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巴托总体概况(2016年版)
乌兰巴托(Ulaanbaatar),是蒙古国首都,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工业,科技中心。乌兰巴托始建于1639年,1778年起,逐渐定居于现址附近,并取名“库伦”和“大库伦”,蒙古语为“大寺院”之意。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库伦为乌兰巴托,并定为首都,意思是“红色英雄城”。
一、地理位置
乌兰巴托位于蒙古高原中部肯特山主脉南端的图拉河上游河谷地带,地处北纬48度23分32秒,东经107度17分58秒,海拔1350米,南北群山连绵,东西是广阔的草原,与中央省、肯特省、色楞格省的10多个苏木相连。图拉河从乌兰巴托市南面的博格多山脚由东向西缓流。色勒博河曲北向南将乌兰巴托市分为河东、河西两部分。图拉河北岸的市区分为3个台地:第一台地海拔1880米,宽2700米;第二台地海拔1290米,宽2300米;第三台地海拔1300米,平均海拔1351米。乌兰巴托市中心在第二台地上。乌兰巴托市东西长,南北窄,面积47.04万公顷。所属领土面积相当于全国土地面积的3%,总面积的69%为牧区、5.5%为市区、1.1%为道路、23.5%为森林和旷野区、0.9%为湖泊和河流。其整个地区处在六级地震区。
二、资源状况
自然资源丰富,目前可以提供国内70%的石油需求。乌兰巴托正在建设可发展能源,预计2021年可出口本国电能至俄罗斯。
三、气候特点
乌兰巴托市的气候温差悬殊,属大陆性高寒气候,冬季长而寒冷,1月平均气温-15一-22℃,夜间有时可达-39℃;夏季短而炎热,7月平均气温+20~+22℃,最高可达+39.5℃。年平均降水280毫米,一年中有180天为晴天,无霜期109天。
四、人口状况
人口81.25万,占全国人口的33%,其中15岁以下的儿童占30.2%,15—59岁的成年人占64.5%,5.3%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人口中年轻人占绝大多数。在乌兰巴托市居住着许多民族和种族,其中蒙古人占88%,哈萨克人占2%,杜尔伯特人占1.5%。此外,还有巴亚特、达里岗嘎、乌梁海、扎格钦、达尔哈德、图尔古特、乌格勤德、乌干图等种族。
五、经济发展
1. 产业
乌兰巴托已由蒙古昔日的宗教中心变成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市附近的矿产资源主要是煤。全国大部分工厂企业设在这里,工业以轻工业、建筑材料、金属材料和食品工业为主,随着基础设施的建设乌兰巴托重工业有所发展。全市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乌兰巴托市地毯厂生产的纯羊毛地毯多次获得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奖牌,还有裘皮服装、山羊绒和驼绒制品,成了该市主要的出口创汇产品。乌兰巴托近年来电子产业发展迅速,2009年成功研制出国内首个本土品牌微型计算机,2013年成功制造出本土通讯设备——Mogul Sonor。
2. 交通航运
乌兰巴托是全国的交通运输中心,以铁路、公路为主,空运为辅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北京—莫斯科铁路干线经过该市,贯穿全蒙南北。从乌兰巴托向南北延伸的铁路干线,不仅在蒙古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而且是连接中蒙俄三国并继续延伸的亚欧“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
乌兰巴托市布杨特乌哈国际机场是全国最大的国际航空港,位于该市西南14公里处,有定期航班通往北京、莫斯科、伊尔库茨克、首尔、大阪、法兰克福、伊斯坦布尔等地,也有通往全国各省会的航班。城市主要街区坐落在图拉河北岸。市区沿着图拉河布局,呈狭长形,西部有乌兰巴托成吉思汗国际机场,市区南面有蒙古的圣山,山顶有蒙古人民革命纪念碑,可俯瞰全市。市中心有蒙古议会大楼,总统府和人民广场。乌兰巴托也是蒙古国最大的城市和政治、交通中心。连接中俄的铁路贯穿乌兰巴托,北至苏赫-巴托尔,南抵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二连浩特市。
乌兰巴托市是全国交通运输的枢纽。这里有通向全国各省市的公路网和飞机航线,有铁路同中国、俄罗斯相衔接。还有固定的航班开往北京和莫斯科。乌兰巴托铁路局同中国呼和浩特和天津市铁路局在国际联运方面有着密切的合作。乌兰巴托铁路局统管蒙古全国的铁路及国际联运,承担着全国货运周转量的80%和客运周转量的近50%。乌兰巴托目前有Aero Mongolia、Hunnu air和Eznis三家航空公司,截至2014年目前供应的成吉思汗机场未能满足蒙古国内航空需求,因此蒙古政府交通部在乌兰巴托以南新建了乎西根浑帝机场飞机场,预计2016年投入使用。
六、社会发展
乌兰巴托市划分为9个区分别是巴彦祖尔赫区、巴彦格勒区、宋给纳海尔汗区、青格尔泰区、苏赫巴托尔区、汗乌拉区、纳来哈区、巴嘎诺尔区和巴彦杭盖区等市区。蒙古政府已将这些郊区规划为乌兰巴托卫星城。其中巴嘎杭盖和那来哈市郊是蒙古政府重点开发的城市。
七、文化发展
1. 教育
文化教育方面,全国8所高等院校,这里就有7所。蒙古国立大学是蒙古国最高学府,除此之外还有乌兰巴托大学、蒙古科技大学。还有中等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和十年制中学。据统计,乌兰巴托人平均每四人中就有一人在上学。蒙古国有着发达国家级的教育水平,公民受高等教育的程度位居亚洲首列。蒙古国政府一直把教育放在第一投资建设。
蒙古国立大学是蒙古最早成立的规模最大的大学。在蒙古,每三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就有一个毕业于该校。自1995年开始国立大学陆续开设学士、硕士、博士课程。 如今,国立大学已经成为了一所拥有12,000名学生(2006年数据)的现代化综合性大学。该校自建校以来培养了大批的各个专业的专门人才,约占全国知识分子的三分之一,活跃在蒙古的各个领域,并担任各种领导职务。该校设有生物学、化学和地理地质学等三个系,下设数学与计算机、物理与电子学、信息技术、蒙古语言与文化(蒙古学学院)、外国语言与文化(院长那仁)、社会科学(院长SH.索德诺姆)、国际关系、经济、法律等九个学院,共80多个专业,并在科布多、扎布汗和鄂尔浑省设有分校。
2. 旅游景点
a.葛丹寺
葛丹寺是蒙古国最古老的寺院之一,里面摆放着蒙古国的国宝——金佛像,这里有从各国来的信奉者,寺院广场有着很多的鸽子,如果您是佛教的信奉者,就应该来到这个地方。
.国家历史博物馆
蒙古国家历史博物馆是蒙古国成立最早、馆藏最丰富的博物馆,原为革命博物馆。蒙古国家历史博物馆共有三层,一层展品包括蒙古石器时代遗址和岩石雕刻,二层收藏了大量民族服装,三层则集中展示了蒙古游牧文化的代表藏品。重点展示介绍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及其继承者建立蒙古帝国,进而建立元朝和蒙古独立后的情况。
文/朱硕晟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