行广泛深入探讨,并通过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合作办公室和联合国公共行政全球网络亚太区域中心( UNPAN-AP ),将亚太论坛上共享的各个国家与城市的经验进一步传播到全世界。
论坛年会组委会愿意与有关国际组织以及各个国家、地区、城市和 IT 企业、研究机构一道,继续推进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论坛各项工作,为信息技术更好地促进全球信息化作出贡献。
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论坛年会组委会
2005 年 5 月 3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