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据中心
搜索

韩学者反思:如何在中美之间寻找均衡点|中韩建交25周年

“中国在改变,韩国也在改变。就像韩国商人来到中国做生意,需要适应新环境一样;我认为中韩双边关系也应该适应一种,中国人常说的‘新常态’。”8月24日,韩国前任驻华大使辛正承在北京参加中韩建交25周年纪念论坛期间对财新记者如此表示。

自1992年建交以来,中韩双边关系高速发展,两国在经济、文化、人员交流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就。但近期,围绕“萨德”反导系统入韩问题,两国关系陷入低谷。今年的中韩建交25周年纪念招待会,也是由两国使馆分别在北京和首尔举办,与往届相比更显低调。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8月24日的例行记者会上称,在当前形势下,希望韩方总结回顾中韩建交25年来的经验教训,正视中方重大关切,采取建设性行动来妥善解决有关敏感问题,推动中韩关系改善和发展。她还表示,中方在反对部署“萨德”问题上的立场是非常明确、坚定和一贯的,没有任何改变。

在8月24日由盘古智库和韩中未来研究院共同主办的论坛期间,辛正承对财新记者表示,正如世界上所有关系紧密的邻国一样,中韩之间在交流合作不断扩大的同时,也出现了利害关系导致的矛盾,“这是非常自然的现象。”

他在论坛发言中称,中国国力的增强与国际地位的提高,朝核问题的恶化,以及中美结构性矛盾,都是导致中韩关系困难的重要因素;不过,今年5月刚上任的韩国总统文在寅注重外交对话,“相信新政府能给中韩关系带来新的机会,并且也必须如此

现为韩中未来研究院院长的辛正承,曾是一名资历丰富的外交官。他曾亲身参与过1992年中韩建交谈判的全过程,并于2008年至2010年期间担任韩国驻华大使,此前还曾担任过韩国驻美使馆一等秘书、韩国驻日使馆参赞以及韩国驻新西兰大使。

辛正承在发言中称,“萨德”问题背后的韩美同盟关系,与中韩关系并行不悖,“因为这两种关系,都是以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为目标。”

他还强调,巩固韩美同盟关系,绝不能将矛盾指向作为韩国重要伙伴的中国;并称大部分韩国民众认为,韩国部署“萨德”并无针对中国的意图。

韩国与美国于2016年7月宣布在韩部署“萨德”反导系统,理由是防范朝鲜可能发动的导弹攻击。中国从一开始就坚决反对“萨德”入韩。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曾指出,“萨德”系统的监测预警范围远远超出了朝鲜半岛,并已危害到中国的战略安全。

2017年2月27日,韩国乐天集团通过决议,同意将星州高尔夫球场地皮转让给韩国国防部用于部署“萨德”。此举引发中国舆论的强烈抗议,中国部分民众开始对以乐天为代表的韩国企业及产品展开抵制。

据《金融时报》日前报道,由于“萨德”纷争,一些韩系汽车在华销量已减少超过一半,许多在华韩国超市被迫关闭,中国赴韩旅游人次锐减近70%。

由于韩企在中国受挫,韩国国内也开始流行一种认为“过度依赖中国市场对韩国经济不利”的论调。目前,中国是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韩国则是中国第三大贸易对象,并已连续四年成为中国最大进口来源国。

谈及中韩经贸关系的未来,辛正承向财新记者指出,在中韩关系步入“新常态”之际,韩国“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反思。

他说,由于中国境内一定程度上存在“反韩情绪”,以及“萨德”问题导致的政治风险若隐若现,部分韩企可能认为,将中国作为下一个投资市场并非明智之举,“从韩国商界的角度来看,他们自然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但我不认为这代表了韩国政府的态度。”

在辛正承看来,即便抛开“萨德”问题的影响不谈,中韩经济交往也急需“新思路”,两国商界应在国际市场上开展更多良性竞争。

他对财新记者表示,“过去中韩之间存在的那种,因为经贸结构互补性而共同受益的状况,已经发生了变化。如今,两国应一起开创更深入、先进的经济合作模式,比如在IT科技等更需要创新性思维的领域进行投资。”

中韩专家盼两国关系回归“初心”

8月24日的中韩建交25周年纪念论坛,是由盘古智库与韩中未来研究院共同举办,旨在通过中韩民间智库交流,进一步推进中韩公共外交,为两国关系的恢复和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据新华社报道,8月24日当天,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韩国总统文在寅就中韩建交25周年互致贺电。习近平指出,中韩关系的不断发展,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也为地区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中方高度重视中韩关系,愿与韩方一道努力,巩固政治互信,妥善处理分歧,推动中韩关系稳定健康发展。

据韩联社报道,文在寅在发给习近平的贺电中称,一直以来,中韩两国政府和人民紧密沟通,增进交流,加强合作,深化理解,加深互信。在此基础上,韩中关系变得更加成熟。韩方愿同中方一道努力,将韩中关系发展为实质性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两国共同繁荣,为东北亚乃至全球的和平与发展作贡献。

在24日的纪念论坛上,回归中韩建交时的“初心”,被中韩两国专家频繁提及。两国在建交公报中提到,建交是根据“两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将有助于“朝鲜半岛形势的缓和与稳定”,也将有助于“亚洲的和平与稳定”。

“回到初心是什么意思?这就好像,我结婚已经30年了,很难回到当时热恋的状态;但30年后,我和老伴仍然相互信任、相互尊重、荣辱与共。中韩两个国家之间,是否也要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尽力让双边关系更加成熟呢?”谈及中韩25年来的交往,延世大学文学院院长白永瑞以一个人文学者的视角发问道。

长期研习近代东亚认同与中、日、韩三国亚洲观念的白永瑞,是与会专家中唯一一位从历史而非政治的角度看待中韩关系的学者。他在会后向财新记者指出,由于中韩两国在地理文化上的相似性、接近性不会改变,在中、韩、美三角关系中,“离得更远”的美国永远是中韩交往的“第三者”。

韩国人和韩国政府,总是希望在中美之间寻找一个均衡点。但从历史的眼光来看,美韩同盟关系会逐渐软化,中韩关系会越来越好。”白永瑞表示。

在会后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亚洲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所长金兴圭称,面对朝鲜不断试射导弹并扬言动武的“紧迫威胁”,韩国文在寅政府为避免半岛发生冲突,“似乎将加强韩美同盟关系放在了第一位”;但从长远看,争取中国的合作对于解决朝鲜问题至关重要,“美国只是想维持(半岛)现状而已。”

除了在学界任教,金兴圭同时也是韩国国策咨询委员会的国家安全政策顾问,以及韩国总统府青瓦台国家安保室的中国问题顾问。

他对财新记者表示,“朝核问题是当前东北亚地区面临的最严峻的安全问题,中国将自身定义为‘大国’,就必须直截了当地参与解决这一问题。我很确信,习近平主席将对朝核问题采取更大胆的举措。我对他很有信心。”

24日的论坛发言中,在韩国新政府中担任中国政策顾问的金兴圭向中方学者强调称,文在寅政府比韩国以往任何一届政府都更迫切地希望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只是目前,中韩两国还没找到走向这条道路的方向。

他在会后告诉财新记者,中韩之间官方层面的战略对话通道,已在两国关系因“萨德”问题陷入困境后被中方关闭,但这未必对改善中韩关系造成阻碍,“我们首先应该做的,是打开‘台面下的’沟通渠道。在这种非正式场合下,双方才能畅所欲言,并建立起一定程度的互信。”


Copyright©2020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据中心版权所有沪ICP备10019589号-16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389号
开启辅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