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一带一路”境外政治风险 建立全球分担机制
进入2015年,“一带一路”战略进入实质操作阶段,中资企业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同时,与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所伴生的政治风险也在提高。近日,在以“境外基础设施投资的政治风险管理”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与全球治理论坛”上,专家学者们深入探讨了“如何认识境外投资的政治风险”、“中资企业的哪些风险管理经验可复制推广”、“哪些教训需引起重视并值得汲取”等重要议题。
17日下午,以“境外基础设施投资的政治风险管理”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与全球治理论坛”举行。中国青年网记者 周小璐摄
资本双向流动带来多重风险
“中资企业走出去是国家战略,但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资本双向流动形成的资本净输出将成为引领一带一路战略的强大引擎。”论坛上,中国进出口银行信贷审批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李福胜在开场演讲中如是表示。
李福胜在发言中指出,资本双向流动形成的资本净输出将成为引领一带一路的引擎,而地缘政治风险则是影响资本流动的重要因素。“中国资本走向自然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流向一带一路,在这个过程中风险增加了。”李福胜首先提醒。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有风险,主要是指国别风险与地缘政治风险。”李福胜分析指出,这其中包括违反民意、环保问题、决策程序不透明、NGO阻挠、政府治理问题等多种因素。
“丝路沿线是世界上各种文化、思想、宗教相互冲撞最激烈的地区之一,存在地区势力、部族势力对中央权威的挑战,政局动荡一直是困扰和影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副所长蒋姮分析指出,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一带一路”国家处于东西方多个文明交汇的地区,有不少政教合一国家,不同民族与种族的矛盾与冲突,呈现易突发、多样性、复杂化、长期化的特点,某一特定事件的爆发可能对周边国家乃至多个国家产生较强的国家风险外溢效应。
“其实政治风险存在于所有投资目的地,当风险出现时,投资人往往出现敏感、不愿提及;推脱问题;消极回避、把责任归为外国人等三个倾向。”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查道炯强调,当出现投资国政策性环境变化、外交关系、外交环境变化、投资地社会认可程度变化等现象及问题时,跨国投资人必须积极面对。
他认为,风险贯穿于投资行为的所有环节,是一种正常现象,对于跨国投资人而言,应习惯于被“盯上”、“被评说”,“因为把握政治环境的能力,恰恰是跨国企业竞争力的一部分。”查道炯表示。
顶层建设、契约精神是风险防控关键
“现有国际经济秩序和金融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政治经济格局,需要新的顶层框架和政治经济秩序。互利共赢才能让参与国做到战略、投资与发展可持续。”李福胜建议,在现有投融资合作平台基础上,加强官方合作,官方发展援助引领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完善全球分担机制,以亚投行为基础建立全球政治风险保险和再保险平台,要求各国共同参与分担风险和收益。
中电投云南国际电力投资有限公司新闻发言人、公共事务部副主任蒋立哲则从多年水电开发实践经验出发,指出超过万亿元人民币的资本将在未来数年走出国门,加入“一带一路”的建设大潮,水电企业在“一带一路” 合作中机遇良多。面对各种风险时,需要积极正面应对。
“水电属投资大、周期长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应努力通过政府间战略合作协议将其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合作项目。”他认为,项目需经过扎实的勘测设计研究、可靠的技术论证及国际权威专家咨询,确保可行性,并通过合同约定的形式严格执行技术标准。
他还建议,在不影响市场稳定的情况下,优先采购合格的当地产品。采用国际先进设备与帮助本国产业发展相结合,促进配套产业发展;在应对法律风险时,应在项目建设前,锁定完备的技术与法律保障性文件;在项目规划和立项阶段,尽量避开环境敏感区,减少征地和淹没,向社会公开环境影响报告,尊重民众对项目的看法,定期组织或参加各种环保培训及环保公益活动等。
“一带一路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不是纯粹的商业事务,也是政治事务、文化事务与社会事务。当面对挑战时,我们应具备全球视野与战略眼光,积极主动发展互动,承担全球责任,与其他国家形成命运、责任共同体。”蒋姮建议。
“中国与周边国家有推动互联互通的共同愿景,各国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潜力和空间很大。风险将会与对外投资常相伴,我们应主动倡导法律意识和契约精神,法律、契约是风险防范的关键。互利共赢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提高透明度是保障项目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蒋立哲最后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