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据中心
搜索

从傲慢到热门科技 说说人工智能背后的秘密

  以AlphaGo战胜李世乭为节点,人工智能又一次闯入人们的视野中,甚至于有人将2016年视为“人工智能元年”(当然这可能是第N次某个特定的年份被冠以元年这样的称号)。  1927年的《大都会》或许塑造了影史上最早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形象——人造玛利亚;1956年,人工智能被确立为一门学科。从最初,人们就始终在关注两个问题:计算机怎样接近智能?接近到什么程度?  技术阻碍发展,发展突破阻碍,如此无限循环……是人工智能发展史的最好写照。伴随着科学家无比热情的同时,是各种“人类式”的担心。AI来自何处,去向何方,“人类终将毁于自己创造的智能之手”这一命题是否成立?  “你执着于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大凡这种人都有大彻大悟的期待,聊可安慰的是,如此就已经离真理不远了”——今天分享的文章很系统详细地针对人工智能做了梳理:  1.“机器问题”重现  从最初的屡屡失败,到现在的朝气蓬勃,人工智能会导致大面积失业甚至让人类灭绝吗?或许历史会给我们一些有用的线索。  有些人害怕机器会抢走所有人的工作,而只是有选择地让少数人受益,并最终彻底颠覆社会。然而在历史上,类似的一幕曾出现过。两个世纪前,工业化的浪潮席卷英国,与今天同样的担忧曾引发了激烈的争论。那个时候,人们不说“工业革命”而大谈“机器问题(machinery question)”。  1821年,经济学家 David Ricardo 第一个表达了这种看法,他重点关注“机器对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的影响”,特别是“劳动阶级怀有的意见,他们认为使用机器通常会不利于他们的利益”。1839年,Thomas Carlyle (苏格兰哲学家,被看作是那个时代最重要的社会评论员)对所谓“机械恶魔(demon of mechanism)”予以了抨击 ,他写道,“机械恶魔”破坏性的能力将会扰乱整个工人团体。  现在,这个“机器问题”卷土重来,虽然它伪装成了另外一副样子——人工智能(AI)技术正突飞猛进,机器得以执行曾经只有人才能胜任的各种任务。科学家,经济学家和哲学家正在热议人工智能技术的潜在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非常深刻的。因为人工智能技术,之前看起来不可能自动化的工作——从放射科到法律工作——现在也同样面临着危机。  2013年, 牛津大学的 Carl Benedikt Frey 和 Michael Osborne 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其结果后来被人们广泛引用,该研究发现美国有 47% 的工作有很高的可能性会在不久后被“计算机资本取代”。  更近的一个报告是:美国美林银行预测,2025 年以前,人工智能的“每年产生的创造性破坏的影响”可能会达到14到33万亿美元,其中包括因人工智能实现了知识工作自动化,导致雇佣成本减少的9万亿美元,制造业和医疗护理开销减少的8万亿美元,以及部署无人驾驶汽车和无人机后因效率提升增加的两万亿美元。智囊机构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说,人工智能正在促进社会发生转变,这种转变比工业革命“发生的速度快 10 倍,规模大 300 倍,影响几乎大3000倍”。  跟两个世纪前的人们一样,很多人担心机器会让几百万人下岗,引发不平等问题和社会动乱。Martin Ford 曾写过两本关于自动化威胁的畅销书,他担心中产阶级的工作将会消失,经济流动性将(即个人,家庭或团体提高经济水平的难易程度)停止,财阀们会“将自己关在封闭式小区或精英城市里,还可能有自动化军事机器人和无人机在旁保护。”  还有人则担心,人工智能会威胁人类的生存,因为超级智能计算机可能不会认同人类的目标,转而攻击创造它们的人类。很多人表达过这类担忧,比如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  更让人惊讶的是,伊隆·马斯克,火箭公司 SpaceX 和 电动汽车制造商 Tesla 的创始人,也有同样的想法。与 Carlyle 相似,马斯克警告人类:“我们正在用人工智能召唤恶魔。”他的特斯拉汽车可以利用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自动行驶,但马斯克却担心未来的人工智能霸主可能会太过强大,失去人类的控制。  他说:“马可·奥勒留(罗马帝国贤君)当国王挺好的,但如果国王是卡利古拉(罗马帝国早期的典型暴君)情况就不太乐观了。”  有人看到风险,有人洞见机遇。投资者正在不断涌入这个领域,科技巨头们则在不断收购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并争先吸引学术界最优秀的研究人才。  根据数据分析公司 Quid 的研究数据,在2015年,人工智能企业的成本创下85亿美元的记录,几乎为2010年的四倍。投资公司 Playfair Capital 的 Nathan Benaich 说,2015 年人工智能企业的投资轮数比上一年多16%,而与此同时科技产业整体投资轮数减少了3%。  Playfair Capital 是一家基金管理机构,该公司在人工智能的投资组合达到 25%。“XX+人工智能”取代了“XX行业的Uber ”,成为创业公司默认的商业模式。谷歌,Facebook,IBM,亚马逊和微软都想方设法在云端建立人工智能服务的生态系统。“这项技术将会用在各行各业中,只要这个行业有任意种类的数据,图像,语言等数据类型都可以。”MetaMind 的创始人 Richard Socher 说,“人工智能将遍地开花。”MetaMind 是一家人工智能创业公司,最近被云计算巨头 Salesforce 收购。  这意味什么?本篇特别报道将会审视这项新科技的崛起,探索它对工作,教育,政策的潜在影响,思考它在道德和监管方面的作用。同时,本文还思考了能从机器问题最初的答案中学到的东西。AI 引发的担忧和热情不相上下,同时带来了很多问题,然而值得记住的是,其中的很多问题我们在以前都曾问过,并已经有了答案。


Copyright©2020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据中心版权所有沪ICP备10019589号-16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389号
开启辅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