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据中心
搜索

“一带一路”让青海高原企业和民众具有全球视野

在马来西亚、印度和尼泊尔等多个国家打拼了近20年后,才项多杰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希望让更多人了解藏族文化。

43岁的才项多杰来自位于黄河岸边的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上世纪90年代,他曾在马来西亚等国家做藏族饰品、藏式家具等生意,多年在外打拼的经历不仅让他学会了多国语言,而且还掌握了跨国贸易的经商之道。

“其实,走的越远,就像一棵大树,我们脚下的土地才是我们发展的根,民族的东西才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一带一路’战略给了我们更多与世界对话的机会。” 才项多杰说。

如今,他的多杰国际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成立,出售的商品主要以藏族独特的文化产品为主。他还从泰国、尼泊尔等国邀请了老工匠,在尖扎县生产具有东南亚风格以及藏式仿古家具,出口到欧洲和丝路沿线国家。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这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的重大倡议。

今年5月,回族老板马黑买和贾海武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的拉面店正式对外营业,从高原走出去的他们希望在外寻找到更多商机。目前青海一些拉面老板将眼光瞄到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马来西亚、孟加拉国、土耳其等国开办了10余家拉面店。

马黑买来自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这里山大沟深,十年九旱,全县28.6万人中有农村人口25万,是国家级贫困开发工作重点县,“拉面经济” 是该县的主要产业。

“以前日子不好,很多回族百姓背井离乡出国开店,更多的是无奈,但现在我们不仅赚了钱,走的路多了,也开阔了自己的视野。”马黑买说。

“一碗拉面让化隆百姓走出了大山,摆脱了贫困,换了一种活法,当地百姓走出去赚了钱,但最重要的还不是钱。” 化隆县副县长马千里说,现在走出去的拉面馆老板意识到子女接受教育的重要性。

马千里说,以前,很多穆斯林家庭都存在不重视教育的问题,现在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和对外贸易的深化,很多高原穆斯林家庭的孩子们在国外经商 、求学,这是一种非常大的改变。

目前,青海省积极推动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循化县清真食品用品产业园区经济外向型发展,基本形成了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设备制造、现代纺织、生物医药等一批支撑对外经贸合作发展的产业集群。

青海省商务厅厅长尚玉龙介绍,2015年青海省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贸易额达到4亿美元,第三产业利用外资占比由2010年的5%提升到2015年的66%。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推进,更多少数民族企业正逐步拓宽‘向西看’的国际视野,发掘与沿线国家增进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新机遇。”尚玉龙说。

“全世界所有的伊斯兰国家中,每10顶穆斯林白帽就有7顶来自伊佳。”青海伊佳民族用品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韩晓峰说,公司上百种伊斯兰民族帽销售到中东、中亚、东南亚、非洲等20多个穆斯林国家和地区。

该公司所在的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是一个穆斯林聚居地,虽然地处偏远,但那里的穆斯林企业家紧跟“一带一路”建设的脚步。

“撒拉族是古代从今土库曼斯坦一带迁徙到中国的,语言相通,这种天然的文化联系让循化的外向型企业与土库曼斯坦方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 韩晓峰说。

青海省商务厅副厅长李雅林说,作为“一带一路”中的的重要战略通道、支点和人文交流中心,青海正加速打造“由点及面”的经贸合作升级版。 “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旨在促进沿线各国发展,也让文化沟通、民心相通成为可能。

“我们希望能站在珠穆朗玛,具有更加广阔的视野,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背景下,成为‘行走世界’的商人。” 才项多杰说。


Copyright©2020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据中心版权所有沪ICP备10019589号-16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389号
开启辅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