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据中心
搜索

巴士拉经济发展

二战后,随着伊拉克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巴士拉附近地区石油的开采,巴士拉市成为伊拉克新兴的石油化学工业基地和石油出口的中心。巴士拉港也逐步建设成为波斯湾沿岸首屈一指的现代化港口。作为伊拉克的交通枢纽,在巴士拉有铁路直达首都巴格达,也有公路和民航与阿拉伯国家相连。

然而,在两伊战争期间,巴士拉受到极为严重的破坏,港口设施被关闭,炼油厂及市内的许多建筑均遭毁坏。特别是在1990年的海湾战争中,巴士拉城再次遭受严重摧残。
海湾战争结束后,美、英等国在伊拉克南部北纬33度线以南设立了“禁飞区”,巴士拉被圈在“禁飞区”内。十几年来,美英一直以销毁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名对伊军事和民用设施进行轰炸,巴士拉首当其冲,一直是英美实施军事打击的主要目标。

由于联合国的经济制裁和英美对其实施军事打击,使巴士拉的经济陷入困境,就连基本的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也难以维系,这座昔日“东方的威尼斯”已成为一个“干渴之城”。如今,美国的炸弹使巴士拉再次经受战火的煎熬。

现为伊拉克的石油化工中心,有聚乙烯厂、炼油厂、石油气液化厂、化肥厂、苛性钠厂,还有钢铁、纺织、造纸、船舶和机车修理等工业。

1980年初在这里建成的伊拉克第一座钢铁厂,年生产能力为40万吨,约可提供全国所需钢铁的一半。新建的造纸厂,利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下游沼泽地带的芦苇和丰富的椰枣树叶作原料,生产各种纸张。郊区是伊拉克椰枣的重要产区,素有“椰枣城”的称号。

Copyright©2020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据中心版权所有沪ICP备10019589号-16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389号
开启辅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