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据中心
搜索

宋玲:把握机遇、掌握方向积极、务实地推进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今年5月8日江泽民主席在"二OO一年《财富》全球论坛香港年会"开幕讲话中指出"中国将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信息化进程,支持企业运用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中国政府一向重视电子商务的发展。最近,九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指出,"加快电子认证体系,现代支付系统和信用制度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通过电子商务特别是企业间电子商务的应用,推动营销、运输和服务方式的变革"。为此,在未来5年,中国政府将进一步推进电子商务发展,在技术、网络、商务和法制等方面建立良好的发展环境。尽早制定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的有关税收和关税、电子支付、电子签名、身份认证、网上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建立覆盖全国的现代化物流配送系统;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加速安全认证和信用体系,特别是企业信用体系和消费者信用体系的建设;重点推广金融、外贸、税收、海关、铁路、交通、钢铁、石化、汽车、建材等行业以及有条件地区电子商务的应用;同时,大力推进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积极参与国际多边、双边有关电子商务立法、标准及其他规则的谈判和制定工作。这一系列的工作都需要政府协同有关方面根据市场发展情况逐步开展起来。

电子商务是以网络化、数字化技术环境为依托进行商务活动的一种全新方式,其范围涉及各行各业。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便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电子商务作为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产物,也成为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放眼未来,电子商务无疑代表着未来贸易方式的发展方向。其日益广泛的推广应用将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变革与收益。

自去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趋势放缓,美国纳斯达克指数大幅下滑,作为新经济宠儿的网络科技股,由此进入调整期。越来越多的新兴企业在经营理念上从过去注重所谓"眼球"经济又转向了效益明显的实物经济,注重开发电子商务等"实业网络";同时,众多的传统企业也宣布进军电子商务,为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世界趋势的推动下,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步入了新的阶段。特别是随着加入世贸组织的临近,越来越多的企业注意到了入世对贸易和产业环境带来的巨大变化,认识到了发展电子商务将极大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纷纷加大智力、技术和财力的投入,积极探索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和营销方式。

我国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在"九五"期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奠定了基础。到2000年末,中国的电话普及率已提高到20.1%,电话用户总数已超过2.3亿(其中移动电话8500万户),互联网用户数达到2250万户。经过几年来的研究、开发和实验,我们在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开发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商务信息交换平台方面取得了宝贵经验,基于XML信息交换标准的、开放的和可扩容的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交换平台开发成功并投入使用。

电子商务企业经营模式日趋多元化,电子商务由传统基于EDI的B to B模式,发展到通过互联网进行数据交换的B to B、B to C等模式。据我部信息化推进司组织的调查统计,2000年末,全国共有620家ISP,B to C网站677家,B to B网站370家。B to C电子商务交易额约为3.9亿元人民币,B to B电子商务交易额约为767.7亿元人民币。

在国际合作方面,我们与许多国家进行了信息技术交流,组织了不同类型的国际电子商务论坛和研讨会。我国与国际电联、APEC、东盟国家等国际和地区性组织共同研究探讨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有关事宜。我们提倡开放、创新、平等、互惠、竞争、协调的合作原则,为发展电子商务做出贡献。

中国电子商务近年来发展较快,但我们也看到,中国电子商务的总体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在信息化基础建设、运行管理、企业信息化程度、物流体系、金融支撑体系和社会化信用体系以及意识观念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和不足,还需要加快发展,不断改进。

当前涉及到电子商务的方方面面,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电子商务平台的标准规范和建设

电子商务平台也是企业非常关心的问题。电子商务平台既有网络基础设施平台,也有电子商务信息交换平台;既有公用性的平台,也有根据行业和企业特点的电子商务平台。但是为了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必须遵从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在网络基础标准方面,TCP/IP协议是大家公认的。在其上的电子商务平台的信息交换标准是什么,大家的共识是符合国际标准,适应中国国情,具有开放性的、适应将来业务发展,并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这几条应当是我们制定标准规范的基本出发点。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电子商务平台标准规范要有利于电子商务的产业化,要有利于电子商务的使用者,要适应多种环境,使得传统企业能方便、快捷地利用电子商务提高企业效益,使普通老百性能够简单应用电子商务,提高生活质量。要让电子商务走下"神坛",让电子商务应用象使用电灯和电话一样方便,使电子商务真正发挥经济效益。

(二)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

电子商务是在网络,特别是在公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实现的。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带来了电子商务的安全性问题。电子商务安全问题不仅涉及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更重要的是国家的经济安全。电子商务安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既涉及安全技术和产品,也涉及国家的政策法规,如何建设中国电子商务安全体系,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三)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

电子商务一般要解决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三个问题。由于信息流和资金流从本质上说还是在网上流动的信息,不涉及实体的问题,只要措施得力相对物流来说容易实现。从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的现状看,物流配送这一块发展较慢。原有的一些从事物流的企业不能适应电子商务意义上的物流需要,中国邮政作为我国最大物流企业具有很大优势,具有开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基础和实力,做了大量工作,在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初具规模,但面临国内外配送企业的竞争,如何占领市场也还须付出更大的努力。

(四)电子商务的宏观环境

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指导,标准规范的统一和法律法规的保障。在中国发展电子商务,在现阶段需要政府的宏观指导,政策的支持和相应法规的完善。许多代表的发言中都提到了这方面的问题,特别是从事电子商务相关技术开发和生产的企业希望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给予宽松的政策环境,必要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以利于我们自己产业的发展,开发和使用具有我国自己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这从扶植民族信息产业的发展和电子商务产业化发展角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当前我们积极、务实地推进电子商务。

(一)把握机遇,掌握方向

全球信息化迅猛发展,以信息技术的发展直接引起的全球电子商务革命,深刻地影响着全球商业贸易形式和市场结构,影响着人民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方式,加速了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电子商务的发展确实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带来了经济效益,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这已被国内外电子商务的发展所证实。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须,因此我们应当充满信心。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把握机遇,掌握方向,积极务实地推进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二)电子商务要向产业化发展

全球电子商务革命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全球性的市场竞争,使我们面临着重大的抉择。从中国目前电子商务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在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中必须强调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要以应用为龙头,以应用促发展,以电子商务为传统企业改造和升级服务,要实现电子商务的产业化发展。我们应当通过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电子商务发展框架,规划中国电子商务整体战略和实施措施;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信息交换技术标准和规范,自主研究开发电子商务相关技术和产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和法规,为中国电子商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产业环境,全面、积极、快速地推进中国电子商务产业化发展。

(三)建设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平台

我国电子商务向产业化发展是必由之路。为适应电子商务产业化发展的需求,必须对我国的电子商务体系结构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设计,建立电子商务的安全体系、金融支付体系、信用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等电子商务基础设施。要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结合我们已有的技术成果,建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和符合我国国情的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要重点支持具有我们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的产业化推广工作,以推动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四)加快研究和制定电子商务标准

电子商务标准关系到我国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电子商务的安全乃至国家的经济安全,是我国电子商务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我们必须要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电子商务标准和规范。在统一的规划和标准指导下,协调和规范各行各业开发各类电子商务应用系统。

(五)建立新的电子商务运营模式

要在统一的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实现电子商务的综合接入、应用和管理,把复杂的电子商务归结为简单的平台运营,从而创造一种新的运营和服务机制,实现电子商务运营、安全认证和支付、物流配送、应用开发和信息服务等电子商务各个环节的开放与合作,形成多赢的电子商务模式。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进程正在加快,中国经济发展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信息化和电子商务是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核心,我们要抓住机遇,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电子商务标准和规范,推进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商务技术、产品和综合服务平台的开发和应用,实现产业化;积极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电子商务合作运营模式,切实发挥电子商务的作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促进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Copyright©2020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据中心版权所有沪ICP备10019589号-16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389号
开启辅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