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据中心
搜索

“一带一路”将更多美食带进新疆年味

翠绿的青椒、嫩黄的鲜姜、青白的蒜片被张红芳倒进油锅,刺啦一声,年味的前调溢满了厨房,事先备好的来自东海的基围虾再一入锅转红,一道海鲜硬菜成了远离海洋的乌鲁木齐市民春节餐桌上的“主打”。

齐萍家的餐桌上则是“中外结合”,来自西边哈萨克斯坦的面粉中兑入冷水,和成面团,擀成一张张薄厚相宜的饺子皮,包裹上精心搅拌的羊肉饺馅,热闹的沸水里煮上十来分钟,冒着热气的饺子咬起来筋道浓香。她的丈夫打开年货市场上买到的产自格鲁吉亚的红酒,入口回味微甜。

地处亚欧大陆地理中心的乌鲁木齐,市民关于年味的记忆离不开“牛羊肉为主,老三样当家”。但是现在,“一带一路”串联东西,年味,在这个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节点城市市民的餐桌上悄然发生着变化。

“乌鲁木齐深居内陆,这里的朋友们说他们小时候‘吃条带鱼就是年’,但是现在来买海鲜的人非常多。”山东小伙子章延昌在乌鲁木齐海鸿国际物流港做海鲜批发生意,主要将家乡的鱼虾贝蟹四类海鲜卖到新疆各地。

今年春节期间章延昌店中销量很好,新疆各地的客户都来压货,附近的市民也来采购。“零售较多的是虾和鱼,批发较多的是扇贝和蛤蜊。”章延昌这几年收入不错,在乌鲁木齐安了家。

春节长假即将结束,关峻鹏在乌鲁木齐市的烧烤店开门迎客。因为店中食材都是自己进货,所以对顾客的饮食喜好了然于心。“进货多少根据销量而定,最近这一两年,店里的扇贝、生蚝、虾等海鲜卖得越来越好,为了保证食材新鲜,我购买海鲜的频率也是越来越高。”

阿斯里别克·胡萨音哈孜与詹雪梅的店铺在乌鲁木齐海鸿国际物流港刚好是对门,一家销售哈萨克斯坦进口食品,一家销售格鲁吉亚进口红酒。“来置办年货的人在他的店里买了糖果、面粉,也会来我的店里品品红酒,我们两家刚好相得益彰。很多顾客尝过红酒之后都觉得口感很好,价格也亲民,总会带上几瓶,渐渐有了稳定客户。”詹雪梅笑着说。

Copyright©2020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据中心版权所有沪ICP备10019589号-16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389号
开启辅助工具