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据中心
搜索

范希平:推进上海城市信息化与现代化的加快互动

上海市信息化办公室主任 范希平

2002/06/21

尊敬的亚太地区城市各位市长,

各位嘉宾,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今天,很高兴有机会在第二届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高级论坛上海日上与在座的各位嘉宾、各位朋友见面。我的发言主要是以上海城市信息化建设为背景,与各位交流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对城市现代化的影响,以及信息化、工业化、现代化的互动问题。

一、城市信息化正极大地推动上海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上海的城市信息化建设紧紧围绕增强城市综合竞争能力,努力把信息化全方位地融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各行各业、不断促进城市现代化有新的进展。特别是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产业发展、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开发以及信息化发展环境优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阶段成果,对加快城市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催化效应。具体在"四个作用"上得以体现。一是信息港主体工程建成开通,对加快新一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起到了示范作用;二是信息产业跃居第一支柱产业,对形成新一轮经济发展高潮起到了推动作用;三是一批信息化应用系统启动建设,对提升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四是信息化建设基本格局的确立,对营造信息化发展的良好环境起到了保障作用。

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合理的产业结构作支撑,特别是必须大力提高对现代科技成果的开发、转换和应用能力。上海的城市信息化是从大规模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起步的。经过多年的努力,集约化信息管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建设,地面敷设通信管线超过200沟公里,共布放光纤38800芯公里,地铁40余公里的光缆全线贯通,为电信运营商提供了管道731孔公里及光纤1400公里;有线电视双向改造大规模进行,HFC已完成全市1/3以上的有线电视用户改造,成为全球最大的城域双向有线电视;宽带ATM主干网形成由8个核心节点、90个边缘节点组成的骨干网,成为世界上最大的ATM城域网;以ATM+IP作为网络基础架构的上海数据通信网,是全国七大骨干节点之一,使上海骨干传输网能力和国际出口能力大为增强;宽带信息交互中心作为互联网络的基础设施,大大改善了各ISP互联互通的环境,实现了大量信息资源的本地交换,促进了上海互联网的应用和发展;超级计算系统的主机峰值速度达到每秒3840亿次,对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从反馈的情况来看,政府、企业、市民等各个方面对信息化的依赖,已经成为普遍的、不可逆转的社会现象。

实践证明,上海信息基础设施技术水准及其服务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使信息化以其特有的优势,在推进上海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开始体现难以替代的效应。

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上海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我们在上海城市信息化的实践中深切地感到,信息化的过程除了推进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本身的发展之外,更为本质的应当是,在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应用信息以及信息技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全社会各个领域的运行效率和工作效益,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为上海率先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基础。

当我们回忆起80年代初看到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约翰.奈斯比特对信息社会预言时的心情,更多的是在兴奋之余的几份疑虑;时至今日,随着信息革命浪潮冲击下的信息时代的快速到来,使我们真正感受到了信息化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并为适应这样一种划时代的变化而积极努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创造的信息化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及生存和生活方式,加大用信息化武装人类在传统发展模式下的运作机制和形式,将愈发显示出其时代的紧迫性。在信息和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需要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加快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更为广泛应用的问题。

近年来,上海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建设和管理加快推进,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被引起广泛关注。上海提出在近几年要努力在"三个不断提高"上下工夫。一是要不断提高信息基础设施的技术水准和普遍服务水平,二是要不断提高信息产业的创新发展能力,三是要不断提高全社会的信息化程度。这是从时代特征和上海特点出发提出的新要求。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老工业生产基地,传统产业的规模相对较大,体系也比较完善,用信息技术为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与信息服务,用传统产业的良好基础为城市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必要配套和有利条件,这是上海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能够得以广泛应用的特有优势。依照目前上海工业化的水准,只有充分运用信息以及信息技术提高行政管理效能、企业运行效益和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才能率先实现上海的城市现代化。

随着新一轮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根据市政府的总体部署,上海已经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作为今年的重点任务,将对"五大信息化应用工程"进行重点推动。第一个是启动公务网和"中国上海"门户网站的建设,公务网和门户网站将以新的面貌服务社会;第二个是保证650万张社保卡的发放并进入正常应用,推动社保与医保的并轨,并以社保卡的推广应用,促进银行"一卡通"和公共交通"一卡通"的实施;第三个是加快实施数字电视试播工作,抓紧进行双向、互动的数字电视业务试验和数字电视地面广播试验,争取尽早正式试验播出。第四个是全力推动上海新一轮电子商务的发展,通过明确政府的导向作用、体现企业的主体作用、发挥环境的保障作用,使新一轮电子商务得到实质性的启动。第五个是继续抓好重点应用系统建设,推动地理信息系统、交通信息系统、社区服务信息系统等建设,大力拓展全市信息化发展和应用的空间。我们将通过充分运用现有的信息基础设施,切实加快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的步伐,为上海全面实施城市信息化战略,开辟一条信息以及信息技术更好地应用于工业化过程、支撑于现代化进程的新路。

三、上海城市信息化必须以现代化为导向加快建设

在加快推进城市信息化的过程中,必须明确信息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定位及其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实践经验表明,信息化是手段,工业化是载体,现代化是目标,只有在现代化目标的导向下,充分采用信息化的手段,通过工业化过程这一载体,才能加快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我认为,这就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本质内涵所在,也是信息化之所以具有蓬勃生机和活力的基本要素。

为了确保上海城市信息化建设朝着城市现代化的方向发展,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信息化在现代化目标框架中的作用,抓紧实施带动工业化发展的战略和策略,在重要领域、重大方面、重点环节上力争有所突破和进展。从这样的角度考虑城市信息化工作,需要以"加大四个力度"来予以推动。一要以现代化的要求,加大政府引导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力度。这是上海信息化与现代化互动的基本前提。积极探索政府部门新的运作方式,进一步培育市场主体,不断规范市场行为,有力整合公共资源,切实加强普遍服务,以新的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要以现代化的要求,加大推动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力度。这是上海信息化与现代化互动的有效动力。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企业,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运用信息技术改进企业的业务流程,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运用信息技术改善企业的员工培训质量,提高企业员工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三要以现代化的要求,加大城市区域信息化发展的力度。这是上海信息化与现代化互动的一个主要依托。积极拓宽区县的信息化工作渠道,通过区县的信息化载体的延伸,更好地面向社区、面向居民和面向基层,体现城市信息化"以人为本"的目的。四要以现代化的要求,加大信息化工作体制、机制、法治和标准规范建设的力度。这是上海信息化与现代化互动的重要保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建立和完善,并认真、严格地付诸实施。

先生们、女士们,城市既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聚居地,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载体。我们将以更强的责任感,努力把上海建成人们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谢谢大家。


Copyright©2020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据中心版权所有沪ICP备10019589号-16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389号
开启辅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