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据中心
搜索

印度服饰概况

早在新石器时代,印度人就学会了纺线织布,开始使用棉织品。进入印度河文明以后,印度人对服饰开始讲究起来,棉、麻、毛、丝织品均成为制作服装的原料。到了吠陀时期,印度服装更为考究,色彩更为鲜艳,男女分别开始穿托蒂和纱丽,虽然殖民者进人印度以后,带来了西装、领带等欧洲服饰,但印度这些传统服装至今仍流行不衰。

印度男性的着装以白色为主,传统的服装叫托蒂,是一块缠在腰间的布,用棉、麻或丝制成,长度一般为3.6-4.5米,垂至膝盖或脚面。印度男性上身穿肥大过膝的长衫(古尔达),天冷时加一个坎肩,这种服装舒适宽松,至今仍很受欢迎。在正式的场合,印度男子多数穿尼赫鲁服,这是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时期象征印度民族精神的服装,其特征是立领、单排扣、长及膝盖,下配窄腿长裤,多为白色或灰色,印度高级官员在涉外活动或大型庆典上多穿着此类服装。

印度男性多半包头巾,头巾的长度、颜色与包裹方法多样,拉贾斯坦人和锡克人的头巾最为艳丽。包头巾是锡克人的传统,锡克人从小到大都必须蓄长发、包头巾。小孩的头巾样式比较简单,成年人的头巾样式则比较复杂。

印度女性的服饰比较艳丽,主要有纱丽、长裙和紧身上衣。纱丽是印度女性最为钟爱的传统服装。纱丽布料一般长5-8米,宽1.25米,一般由棉、纱、丝、毛、尼龙和混纺等主要底料制成,以质地轻柔薄爽为佳。纱丽色彩不一,装饰繁多。女性上身穿紧身上衣乔丽(Choli),下配宽松的长衬裙卡格(Ghagra),露出两臂和腰部。纱丽最早用于宗教仪式,后来演变成印度妇女的日常服装。纱丽的穿着方法繁简不一,有包头式、披肩式、垂挂式三种。随个人喜好,无硬性规定。除纱丽外,印度北部最常见的女性服装是旁遮普套装(SalwaKurtaPunjabiSuit)女性上身穿一件宽松的长及腰部的外衣,一般在领口、胸前和袖口处绣有美丽的图案,下身穿紧腿长裤,在脖颈处从前往后披一条丝巾,走起路来潇洒飘逸。

印度女性还会在额头正中点指面大的圆形吉祥痣,印地语称迪勒格,因女性的年龄和境遇不同,痣的颜色和含义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已婚妇女都点红色,未婚女性点紫黑色,而寡妇则不点吉祥痣。

印度人喜欢佩戴各种各样的首饰,如发饰、耳饰、额饰、鼻饰、项链、腕镯、戒指等,这些首饰大多用金、银、宝石制成。在婚礼、生日宴会、朋友聚会时,女性尽量把自己打扮得珠光宝气。在马哈拉施特拉邦,佩戴穿有黑色珠子的吉祥金链是已婚妇女的标志;在西孟加拉邦,戴在头发中缝的星环是女子出嫁的标志。成年男性则至少人均一枚戒指,有的手腕上还戴着手镯或拴着红线,以保佑平安。


Copyright©2020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据中心版权所有沪ICP备10019589号-16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389号
开启辅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