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堡总体概况(2016年版)
巴基斯坦首都,全国政治中心。伊斯兰堡为巴基斯坦于1959年决定建立的新首都,1961年开始兴建,1965年把首都从卡拉奇迁此,1967年正式迁都,1970年基本建成。
一、地理位置
位于巴基斯坦东北部海拔540米的山麓平原上,北靠马尔加拉山,东临拉瓦尔湖,西南距拉瓦尔品第11公里。
二、气候特点
伊斯兰堡属于亚热带气候的,有着亚热带气候的很多特色,部分高海拔地区比较干燥且温度较低。整体来看伊斯兰堡的年平均温度较高,在6月和7月的时候温度达到12个月中温度最高的两个月,这两个月的平均温度应该在38°C左右,并且在伊斯兰堡的夏季也是在年降水中降水最多的两个月,虽然总体感觉降水比较多,大约为280mm,在伊斯兰堡最冷的月份是在12月和1月,温度大约在1度左右,也不是那么寒冷并且冬季的降水量是比较少的,感觉也是比较的干燥。
三、人口状况
截至至2011年,市区人口达到1,151,868,人口密度为1,271/km。
四、经济发展
1.产业
伊斯兰堡的工业仅限于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家具、建筑等行业,但商业、交通、通讯和城市市政建设都很发达。伊斯兰堡的农业区有46270英亩可耕地,为满足人民需要,首都发展局除积极发展禽蛋、蔬菜生产外,还积极促进集市贸易的发展。
2.交通航运
城市交通发达,有重要的公路干线通向四面八方。
五、社会发展
市区的交通干线垂直相交,把整个市区整齐地划分为大小相等的几十个区,有行政区、公共事业区、中央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大专院校区和外国使馆区等等。苏拉瓦底大道和克什米尔大道从东到西横贯伊斯兰堡,总长度有25公里,把城市分为南北两部分。
城区最东头是行政区和外交使团区,区内建有总统府、议会大厦和政府各部的办公大楼。总统府坐东朝西,面向全市,雄伟壮观。行政区南侧是外交使团区。西侧是一条宽阔的宪法大街,隔街相对的是公共事业区,内有国家银行、电信电报局、广播公司、电视台等单位。
六、文化发展
1.教育
伊斯兰堡的教育事业发展很快,现有中、小学100多所,高等院校有真纳大学、伊克巴尔开放大学、伊斯兰大学、国家现代语言学院等。伊斯兰堡的自然科学研究机构众多,主要有巴基斯坦原子能委员会及其所属的核科学技术研究所,以及国家卫生研究院、国家农业研究中心、国防科学技术组织、空间与大气层研究委员会、油气发展公司、碳化氢研究所等。
2.旅游景点
a.费萨尔清真寺
巴基斯坦伊斯兰教清真寺,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坐落在首都伊斯兰堡西部的巴基斯坦国际伊斯兰大学旁。由沙特阿拉伯费萨尔国王基金会资助8000万沙特里亚尔(约合1500万美元),土耳其著名建筑设计师达罗凯设计,于1982~1986年建成。占地面积18.9705万平方米,设计别致,宏伟壮观,清真寺的大厅和庭院能容纳10万名朝圣者,相邻的一个场地上能容纳20万名朝圣者。寺前广场有巴前总统齐亚·哈克墓。整个建筑设计独特,庄严凝重,并带有浓厚伊斯兰文化特色,是巴基斯坦规模最大的清真寺。整个建筑群由礼拜殿、宣礼尖塔、院内广场、回廊、办公楼、宿舍和沐浴室等组成。主体建筑礼拜大殿,是一座大跨度无柱帐篷式结构,用钢筋水泥铸成。顶部和四壁修有通气孔道,状似蜂房。拱形圆顶高达40米,中央悬挂一盏3吨重的大系列吊灯,由近百根镀金管组装而成,装有几百只灯泡,辉煌耀目。大殿的两根下弓形十字交叉混凝土大梁,四端抵着4座灯塔的基根,4片菱形殿脊呈对角分担在下弓形梁上。大殿的四面各呈立三角形,有很清晰的立体几何感。大殿南、北、东3面开门,地面用花岗石铺砌。殿内除可容纳1.3万人做礼拜外,还设有可容纳1000多人的妇女专用礼拜厅。殿外四角各建有l座200米高的宣礼尖塔,塔尖顶端轻托着一勾银亮的新月。整个寺院呈长方形,中间设一方形喷水池,地坪铺以白色大理石,南、北、东3面为宽阔的回廊及办公用房。礼拜殿连同广场和回廊,可容纳20余万人同时做礼拜。该寺系由巴基斯坦工程技术人员设计,并使用该国材料建成。白色的宏伟建筑,成为“清真之国”首都的主要象征。
.塔克西拉
位于伊斯兰堡西北约50公里处,这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佛教遗迹是举世闻名的犍陀罗艺术的中心。中国高僧法显、玄奘等都到过这里。博物馆里收藏着许多出土文物,其中各种各样的佛像尤其引人注目。塔克西拉的古城遗址也是世界著名的考古遗址,曾是佛教中心。今天,轮廓鲜明的古城遗址仍依稀可辨。坚固高大的城垣、精巧别致的佛塔、金碧辉煌的寺院庙宇和大量形象逼真的人物浮雕,分布得错落有致,显示了这座城市的昔日盛况。
c.吉拉斯岩画
从首都伊斯兰堡出发,沿着印度河驱车北行约420公里就可以到达“吉拉斯一期”岩画遗址。在河岸两旁一块块黝黑而光滑的岩石上,当地先民通过简朴的岩画为我们遗留下早期人类社会广阔的生活风貌。
d.小山公园
位于伊斯兰堡和拉瓦尔品第之间,山顶有一片绿地,专供来访的各国领导人植树留念。1964年2月周恩来总理在此植有乌桕树;1978年6月耿飚副总理植梧桐树;1981年6月赵紫阳总理植黄连木树;1984年3月李先念主席植柏树;1989年11月李鹏总理植玉兰树;1990年5月万里委员长植松树。
文/朱硕晟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